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CE-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鉴别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DCE-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在术前鉴别诊断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行DCE-MRI检查并获得病理结果的212例乳腺癌患者的图像,根据病理分子分型,将患者分为luminal型乳腺癌114例,非luminal型98例.按7:3的比例148例为训练组,64例为验证组.采用3D-slicer软件手动勾画病灶体积兴趣区(VOI),经LASSO回归及T检验批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筛选,筛选出有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别构建2个预测模型:单一影像组学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校准曲线评价训练集中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鉴别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单一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0.850、准确率0.790、敏感度0.820、特异度0.765;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AUC值0.856、准确率0.783、敏感度0.791、特异度0.776.临床特征中,如绝经状态(P=0.009)、淋巴结转移(P=0.012)有统计学意义,年龄(P=0.165)、病理类型(P=0.687)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在术前鉴别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足患者骨髓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 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 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癌脑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直肠癌脑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直肠癌脑转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7岁男性,结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癌。并于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部分区域呈黏液腺癌改变,肿物大小4 cm×3.5 cm×1.5 cm,侵及外膜下层。术后辅助放化疗,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示左额叶、左小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右额骨异常信号,不除外转移瘤。胸部增强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遂进行全脑调强放疗及全身化疗。结论:直肠癌脑转移发生率低,预后极差,应重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 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 结果: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 (42~72)岁对47 (35~64)岁]、SUV 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80、2.520,均 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70, t=0.675,均 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 max的ROC曲线分析,SUV 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分别为8.33%和1.8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4, P<0.05);其与主观定性诊断和基于SUV max的ROC曲线分析比较,错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00、27.457,均 P<0.05)。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分别为灰度游程矩阵中的垂直方向长行程补偿、灰度游程矩阵中的135°方向长行程补偿和灰度共生矩阵中的逆差距。 结论:MaZda纹理分析鉴别高代谢SPN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较主观诊断高,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SPN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增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SAPHO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内科病房收治的1例SAPH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诊疗经过。结果:患儿,女,4岁,主要表现为双手足脓疱伴右侧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升高,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骶髂关节MRI:右侧骶髂关节水平髂骨骨髓水肿,右侧坐骨小片状骨髓水肿;骶髂关节CT:右侧骶髂关节髂骨面局限性骨质破坏。掌跖脓疱局部皮肤活检病理:掌跖脓疱病。给予醋酸泼尼松、甲氨蝶呤及阿达木单抗治疗,患儿病情缓解,无新发手足脓疱,无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成人有所不同,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中检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专利,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中药复方专利490个,涉及中药791味,平均每个专利约含中药13~14味;得到高频中药30味,以补益药为首,清热药次之;药性以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肺经、肾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山药-黄芪、生地黄-黄芪等17个药对;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组,因子分析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础,辅以健脾燥湿、祛痰消瘀、泻火解毒,在临床应用时注意痰浊、血瘀、热毒等病理产物,务必厘清病机,标本兼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10)岁。317例病人中,158例术前无胆道引流,115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44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RBD)。观察指标:(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两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中检验水准为0.016 7。 结果:(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317例病人中,116例细菌培养阳性,包括43个菌种共168株菌株,其中术前无胆道引流36例(46株),行PTCD 39例(49株),行ERBD 41例(73株)。①317例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59%(116/317),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78%(36/158)、33.91%(39/115)、93.18%(41/44),3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66,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3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5,44.718, P<0.016 7)。②多重细菌感染占比为36.21%(42/116),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细菌感染占比分别为19.44%(7/36)、23.08%(9/39)、63.41%(26/41),3者多重细菌感染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1,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3,13.215, P<0.016 7)。③多重耐药菌占比为30.95%(52/168),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耐药菌占比分别为15.22%(7/46)、26.53%(13/49)、43.84%(32/73),3者多重耐药菌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47,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90,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72, P>0.016 7)。(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病人年龄、腹部手术史、黄疸程度、胆道梗阻位置均与细菌培养阳性无关( χ2=4.865,1.423,4.922,0.030, P>0.05)。(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行PTC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行ERB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利奈唑烷、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7株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 结论:术前行ERBD的病人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高。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跨巩膜持续给药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兔眼跨巩膜持续给药、静脉给药与结膜下注射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纳入研究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成3组:静脉给药组、结膜下注药组及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组各10只。均在兔右眼接种0.1 mL 100 CFU表皮葡萄球菌后24 h开始进行治疗。静脉给药组每天静脉滴注20 mg去甲万古霉素,平均滴注持续时间1 h以上;结膜下注药组隔天一次结膜下注射浓度为20 mg/mL的去甲万古霉素0.3 mL;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天以流速0.1 mL/h,浓度20 mg/mL在眼球筋膜囊下持续给药7 h。接种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及眼底镜检查,并记录炎症评分。第8天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做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三组症状炎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93.53, P<0.001; F组别=4.07, P=0.028),跨巩膜持续给药组症状炎症峰值为(19.8±4.3)分与静脉给药组(24.3±4.08)分,结膜下注射组(24.3±6.77)分相比,炎症评分明显降低( t=4.81, 5.00; P=0.022, 0.018)。病理炎症评分比较,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43, P<0.001),跨巩膜给药组较其它两组眼球各部位病理炎症评分均显著降低(均 P<0.001)。 结论:跨巩膜持续给药方式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较静脉给药及结膜下注药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48例PTMC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94例,女354例,男女比例为1.00∶3.77,年龄21~82岁,平均(46.9±11.0)岁。按照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分为HT-PTMC组( n=142)和非HT-PTMC组( n=306)。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灶数目(单灶/多灶)、是否有包膜侵犯、气管前/气管旁淋巴结、喉前淋巴结、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是否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该数学模型评估诊疗预测价值。 结果:HT-PTMC组与非HT-PTMC组在年龄、性别、喉前淋巴结和侧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病灶数目、包膜侵犯、钙化、侧颈淋巴结转移与HT-PTMC患者CLNM具有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增大和包膜侵犯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数学模型:(Y =-1.974+0.191×肿瘤直径+1.139×包膜侵犯)对预测HT-PTMC患者CLN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 CI:0.571~0.766),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预测的灵敏度为0.460,特异度为0.859。 结论:合并HT的PTMC患者,术前有证据显示肿瘤直径增大或包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推荐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伦贝尔市蒙古族HPV感染人群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病毒载量在CIN I治疗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已婚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情况及其高危因素,探讨HPV16型病毒载量变化对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CIN I)患者的治疗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已婚妇女进行HPV定性筛查,使用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CIN I门诊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HPV DNA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阴道分泌物及病理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ip cytologic test,TCT)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利用 t检验,感染高危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的分析方法为 x2检验。 结果:蒙古族女性高危HPV感染率为22.33%(215/963),饮酒习惯、性伴侣个数是所有高危型别感染的共同高危因素。HPV16型、18型、其他高危型别感染还包括结婚次数这一高危因素。感染HPV16型的CIN I患者治疗前病毒载量与治疗后12、18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阴道清洁度镜检III度或IV度患者数及TCT检查结果显示低度不典型增生者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与HPV DNA含量变化一致。 结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HPV感染率高于本地区汉族人群,需要加强蒙古族人群聚居地HPV感染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高危型HPV16病毒载量的变化可作为CIN I治疗评估的观察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