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霉菌素口腔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在预防重型肝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并发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制霉菌素口腔护理结合精准健康教育对口腔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重型肝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予以制霉菌素口腔护理结合精准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口腔护理联合精准健康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后2组的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1、2、4周观察组口腔真菌感染率分别为2.67%(2/75)、4.00%(3/75)、8.00%(6/75),对照组分别为12.00%(9/75)、18.67%(14/75)、25.33%(19/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1、8.03、8.11,均 P<0.05)。干预后4周,观察组6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均出现口腔黏膜白斑和咽部异物感5例,单纯出现口腔黏膜白斑1例;对照组19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均出现口腔黏膜白斑和咽部异物感17例,单纯出现口腔黏膜白斑2例。 结论:制霉菌素口腔护理结合精准健康教育用于重型肝炎患者中能有效降低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青叶联合口腔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鼻饲患者口腔溃疡及口腔菌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大青叶联合口腔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鼻饲患者口腔溃疡及口腔菌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无锡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142例高血压脑出血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用不透光的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71例。对照组采用口腔护理,而研究组采用大青叶联合口腔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前、护理1周的牙菌斑指数、口腔分泌物细菌菌落数、Beck口腔评分,同时对比两组的口腔不良情况(口臭、口腔黏膜白斑、口唇干裂、口腔溃疡)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口腔清洁度。结果:护理1周,研究组的牙菌斑指数、Beck口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口腔分泌物细菌菌落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的口臭(8.45%)、口腔黏膜白斑(2.82%)、口腔溃疡(1.41%)、口唇干裂(9.86%)和肺部感染(0.0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13%、12.68%、23.94%、9.86%、7.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1周,研究组的口腔黏膜、牙面、牙缝、舌面、颊部、硬腭清洁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鼻饲患者中采用大青叶联合口腔护理,能有效预防口腔溃疡和肺部感染,降低口腔牙菌斑指数,改善口腔状况,提高口腔清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病毒治疗后不同免疫重建水平HIV感染者基线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不同免疫重建水平HIV感染者的基线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随访超过24个月成年初治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200~350和>350个/μl的不同水平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采用Kruskal-Wallis H和 χ2检验分析不同组的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及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 900例,免疫重建不良组、部分免疫重建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分别为385例(9.9%)、1 206例(30.9%)和2 309例(59.2%)。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TG、TC、FPG、AST、ALT及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合并肺结核、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播散性真菌病、食管念珠菌病、肺外结核、皮炎、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毛状白斑、持续腹泻≥1个月及持续或间断发热≥1个月等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的占比明显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RT后获得不同免疫重建水平的HIV感染者基线生化指标和艾滋病直接相关合并症存在明显差异,需加强基线异常生化指标的监测和合并症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增殖性疣状白斑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增殖性疣状白斑(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PVL)是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中恶变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因PVL与口腔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等临床表现相似,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有学者认为PVL是口腔白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特征是易复发、扩散和具有高恶性转化率。目前,PVL缺乏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定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诊断和治疗存在困难。本文通过系统回顾PVL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恶性转化监测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PVL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实用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一例及TERT基因突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中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mi-1基因在不同预后口腔白斑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Bmi-1基因在口腔白斑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口腔白斑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口腔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1996至2018年收治的109例口腔白斑患者(其中男51例,女58例,年龄18~74岁)白斑组织样本中Bmi-1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口腔白斑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联;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口腔白斑细胞、口腔鳞癌细胞、口腔白斑组织和配对的邻近正常组织中Bmi-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口腔白斑细胞系Leuk-1中沉默Bmi-1基因表达后分析其对Leuk-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凋亡的影响。结果:Bmi-1在重度和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819±994比4 713±372, P=0.017);Bmi-1高表达的口腔白斑患者的未癌变生存率为65.5%(36/55),低于Bmi-1低表达者[88.9%(48/54), P=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Bmi-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口腔白斑恶性转化的预测指标( HR=2.522,95% CI:1.128~5.640, P=0.024)。Bmi-1在口腔白斑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为0.455±0.120,高于其在邻近正常口腔黏膜组织(0.063±0.009, P=0.014);Bmi-1在随访期发生癌变的口腔白斑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1.405±0.397)高于未发生癌变的口腔白斑组织(0.145±0.017, P<0.001);在口腔白斑细胞系Leuk-1中转染Bmi-1-shNC和Bmi-1-shRNA2腺病毒后,二者的克隆形成数(824±40比414±38, P=0.002)和细胞凋亡率(17.7%±2.3%比36.0%±2.0%, 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mi-1表达上调促进了口腔白斑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Bmi-1表达可作为预测口腔白斑恶性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大多数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构建与其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对预防、临床诊疗相关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众多学者所搭建的动物模型各有其侧重点,本文旨在介绍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常见口腔黏膜病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对比其优缺点,以期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的基因变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例疑似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指趾甲营养不良、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白斑,贫血、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DKC1基因第12外显子的c.1213A>C变异(p.T405P),患儿母亲为同一位点的杂合变异。同时检测到患儿 TERT基因中第12外显子的c.2915G>A变异(p.R972H),患儿父亲为c.2915G>A杂合变异携带者。 结论:DKC1基因第12外显子的c.1213A>C变异和 TERT基因中第12外显子的c.2915G>A变异可能是导致该患儿先天性角化不良发病的分子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红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口腔红斑病(oral erythroplakia)是一种少见的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人群中的患病率较口腔白斑病低,但恶变率较之高。该病的病因主要与咀嚼烟草、槟榔以及吸烟、饮酒等有关,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激光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该病复发率及恶变率均较高,因此长期密切随访非常必要。本文对口腔红斑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严重程度判定的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观察者间上皮异常增生严重程度判定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开发客观性更高的判定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60例口腔白斑病患者的数字化病理切片图像60张,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9月至2014年9月93例口腔白斑病患者的组织芯片图像239张,用于评价上皮异常增生分级的一致性;并从以上60张数字化病理切片图像中制作1 000张图块,分别为500张小尺寸图块(224像素×224像素)与500张大尺寸图块(1 024像素×1 024像素),用于评价特征识别的一致性。分级与特征识别由来自国内两个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口腔病理科的3名病理专家完成。使用 Kappa系数量化病理专家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结果:上皮异常增生分级的一致性很弱(病理切片组 Kappa=0.30,组织芯片组 Kappa=0.30),小尺寸图块中特征识别无一致性(结构特征中位数 Kappa=0.14,细胞特征中位数 Kappa=0.18),大尺寸图块中特征识别一致性很弱(结构特征中位数 Kappa=0.25,细胞特征中位数 Kappa=0.25)。 结论: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分级与特征识别的一致性总体较差,开发客观性更高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判定系统,或有助于提高不同观察者间上皮异常增生严重程度判定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