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本甲状腺毒症伴严重低钾血症合并呼吸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慢性甲状腺炎症,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的发病比例约为1:5~1:10[1].HT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免疫、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2].研究认为HT发生发展与T细胞直接相关,过度活跃的辅助性T细胞对T淋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甲状腺免疫功能异常.T淋巴细胞浸润也会促使甲状腺自身抗体生成,进一步损伤甲状腺细胞[3,4].本文报告1例以严重低钾血症导致横纹肌溶解为首发症状的桥本氏甲状腺毒症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郁探讨瘿病中医病机及辨证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瘿病是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郁”密切相关。基于历代医家对“郁”的理解探讨瘿病病机,发现人体生理之气血津液转变成病理产物之火瘀痰湿过程中,“郁”发挥主导作用,大致可分为气郁、火郁、痰湿郁、血郁4种,临床常以1种为主,兼夹其他。瘿病辨治思路可以“郁”为核心,从气血津液辨证,针对主症选定主方,并酌情合方或加减防治兼证。现代常见瘿病中,以气郁为核心病机者有桥本甲状腺炎,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以火郁为核心病机者有亚急性甲状腺炎,多以升降散为主方加减;以痰湿郁为核心病机者有实性或囊实性甲状腺结节,治以半夏厚朴汤合二陈汤及化痰软坚散结之品;以血郁为核心病机者有实性甲状腺结节,可在痰湿郁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0例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案和预后。女性8例,中位年龄55岁,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10/10),头晕(8/10),复视(6/10),构音障碍(5/10)。4例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白癜风(3/4)、桥本甲状腺炎(1/4)、血小板减低症(1/4),1例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6例临床症状改善,5例功能预后良好。抗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仅少数患者合并肿瘤。半数以上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功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 1a期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 1a期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与临床病理特征、超声特征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的相关性,以及CLNM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协和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18例经手术治疗的T 1a期单灶性PTC患者资料,根据CLNM情况分为CLNM阳性组和CLNM阴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超声特征、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数量及转移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 结果:218例患者中,CLNM阳性组71例(32.6%),CLNM阴性组147例(67.4%)。CLNM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年龄、肿瘤长径、甲状腺被膜是否被侵犯、肿瘤是否有血流及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性别、肿瘤边界是否清晰、肿瘤形态、肿瘤纵横比、肿瘤是否钙化、有无结节性甲状腺肿、有无桥本甲状腺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 OR=2.995,95% CI 1.228~7.307)、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 OR=5.297,95% CI 2.494~11.248)及淋巴结清扫数量≥6枚( OR=4.085,95% CI 2.059~8.104)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年龄<55岁、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的T 1a期单灶性PTC患者更容易发生CLNM,足量的淋巴结清扫数量可得到更准确的CLNM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TRAb IgG亚型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TRAb IgG各亚型在不同活动分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评估TAO活动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AO患者43例,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进一步分为活动期组(AP组,CAS≥3分,22例)和静止期组(IP组,CAS<3分,21例);Graves病患者(GD组)3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HT组)19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50名作为正常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临床基本资料,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FT 3、FT 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RAb IgG和IgG各亚型的百分结合率[binding rate in percentage,(B)],比较各亚型的阳性率和阳性亚型的相对含量。 结果:(1)与HT组相比,TAO组、GD组IgG1、IgG2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疾病组间TRAb IgG亚型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 P>0.05)。(2)与IP组相比,AP组IgG1(B)、IgG1阳性率显著升高,IgG4(B)、IgG4相对含量显著降低( P<0.05)。(3)IgG1(B)与TAO活动度呈正相关( B=6.190, P=0.007),IgG4(B)越高越倾向于静止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16.390, P=0.052)。(4)活动率评估TAO处于活动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 0.746~0.973, P<0.05),当活动率为4.29时,约登指数最大,其判断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1.0%。 结论:在TAO患者中血清TRAb IgG1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趋向活动期,IgG4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趋向静止期。活动率可为评估TAO是否处于活动期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淋巴瘤超声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淋巴瘤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例(26.7%),滤泡性淋巴瘤3例(10.0%),灰区淋巴瘤1例(3.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3%)。临床表现有短期内颈部肿大(60.0%),伴有压迫症状(46.7%),Ⅲ/Ⅳ区颈部淋巴结肿大(63.3%),甲状腺功能异常(10.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6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之间在病灶的纵径( P=0.036)、回声特征( P=0.036)以及病灶边缘( P=0.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侵袭性之间在回声特征( P=0.005)以及病灶边缘( P=0.02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甲状腺内极低回声肿块,且伴有颈部Ⅲ/Ⅳ区淋巴结肿大时,应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发病。边缘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片状高回声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网格状回声是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巯咪唑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桥本毒症后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上动脉流速变化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raves病)及桥本毒症患者在甲巯咪唑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上动脉流速变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Graves病(Graves病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例(桥本毒症组)各4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Graves病组以及桥本毒症组患者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经甲巯咪唑治疗前后变化。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两组间中位数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Graves病组与桥本毒症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分别为(24.09±9.29)、(17.41±9.36)pmol/L,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分别为(60.23±20.82)、(43.47±21.71)pmol/L,收缩峰值流速(peak stolie vloiy,PSV)分别为(69.53±5.70)、(52.65±4.64)c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39、3.74, Z=13.83,均 P<0.001);Graves病组与桥本毒症组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差值FT3分别为(-6.36±5.32)、(-12.64±9.08)pmol/L( t=4.02, P<0.001),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差值FT3分别为(-10.14±9.50)、(-17.80±11.17)pmol/L( t=3.51, P<0.001);Graves病组与桥本毒症组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差值FT4分别为(-28.47±10.09)、(-20.57±14.48)pmol/L( t=7.01, P<0.001),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差值FT4分别(-47.06±20.57)、(-30.17±20.54)pmol/L( t=3.91, P<0.001);Graves病组与桥本毒症组PSV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13.10(-34.10,-2.60)]、[-10.50(-27.5,-0.20)]cm/s( Z=2.63, P=0.009),3个月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31.40(-53.20,-12.70)]、[-19.90(-46.00,-4.70)cm/s( Z=4.4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桥本毒症甲巯咪唑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较桥本毒症患者甲状腺上动脉PSV水平下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提升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提升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超声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HT伴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常规超声与高频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并对其进行手术探查与病理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常规超声、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HT伴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特异性、敏感性、阴阳性预测值,并评估诊断效能。结果:112例共有138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47个,恶性结节91个。常规超声检查的特异度为80.85%,敏感度为78.02%;高频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度为87.23%,敏感度为90.11%,与常规超声检测对比,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病灶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更高( χ 2=4.54、4.25, P=0.026、0.039)。常规超声检查的阴性预测值为65.52%,阳性预测值为88.75%,ROC为0.775。最佳诊断界点为3.04 Kpa;高频超声弹性成像的阴性预测值为82.00%,阳性预测值为93.18%,ROC为0.812,最佳诊断界点为32.89 Kpa,相较于常规超声检测,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病灶的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更高( χ 2=4.35、4.48, P=0.031、0.027)。 结论: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利于提高HT与甲状腺癌诊断的阴性预测值与敏感性,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并为早期开展手术治疗提供较为准确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15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灶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侧颈淋巴结转移(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15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灶>1 cm并伴LLNM的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性别、年龄、术式、原发灶数目、最大径、位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转移比例及转移率。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的影响因素。 结果:155例PTC最大径(19.67±8.15)mm,共清扫中央区淋巴结1 933枚,转移比例91.61%(142/155),转移率50.77%±29.14%;共清扫侧颈淋巴结5 371枚,转移率14.44%±9.89%。III区、IV区LNM发生比例分别为70.97%、60.10%,阳性率分别为19.51%、17.07%。43例发生侧颈单区转移,其中23例为单区寡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率与LLNM率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0.28, P=0.000)。性别( P=0.022)、年龄( P=0.038)、病灶数( P=0.025)、病灶最大径( P=0.002)、有HT( P=0.000)是CLNM率的独立影响因素。LLNM率仅与病灶最大径有关( P=0.040)。侧颈单区转移仅与有无HT相关( P=0.034);有HT( OR=3.515, P=0.008)、单病灶( OR=3.217, P=0.047)是发生单区寡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在直径>1 cm的PTC病例,LLNM以III区、IV区为转移最高发、最早发区域;LLNM率与CLNM率呈正相关。侧颈单区转移易在有HT患者中发生,当病灶为单灶时,更易出现单区寡转移,对此类患者应重视术前精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