-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治疗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 年6 月—2021 年6 月96 例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组,每组32 例.对照A组予tDCS,对照B组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观察组予以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比较3 组疗效、进食情况、营养状态指标[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表面肌电图、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改良Mann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吞咽功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对照A组的62.50%(20/32)、对照B组的65.62%(21/32)(P<0.05).治疗2、4 周后,观察组自主进食时间长于对照A组、对照B组,实际进食比例、表面肌电图最大波幅、ALB、PAB、Hb、TRF以及MMASA、SWAL-QOL、BI评分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吞咽时程短于对照A组、对照B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舌骨及甲状软骨上移、前移距离大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2、4 周后,对照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B组,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结论 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治疗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能提升疗效,增强患者营养状态与口腔肌群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好转,从而改善吞咽障碍,有助于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口腔内假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口腔内肌群,1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舌压测定和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压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腔内电刺激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压,改善其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不同频率电针廉泉、风府穴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西医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低频(2 Hz)组与高频(100 Hz)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基础治疗,穴取风府、廉泉,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分别为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14 d.主要评定指标为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检查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次要评定指标为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电针后,两组患者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低频组均少于高频组(均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本组电针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低频组优于高频组(P<0.05),两组治疗后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低频组治疗后SSA评分改善情况优于高频组(P<0.05),电针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的疗效优于高频电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