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日本人体解剖的黎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日本"古方学派"著名学者山胁东洋(1706—1762)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身体结构的描述存在差异,于1754年在京都进行了一次尸体解剖,这次解剖被认为是日本解剖学发展的开端,通常被描述为山胁东洋个人的成就。然而,仔细梳理史料却可以发现,日本对解剖的兴趣并不是在此时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17世纪中期西方医学的到来而开始。笔者论证了外国和本土的医学、社会、政治及宗教因素如何逐渐激发日本人对尸体产生新认识,并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解剖观察的价值。早在山胁东洋解剖人体之前的几十年,一位眼科医生就发现了眼睛的功能,他通过观察腐尸绘制了骨骼连接图,并将这种观察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山胁东洋的成就不在于他获得的解剖结果,而在于他的解剖获得了政府允许,成果付诸出版,为后来的解剖者开创了先河。在山胁东洋的效仿者中,河口信任的突破性成就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1770年,河口信任进行了一次解剖,他既没有参阅古籍,也没有因为刀和体液的刺激引发超然的联想和敬畏之心,而是通过测量大小、确定位置、观察颜色等"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旨在获得新知的冷静而大胆的尝试。文章最后对日本和欧洲解剖插图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田裕政对《伤寒论》及汉方现代化学术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当代日本汉方学者远田裕政(1934-2003 年)师从千叶古方派创始人奥田谦藏,著有《伤寒论再发掘》及《现代汉方》系列论著.本文浅略总结远田裕政于《伤寒论》研究及汉方现代化体系的经方学术思想,其对康治本《伤寒论》条文及方药研究深入,试图找到《伤寒论》条文原始状态与经方演进过程,提出药基的概念和个体病理学理论,总结现代化药证,设立基本八方分类法,以结构式图示化解构经方和后世方.远田裕政具有大胆开拓探索精神,在汉方现代化上做出勇敢的尝试,中医现代化发展亦要求进行核心理论的现代化,促使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中西深斋《伤寒论辨正》注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析日本古方派医家中西深斋所著《伤寒论辨正》的注释特色,为研究《伤寒论》注释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学分析方法,以《伤寒论辨正》全文所列条文及注释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其他相关书籍,对其注释特色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中西深斋文学功底深厚,在注释《伤寒论》时对比诸方用药之异,重视文法、点明紧要,厘定方剂古今剂量,直接训释、不重考证,且设以眉批补充余义.此书是一部注解详明,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注释论著.[结论]中西深斋师从于古方派大家吉益东洞先生,专心研究古医方三十余年,所著《伤寒论辨正》条理疏畅,讨论明晰.现通过讨论其注释特色,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注释考证者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亦于现今临证治疗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明清中日医学交流对汉方医流派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16世纪~19世纪,日本汉方医流派伴随着明清时期中日交流的愈加频繁而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与考证派在中日医家相互往来、医籍东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各流派的代表医家大量汲取了中国医学思想,除当时中国盛行的金元四大家学说以及《伤寒论》研究之外,儒学思想以及清初的考据学对汉方医各流派医家同样影响颇深.日本医家在此之上创新研究,立著成书.日本医者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流派不断丰富与完善,故而汉方医流派的形成也是日本确立其独特医学体系的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孟河医派费氏医家论治便秘经验浅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分析孟河医派费氏代表医家费伯雄及费绳甫论治便秘的医论、医话医案,初步探讨费氏医家论治便秘的经验特色.费氏医家认为便秘病机主要有燥邪伤阴、气机升降失常及正气亏虚.费氏医家论治便秘不拘下法,提出清法、消法及补法;费氏医家治秘用药有巧用炮制、以食代药特点;费氏医家化裁古方所创自制方,亦运用于论治便秘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论述日本江户时代古方派的形成过程与诊疗特点,古方派的形成以实证方法研究《伤寒论》等中国古典文献为开端;吉益东洞是当时的主流医学流派代表人物,倡导“方证相对”,有独特的经方临床应用特色,其“方证相对”的临床实用诊疗方法广泛普及于日本医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苇茎汤的治疗演变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苇茎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古代治疗肺痈的专方.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分析苇茎汤证的病机关键,以及温病学派对苇茎汤的功效及主治病症的发展,探讨在现代儿科临床上苇茎汤主治病症的发展变化,以期使古方在现代临床得到更为广泛、灵活的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燕京赵氏学术流派中医外治临方调配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赵炳南教授在传统中医外治临方调配基础上,对临方调配方剂、方法、辅料进一步研究,常用油剂如甘草油、紫草油、蛋黄油等;继承润肌膏又创赵氏清凉(爽)膏,并衍生祛湿药膏、黄连软膏、阴蚀黄连膏、白蔹膏、苦参膏、复方化毒膏,均为油蜡药面膏制剂;古方软膏丰富,赵老尤善临方调配普连膏(芩柏膏)、普榆膏、紫色消肿膏,效果极佳.王萍教授承袭赵老经验,带领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深入钻研,在介质及用药方面不断尝试,对老专家经验遵循“师古创新”的治学思想,坚持中医外治辨证论治与临证配药,不断提高中医诊治皮肤病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本经方本原剂量研究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对历代日本医家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源流进行了追溯.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可分为“模仿-消化-独创-回顾”四个阶段,即通过遣隋使、遣唐使等直接引进中国医学的模仿阶段,包括飞鸟、奈良、平安、镰仓时代;随着后世派、古方派等流派的兴起,各流派提倡不同观点的消化阶段,包括室町、战国、安土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初期及中期;锁国后考证派兴起,并提出了多种与中国医学界不同观点的独创阶段,包括江户时代后期及明治维新时期;近代通过药物重量实测以及实验室研究等科学方法重新分析经方本原剂量的回顾阶段.现代日本经方研究结果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为14g,这一研究结果与历史和现实最为相符,与中国“1两约合13.8g”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派妇科名中医王祚久先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王祚久老先生是川派妇科名中医之一,尤其擅长诊治妇科经、带、胎、产诸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技术.王老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这一妇科常见疾病提出“瘀血、湿热、毒邪、正虚”是导致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关键,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驱邪”,根据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从湿热瘀阻、寒凝血瘀、瘢瘕瘀结三型论治,并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单方验方,结合外治综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