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由腺苷脱氨酶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2014年首次被报道。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以儿童期起病的脑卒中、免疫缺陷和骨髓衰竭为突出表现,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综述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发病机制、诊断和管理进展,让更多的儿科医生了解并能早期识别这一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罕见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其进行调查。住院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失访7例,3个月时失访8例,6个月时失访3例,最终共182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最终获得心理弹性下降、心理弹性升高、心理弹性平稳、心理弹性低水平下降4条心理弹性类别轨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心理弹性轨迹,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予以个性化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成像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因脑损伤所引起的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的丧失,是脑卒中后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新兴的非侵入性脑调控手段,通过与功能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在失语症的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意义。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成像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在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康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构化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照护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构化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1例首次脑卒中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接受结构化干预,即结合疾病发展阶段,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在居家照护的基础上增加对照顾者的干预。对照组按照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总生存质量、照顾者照顾能力、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再住院率方面出院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构化干预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照顾者照顾能力、降低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内服结合针刺及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承德市中医院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腹部B超检测并记录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排尿完成后记录残余尿量,评估膀胱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1/53)、对照组为84.9%(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 P=0.046)。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54.23±6.23)ml比(91.24±11.25)ml, t=20.95]低于对照组( 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366.23±30.23)ml比(259.63±26.23)ml, t=19.35]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13.25, P<0.01),膀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t=13.53, P<0.01)。观察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73、17.91、6.76、9.67, 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可较好改善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我国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领域的文章进行分析,了解发文情况和研究重点,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方法:以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耳穴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1995年1月—2020年11月,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结果:共纳入402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371篇,学位论文31篇。1995—2020年有关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文献年平均发文量16篇,文献数量从2008年起增多;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国23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地域是广东、浙江和江苏;研究机构中综合医院居多,占50.7%(204/402);期刊发表以中医药类和医学综合类杂志为主,护理类期刊仅占总发文量的10.8%(40/371);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为6.36次,低于国内论文平均被引8.14次;文献中80篇(19.9%)论文受基金资助,相对集中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失眠及抑郁,常用的主要穴位有神门、皮质下、心、交感、肝、肾等。结论: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主要研究地区为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团队合作有待加强,文献数量以及学术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基金资助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重点治疗方向为便秘、失眠、抑郁3种脑卒中后遗症,耳穴疗法结合其他疗法的应用为研究的主要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VAHEART I全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长期疗效:附15例3年临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I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15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外科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 I治疗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前、术后1、6、12、24和36个月的心功能、肝肾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等。记录患者在长期携带左心室辅助装置期间有无驱动线缆感染、溶血、脑血管事件、机械故障、异常功耗增高、泵流量异常。随访1、2和3年生存率。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0±7.5)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1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均依赖1种以上静脉血管活性药物,3例患者行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同植入装置前比较,患者植入后1周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减小[(80.93±6.69)mm比(63.73±6.31)mm, P<0.05],脑钠肽、总胆红素和肌酐均显著降低[(3 544.85±1 723.77)ng/L比(770.80±406.39)ng/L;(21.28±10.51)μmol/L比(17.39±7.68)μmol/L;(95.82±34.88)μmol/L比(77.32±43.81)μmol/L; P均<0.05]。本组15例患者术前NYHA分级均为NYHA Ⅳ级,术后1个月9例患者可恢复到NYHA Ⅲ级,3例恢复到Ⅱ级,3例恢复到Ⅰ级,术后6个月15例患者均恢复到Ⅰ~Ⅱ级;同术前相比较,患者植入术后1个月的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总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增加或改善( P<0.05)。15例患者植入EVAHEART I的转速在1 700~1 950转/min之间,流量3.2~4.5 L/min,功耗3~9 W,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7%和80%,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12、610和87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期携带装置期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0、220和475 d发生驱动线缆感染,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菌血症于术后155 d接受心脏移植。3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发生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均治愈未遗留后遗症。 结论:植入式左心辅助系统EVAHEART I可有效救治危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长期携带生活并显著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穴位埋线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7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穴位埋线及运动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6周,随访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肘关节痉挛程度,偏瘫手功能分级评定量表评估偏瘫手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评估肢体运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活动能力,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肘关节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Z=2.29, P=0.022),偏瘫手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 Z=2.081, P=0.038);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17、7.40、11.39, P值均<0.001),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肢软气短、面色萎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82、12.87、12.55、7.95, P值均<0.001)。观察组随访6、12个月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82、6.45, P值均<0.001)。 结论:给予中风后上肢痉挛气虚血瘀型患者穴位埋线联合运动疗法干预,可改善偏瘫手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追踪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pediatric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PAIS)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个月~18岁PAIS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其进行评分,评估PAIS患儿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病死率及复发情况,分析PAIS致死、致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1例PAIS患儿,随访期内32.7%(33/101)的患儿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MRS 0分),24.8%(25/101)呈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轻微症状(MRS 1分),轻度残疾(MRS 2分)和中重度残疾(MRS 3~5分)分别为13.9%(14/101)和9.9%(10/101)。18.8%(19/101)的患儿随访期内死亡,其中PAIS相关病死率为7.9%(8/101)。MRS评分为1~5分的49例患儿中,89.8%(44/49)为运动障碍,16.3%(8/49)为语言障碍,10.2%(5/49)为癫痫,10.2%(5/49)为智力损害,4.1%(2/49)呈记忆力障碍。4例患儿在随访期内复发。婴儿期发病、心源性卒中、意识障碍、多支血管受累可能为PAIS严重致残、致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多数PAIS患儿预后尚可,但仍有一定比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婴儿期发病、合并意识障碍、心源性卒中、多支血管病变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