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2020年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收治的219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84例,尿激酶组84例,尿激酶联合激素组5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后胸膜黏连包裹、胸膜增厚的发生情况,比较总有效率,评价尿激酶与激素的用药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胸膜黏连包裹发生率分别为36.09%(31/84)和16.67%(14/84)、7.84%(4/51),胸膜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27.38%(23/84)、25.00%(21/84)和7.84%(4/5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72和6.702, 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尿激酶组及尿激酶联合激素组胸膜黏连包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尿激酶联合激素组胸膜增厚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和尿激酶组( χ2=8.772、6.903、7.515和6.145, P<0.05)。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92.86%和9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65, P<0.05)。患者胸腔注射尿激酶未发现胸痛、胸腔出血等不良反应。激素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率、空腹静脉血糖、血压水平变化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t=-0.571、-0.983、-1.340和0.300, P均>0.05);未观察到消化道溃疡出血、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 结论:结核性胸膜炎常规治疗容易发生胸膜黏连包裹及胸膜肥厚;胸腔注射尿激酶可以减轻胸膜黏连包裹,但不能改善胸膜增厚。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口服激素可以同时改善胸膜黏连包裹以及胸膜增厚,从而进一步改善结核性胸膜炎的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合并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刘某,男,35岁,因发现肾上腺肿物3个月,皮质醇增多1个月,于2020年10月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意外发现左侧肾上腺肿物,无血压增高,无体重增加、食欲亢进,无皮肤紫纹。入院前1个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查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表1)、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未被抑制,查24 h尿皮质醇2 689.50 nmol/24 h(参考值57.70~806.80 nmol/24 h),查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予以口服钙剂(钙元素每日900 mg)及骨化三醇每日0.25 μg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正常,睡眠可,大小便如常,近半年节食运动后体重下降20 kg。既往史:幼时患有隐睾症并行单侧睾丸切除术(左侧);4年前因性腺功能低下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育2子;3年前踢球时右侧足趾骨折;1年前轻微外力后右手小指骨折。入院前辅助检查:2020年09月03日肾上腺CT检查提示左侧肾上腺区结节,大小36 mm×30 mm。2020年09月10日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未见异常,醛固酮肾素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12/76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4次/min,脉搏78次/min,身高180 cm,体重95 kg,体重指数29.32 kg/m 2。神清语利,无满月脸、水牛背及向心性肥胖,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球结膜无水肿,粗测视力、视野正常,颈软,无抵抗感,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率7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无皮肤紫纹,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脏、脾脏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总结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病理形态,探讨其与IgG4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医院诊断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共3例,总结临床病历资料、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研究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8~63岁,患者均无临床症状,CT显示肿物呈低密度影,其中1例患者术前血清IgG及IgG4水平均显著升高。脾脏大体检查可见肿物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间灰红色或灰褐色,肿物最大径4.2~5.0 cm,境界较清楚。低倍镜下肿物呈多结节状,结节内可以看到窦隙样血管腔隙和肥胖的内皮细胞,可见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结节周围染色较淡,纤维组织呈向心性增生,并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例肿物中IgG4阳性的浆细胞数量均>10个/HPF。结论: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罕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比较隐匿,诊断依赖病理诊断,发病机制不明,其与IgG4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晚期宫内高雄激素环境对SD子代雌鼠持续性低度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动态观察孕晚期宫内高雄激素环境下子代SD雌性大鼠新生期、青春期、成年期的体质量、体脂分布、持续性低度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敏感性。方法:通过对妊娠18~20 d SD孕鼠皮下注射2 mg睾酮获取孕晚期宫内高浓度睾酮组(简称宫内高雄组)的子代雌鼠( n=15),并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孕晚期SD孕鼠获取子代雌鼠为对照组( n=15),观察新生期(4 d)、青春期(15 d)、成年期(35 d)子代雌鼠的体质量、体脂体质量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期子代雌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tactic factor,MCP)-1的浓度;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腹膜脂肪组织中CD16的表达情况;取青春期、成年期子代雌鼠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受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GTT)。 结果:①宫内高雄组子代雌鼠新生期、青春期的体质量[(101.17±9.19)g、(211.61±11.94)g]高于对照组[(71.59±7.56)g, P<0.001;(189.85±6.97)g, P=0.003],体脂体质量比(0.16±0.18、0.27±0.20)高于对照组(0.11±0.17, P=0.002;0.21±0.18, P=0.006),而成年期子代雌鼠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宫内高雄组子代雌鼠不同时期(新生期、青春期、成年期)的体脂肌肉比(0.05±0.04、0.08±0.05、0.12±0.04)均高于对照组(0.08±0.05、0.13±0.07、0.18±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1 、P=0.007, P=0.005)。③宫内高雄组子代雌鼠各时期血清中TNF-α含量及MCP-1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0.001, P=0.004);且腹膜脂肪组织中CD16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18, P=0.031, P=0.004)。④宫内高雄组青春期IGTT中120 min血糖[(165.00±58.68)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123.90±65.16)mg/dL, P=0.028],成年期的60 min[(189.73±69.87)mg/dL]、120 min血糖[(136.67±37.14)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170.18±32.66)mg/dL、(102.56±12.27)mg/dL]( P=0.035、 P=0.008)。 结论:孕晚期宫内高雄激素环境可导致子代雌鼠新生期、青春期雄激素过多及向心性肥胖,但该效应未延续至成年期;且可能对出生后子代的肌肉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孕晚期高雄激素暴露可使出生后子代雌鼠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持续至成年,并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孕晚期高雄激素暴露可使出生后子代雌鼠胰岛素敏感性可从青春期至成年期持续下降,而且成年期表现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司库奇尤单抗联合抗病毒药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带状疱疹性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全身反复发生鳞屑性红斑、丘疹、斑块16年,泛发加重伴发热7 d就诊。16年前患者全身出现皮疹,初发4年未行治疗。12年前,患者因皮疹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就诊,口服甲氨蝶呤,用药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予停药并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8年前劳累后皮疹复发加重,当地医院给予环孢素口服,用药后血压持续升高,环孢素逐渐减量,继续治疗,最终病情好转。此后患者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药膏封包,皮疹时轻时重,无明显季节性。7 d前,受凉后全身皮肤出现潮红肿胀、脱屑,局部发生脓疱伴发热,最高达40 ℃。无关节疼痛。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入院体检:体温38.2 ℃,血压150/75 mmHg(1 mmHg = 0.133 kPa),体重110 kg,向心性肥胖;双下肢、足背重度凹陷性水肿,余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局限性脓疱、脓湖形成;指(趾)甲角化过度性增厚、浑浊、变形,局部呈不同程度顶针样改变;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67.1,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评分95%(图1A ~ 1C)。四肢近心端和腹部、前胸多发紫红色膨胀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5 × 10 9/L[参考值:(3.5 ~ 9.5) × 10 9/L,下同],中性粒细胞比例0.812(0.40 ~ 0.75),C反应蛋白234.81 mg/L(0 ~ 10 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 440.46 mg/L(0 ~ 10 mg/L);血尿酸722 μmol/L(135 ~ 425 μmol/L),甘油三酯2.39 mmol/L(0.56 ~ 1.71 mmol/L),动脉粥样硬化指数4.288(<4),血钾3.25 mmol/L(3.50 ~ 5.30 mmol/L),IgE 1 370.00 IU/ml(<100 IU/ml),降钙素原0.326 ng/ml(<0.046 ng/ml),红细胞沉降率67.0 mm/1 h(0 ~ 15.0 mm/1 h);乙肝病毒抗原抗体、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铁蛋白)、结核感染T细胞实验、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等检查结果均阴性。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示双肺尖小叶间隔增厚,双肺轻度间质性改变,双侧胸腔积液并肺组织膨胀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985例行肾上腺手术治疗的库欣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肾上腺手术治疗的库欣综合征(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22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85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0例,女775例;年龄(43.33±13.49)岁,男性年龄高于女性[(45.53±14.39)岁与(42.68±13.16)岁, P=0.016]。本组患者术前选择手术方法的原则为:对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非依赖性CS,单侧单发病变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单侧多发病变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双侧病变先切除体积较大一侧肿瘤,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行对侧手术。术前怀疑皮质癌患者均行R0切除(肿瘤完整切除,镜下切缘阴性),如肿瘤直径≥6cm,则行开放手术。总结CS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症状谱、病因谱,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果:985例中ACTH非依赖性CS占92.8%(914/985), ACTH依赖性CS占7.2%(71/985)。结合术后病理结果确诊,肾上腺腺瘤最常见,占75.94%(748/985),其次为PBMAH (11.37%,112/985)、库欣病(4.26%,42/985)、PPNAD(3.25%,32/985)、EAS(2.94%,29/985)、皮质癌(2.23%,22/985)。临床表现方面,满月脸、多血质面容、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及体重增加较为常见,上述单一症状发生率均>30%。激素分泌方面,ACTH依赖性CS患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ACTH非依赖性CS [(38.42±18.21) μg/dl与(22.02±9.48) μg/dl, P<0.001]。亚临床型皮质腺瘤患者(258例)早8时血皮质醇[(16.61±6.78)μg/dl]及24h尿游离皮质醇[103.65(59.83,175.70)μg/24h ]低于其他类型患者( P<0.001)。治疗方面,除4例(0.4%)皮质癌因肿瘤较大行开放手术外,余981例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经腹途径占2.24%(22/981),经腹膜后途径占97.76%(959/981)。皮质腺瘤患者中单侧670例(89.57%),双侧78例(10.43%);单侧腺瘤采用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次全切除术;双侧腺瘤者中,4例因CS症状严重同期切除双侧肾上腺肿瘤,余74例均根据肿瘤大小及个数分期行单纯肿瘤切除/肾上腺全切/次全切除术。22例皮质癌患者中,2例因肿瘤局部浸润,经穿刺活检确诊后行米托坦新辅助治疗,后行R0切除;另20例均行R0切除。在EAS和库欣病患者中,分别有62.07%(18/29)和23.81%(10/42)因CS症状严重采用同期双侧靶腺切除术;112例PBMAH和32例PPNAD,初始治疗均采用单侧肾上腺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续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行对侧肾上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 结论:泌尿外科收治的CS患者病因谱以肾上腺疾病为主,库欣病少见。症状谱中,蹲起困难、骨折少见。单侧肾上腺病变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肿瘤切除或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对于双侧病变中ACTH依赖性CS患者,建议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补充激素;对于ACTH非依赖性CS患者,建议先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根据随访结果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腺泡细胞癌伴异位ACTH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库欣综合征是肾上腺皮质过分泌皮质醇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是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之一,是指由垂体以外的肿瘤过度分泌ACTH从而引起皮质醇增多。异位ACTH多发生于胸腔,见于小细胞肺癌、支气管癌患者,胰腺来源的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0T MRI辅助诊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微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患者女,44岁,发现"面部变圆"4年,近2年体质量增加16 kg;既往体健.查体:满月脸,皮肤菲薄,向心性肥胖,双侧锁骨上脂肪垫,水牛背,腹部紫纹,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24 h尿游离皮质醇691.1 pg/d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48.0 pg/ml,岩下窦取血联合去氨加压素刺激试验提示岩下窦与外周血ACTH比值基线>2、兴奋后>3,以右侧为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腹膜后Castleman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患者1,男,66岁.因"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1月余"于2023年4月16日入院.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发作性心悸,无向心性肥胖,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及遗传性疾病史.查体:血压107/66 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增强CT:右上腹膜后(胰头与下腔静脉间)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3.4 cm×2.8 cm,呈中度均一强化,边缘光整,腹膜后淋巴结增多,部分增大伴强化(图1).腹部增强MR:腹膜后(下腔静脉与门脉间)见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大小约3.4 cm× 2.4 cm× 3.8 cm,病灶信号尚均匀,边界清,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见廓清,下腔静脉呈受压改变,下腔静脉及门脉未见缺损(图2).血皮质醇(4am)6.05 ng/ml;血皮质醇(8am)14.32 ng/ml;游离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45 pg/ml;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34 pg/ml;去甲肾上腺素102 pg/ml;C反应蛋白0.62 mg/L;血红蛋白129 g/L;白介素-10为4.81 pg/ml;白介素-6为4.42 pg/ml;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均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山西省老年人运动步数与向心性肥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了解山西省老年人向心性肥胖现状,其运动步数与向心性肥胖的关系.方法 于2022年对山西省常住居民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4 710名常住老年居民(≥60岁)作为调查对象,使用x2检验分析向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步数与向心性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人的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7.7%和41.3%,每日运动步数是向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P=0.004).通过对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以运动步数≤3 000步组作为对照,60~<70岁年龄组中,3 000~<6 000步组、6 000~<10 000步组和≥10 000步组老年人的向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降低了 32.7%、43.8%和 33.9%(OR=0.673,95%CI:0.545~0.832,P<0.001;OR=0.562,95%CI:0.449~0.703,P<0.001;OR=0.661,95%CI:0.497~0.878,P=0.004).70~<80岁年龄组中,≥10 000步组老年人向心性肥胖患病率降低了 44.6%(OR=0.554,95%CI:0.343~0.895,P<0.001),其他组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运动步数对降低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向心性肥胖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应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鼓励低龄老年人(60~<70岁)每天保持6 000~<10 000步的运动量,中龄(70~<80岁)和高龄(≥80岁)老年人应该在自身身体状况能够承受运动的强度和频率下合理控制运动步数,以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并预防向心性肥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