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Modic改变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 Modic 改变(MC)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软骨终板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基于自身免疫学说采用自体髓核填充法制备M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实验兔予电针双侧L5、L6"夹脊"穴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6 d后休息1 d,共干预4周.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于造模后和干预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实验兔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信号强度;干预后,采用 HE 染色观察实验兔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阳性表达,ELISA 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ADAMTS5、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出现低信号,分界不清;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大而肥厚,细胞核皱缩、坏死,聚集排列;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Aggrecan阳性表达降低(P<0.01);软骨终板 ADAMTS5、MMP-13、IL-1β和 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ggrecan 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信号增强;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轻度皱缩,散在分布;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Aggrecan阳性表达升高(P<0.01);软骨终板ADAMTS5、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ggreca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能延缓软骨终板M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ECM降解和炎性因子分泌、修复变性的软骨终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住院行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的复发性泪囊炎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泪道置管术后管留置复发者9例,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12例,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1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分析患者复发原因,观察吻合口是否开放、泪道冲洗结果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泪道置管术后复发者复发原因为泪囊黏膜增生肥厚导致泪囊腔变小,影响泪液引流;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复发原因有:骨窗制作不适19例(86.36%)、吻合口与鼻腔粘连者4例(18.18%)、泪囊黏膜误与鼻窦黏膜吻合者1例(4.54%)。31例均行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29例吻合口开放,冲洗泪道通畅,溢泪、溢脓症状消失,均治愈,2例有轻微溢泪,吻合口开放,泪道冲洗通畅,溢脓症状消失,均好转,治愈率93.55%,有效率100.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损伤小,疗效确切,手术成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困难骨盆"的认识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骨盆空间狭窄、直肠系膜肥厚等因素,导致术中视野暴露困难,手术操作难度增加。近年来,由于腹腔镜外科及手术器械的发展,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解剖层次的精准要求、对神经保护、功能保留的需求越来越高,结直肠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面临更多"困难骨盆"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本文对直肠癌根治术中"困难骨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复习总结。本文分析了导致"困难骨盆"发生的可能解剖因素,包括骨盆径线长度、盆腔解剖结构成角和盆腔软组织脏器体积等。但目前通过这些因素建立的直肠癌术中"困难骨盆"的预测模型存在纳入临床指标不全、变量相对单一的问题,因此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完善模型。相信未来随着对直肠癌"困难骨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有助于实现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东亚人鼻尖肥大的成因与分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鼻尖肥大是指宽大、鼻尖表现点不明显且间距较大的鼻尖形态异常,在东亚人群中广泛存在,其矫正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其解剖学成因和分型的基础之上。鼻尖肥大的成因是复杂的,可以大致分为软组织性肥大和软骨性肥大,前者包括软组织肥厚、鼻尖韧带支撑结构异常、穹隆间脂肪垫存在,后者主要是由于鼻尖软骨(包括内侧脚、中间脚和外侧脚)形态异常所致。该文就鼻尖肥大的成因与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重点着眼于东亚人鼻尖肥大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2020年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收治的219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84例,尿激酶组84例,尿激酶联合激素组5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后胸膜黏连包裹、胸膜增厚的发生情况,比较总有效率,评价尿激酶与激素的用药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胸膜黏连包裹发生率分别为36.09%(31/84)和16.67%(14/84)、7.84%(4/51),胸膜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27.38%(23/84)、25.00%(21/84)和7.84%(4/5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72和6.702, 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尿激酶组及尿激酶联合激素组胸膜黏连包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尿激酶联合激素组胸膜增厚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和尿激酶组( χ2=8.772、6.903、7.515和6.145, P<0.05)。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92.86%和9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65, P<0.05)。患者胸腔注射尿激酶未发现胸痛、胸腔出血等不良反应。激素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率、空腹静脉血糖、血压水平变化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t=-0.571、-0.983、-1.340和0.300, P均>0.05);未观察到消化道溃疡出血、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 结论:结核性胸膜炎常规治疗容易发生胸膜黏连包裹及胸膜肥厚;胸腔注射尿激酶可以减轻胸膜黏连包裹,但不能改善胸膜增厚。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激素可以同时改善胸膜黏连包裹以及胸膜增厚,从而进一步改善结核性胸膜炎的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住院患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连续收治的132例TOLF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0例,女52例;年龄25~75岁。根据患者术前X线片及CT影像,确定DISH的患病率,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骨化类型TOLF患者间的DISH患病率;观察DISH的节段分布特征,比较上胸椎(T 1~T 4)、中胸椎(T 5~T 8)和下胸椎(T 9~T 12)骨化区域的分布差异;根据Meta分级系统分析DISH的骨化程度。将TOLF患者分为DISH组和非DI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 结果:132例TOLF患者中49例合并DISH,DISH患病率为37.1%,男性患病率(46.3%)约为女性(23.1%)的2倍( χ2=8.806, P=0.003)。<40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患者DISH患病率分别为20.0%、28.0%、34.4%、44.0%、66.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为45.1%,明显高于短节段型TOLF的24.0%(χ 2=5.937, P=0.015)。DISH最常累及T 8,9水平(91.8%)。49例DISH患者共365个骨化节段,骨化节段数平均为7.4个,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布于上、中和下胸椎的骨化节段分别占26.03%、40.54%和33.15%;Ⅰ级骨化78个(21.4%),Ⅱ级骨化104个(28.5%),Ⅲ级骨化183个(50.1%)。DISH组患者年龄平均为57.96岁,大于非DISH组的53.87岁( t=2.024, P=0.045);DISH组男性占73.47%,明显高于非DISH组的46.99%(χ 2=8.806, P=0.003);DISH组患者平均身高( t=2.564, P=0.012)和体重( t=2.191, P=0.030)明显高于非DISH组,而体质指数及合并基础疾病构成(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OLF患者DISH的患病率为37.1%,男性、高龄及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更高;DISH韧带骨化常发生于中、下胸椎,T 8,9为最常累及的节段;骨化物长度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TOLF患者中DISH组与非DISH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小肠淀粉样变性致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6岁,因“剖腹探查术及肠穿孔修补术后3 d”入院。腹部CT示:结肠不同程度增厚,密度不均匀减低,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见多发渗出。空肠全段、回肠近中段肠管弥漫性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系膜间隙可见密集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图1)。行部分小肠切除造瘘+腹腔脓肿清理引流+肠系膜肿物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腹腔积血,肠管高度扩张,肠壁充血、水肿、质脆,内积大量肠内容物,部分肠壁多处坏死,肠系膜高度肥厚,内见弥漫多发肿大包块,最大直径约6 cm,质较韧,部分肿块破裂伴出血。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多量红染均质的物质沉着,伴出血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系膜肿块为多枚淋巴结,均可见大量红染均质的物质沉着。免疫组化染色:CD31(+),ERG(+),Ki-67(30%+),κ(+),λ(+),刚果红(+),AB-PAS(+),D-PAS(+),Masson(+),结合临床排除骨髓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后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淀粉样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SAPHO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内科病房收治的1例SAPH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诊疗经过。结果:患儿,女,4岁,主要表现为双手足脓疱伴右侧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升高,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骶髂关节MRI:右侧骶髂关节水平髂骨骨髓水肿,右侧坐骨小片状骨髓水肿;骶髂关节CT:右侧骶髂关节髂骨面局限性骨质破坏。掌跖脓疱局部皮肤活检病理:掌跖脓疱病。给予醋酸泼尼松、甲氨蝶呤及阿达木单抗治疗,患儿病情缓解,无新发手足脓疱,无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SAPHO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成人有所不同,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成像骨盆测量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由于骨盆空间狭窄或直肠系膜肥厚等因素的存在,常导致术野暴露困难,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直肠磁共振成像(MRI)骨盆测量对TME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术中困难骨盆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5 cm以内;(2)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具有完整的术前MRI资料;(4)肿瘤浸润深度为T1~4a;(5)术中进行了困难骨盆评估。排除接受TME以外的其他任何保肛或非保肛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TME的8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困难骨盆分级简易评估量表:Ⅰ级为手术操作不困难;Ⅱ级为影响手术操作,但不影响完整TME标本质量;Ⅲ级为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接近完整TME);Ⅳ级为严重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非完整TME);Ⅰ~Ⅱ级认为非困难,Ⅲ或Ⅳ级认为手术困难。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口前后径、中骨盆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尾间径、骶尾弧弓高、耻骨联合到盆底肌的距离、前骨盆深度、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等10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骨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中困难骨盆的列线图模型。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4(56~70)岁,共有64例(72.7%)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其中困难骨盆组患者30例(34.1%),非困难骨盆组58例(65.9%)。解剖学特征中位数:骨盆入口前后径为12.0 cm;中骨盆前后径11.0 cm;骨盆出口前后径8.6 cm;耻骨联合高度4.9 cm;骶尾间径12.6 cm;骶尾弧弓高度3.7 cm;耻骨结节到盆底肌距离3.0 cm;前骨盆深度13.3 cm;坐骨棘间径10.2 cm;坐骨结节间径12.2 cm。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OR=4.97,95%CI:1.25~19.71, P=0.023)、肿瘤距肛缘距离越大(OR=1.31,95%CI:1.02~1.67, P=0.035)和耻骨联合高度越高(OR=3.36,95%CI:1.56~7.25, P=0.002)是困难骨盆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的困难骨盆预测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696~0.895)。 结论:基于直肠MRI骨盆测量的困难骨盆评估量表适用于TME手术,且接受新辅助治疗、肿瘤距离肛缘距离越大以及耻骨联合高度越高者,困难骨盆的概率越高,需更谨慎地规划直肠癌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