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2月-2022年2月本院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rTMS+常规针刺治疗,头颅针刺组给予rTMS+头颅针法(头针+颅底七穴)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纤维光学内镜(FEES)观察患者吞咽解剖结构的形态、运动情况和食物的吞咽过程,并进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生活质量;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观察选择感兴趣区域(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1例,最终各有46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头颅针法组口角流涎、食物滞留、进食饮水呛咳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7、4.90、5.01, P<0.01),PAS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 χ2=7.80, P=0.025),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1、5.98, P<0.01),SSA评分低于对照组( t=5.68, P<0.01)。头颅针法组治疗后ROI的顶枕皮层[(0.47±0.06)比(0.42±0.04), t=3.16]、岛叶皮层[(0.44±0.07)比(0.40±0.05), t=3.00]、内囊后肢[(0.58±0.04)比(0.54±0.05), t=2.80]的FA值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头颅针法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舌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舌针疗法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及全息学说形成的一种“微针系统”外治法,作用于舌体,可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改善舌咽功能、安全性高、简便快捷等优势,临床常与康复训练、中药疗法或其他针法联合应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项围刺结合口腔点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颈项围刺结合口腔点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7年5月-2019年4月本院7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颈项围刺结合口腔点刺治疗。2组均治疗3周。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电视透视X线吞咽造影(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观察液体状、稀糊状和糊状钡剂从患者口腔到咽喉、食道吞咽移动全过程的动态情况,采用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进行渗透-误吸程度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SA评分[(25.05±5.27)分比(28.66±5.33)分, t=2.884]低于对照组(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VFSS口腔期液体状( t值分别为5.199、5.413)、稀稠状( t值分别为4.761、4.824)、糊状( t值分别为5.295、4.428)评分及咽喉期液体状( t值分别为4.986、3.919)、稀稠状( t值分别为4.789、4.170)、糊状( t值分别为4.136、3.673)评分均升高( 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Rosenbek渗漏-误吸程度分级均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4.224、2.956, P值均<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2%(33/37)比74.3%(26/35), Z=1.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1)。 结论:颈项围刺结合口腔点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中风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针刺作为治疗吞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凭借其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刺治疗该病方法众多,效果显著,相关研究已比较成熟.后续研究应着重于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理论挖掘与临床实践,进一步促进针刺防治脑血管病的研究,深层次探究针刺在治疗吞咽障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章薇基于"和衡"理念运用"通利咽窍"组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章薇教授基于"和衡"理念运用"通利咽窍"组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章薇教授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靶点治疗、阴阳调衡等为理论基础,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即脉络、咽窍痹阻不通,气机不畅,以及中风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根本病机,提出"和衡观",遵循"通络启闭、利咽开窍、阴阳调衡"的治疗原则,及"局部取穴,直接作用""多经取穴,各取所长""舌项体针,三位一体""补泻结合,刺法有度"的治疗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通利咽窍"组穴.初步构建了舌组穴、项组穴、体组穴三部位结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上取得了独特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LncRNA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脑卒中是由大脑动脉供血不足、闭塞或出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范畴类的"中风",西医学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约占总数的87%,已成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和第3大致残因素[1].IS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2007~2017年全球范围内IS实际死亡人数增加了 7.7%[2].目前针对IS治疗主要采取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仍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针刺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12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总结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FILS)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FIL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四关三风"穴针刺对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血清BDNF、SP、DA、5-HT及NGF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明确"四关三风"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P物质(SP)、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进行住院治疗的100例卒中后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通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四关三风"针刺治疗,1次/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采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改良吞咽能力评价量表(MMASA)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检测血清中BDNF、SP、DA、5-HT及NGF的含量,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在中风两个月时采用SSA量表进行随访.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周治疗后两组SSA及MMASA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AS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40/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SP、DA、5-HT及NGF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卒中两个月时两组SSA评分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SSA评分仍较对照组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三风"针刺对卒中后急性期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清中BDNF、SP、DA、5-HT及NGF的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舌三针联合中药治疗桥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舌三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合地黄饮子治疗桥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 例桥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例.对照组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合地黄饮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舌三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造影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FOIS和SWAL-QOL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吞咽造影检查误吸和吞咽困难程度评分以及上食道括约肌开放时间、开放程度和咽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吞咽造影检查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三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合地黄饮子可明显改善桥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揿针联合中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对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通窍利咽方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90 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5 例.常规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予揿针联合口服通窍利咽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的评分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舌骨喉活动度检测指标和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MASA和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SSA、MASA 和 SWAL-QOL 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和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舌骨上移和舌骨前移距离均大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吞与吞咽5 mL温水时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振幅、平均振幅和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脉搏波速度、血管特性阻抗和外周阻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揿针联合通窍利咽方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中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