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吲哚布芬组患者术后接受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术后1年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结果:吲哚布芬组76例,男性57例(75.0%),年龄(60.3±6.6)岁;阿司匹林组76例,男性62例(81.6%),年龄(59.7±7.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随访期间失访3例,吲哚布芬组完成随访的有74例,阿司匹林组75例。吲哚布芬组共移植268条桥血管,阿司匹林组共移植272条。术后1年,吲哚布芬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5%(189/200)和97.1%(66/68),阿司匹林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3%(189/207)和96.9%(63/65);两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0.345, P>0.05)。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5.4%(4/74)和6.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 P>0.05)。吲哚布芬组术后1年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3/74),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47, P<0.05)。两组患者FIB、D-D、TM及TAFI水平均低于术前( P<0.05),术前及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疗效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基本相当,且吲哚布芬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咯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抗栓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咯血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止血处理,易发生窒息等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咯血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抗栓与出血的治疗矛盾,在急性期接受了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应用吲哚布芬抗血小板治疗,待咯血停止情况稳定后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替罗非班序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替罗非班序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AD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DAPT组和联合组,DAPT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吲哚布芬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48 h,停用前4 h序贯DAPT.发病后90 d,记录患者主要预后指标[包括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功能预后良好率]、次要预后指标[包括住院期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幅度、卒中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死亡情况.结果 匹配前DAPT组90例,联合组38例.匹配后DAPT组31例,联合组31例.联合组END发生率低于DAPT组,功能预后良好率高于DAPT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NIHSS评分变化幅度、卒中复发率、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替罗非班序贯DAPT可减少BAD患者END的发生,提高其功能预后良好率,且不增加严重出血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心病PCI术后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比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分析.将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吲哚布芬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结局指标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脑卒中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5893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2926例,对照组29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PCI术后应用吲哚布芬抗栓治疗与阿司匹林相比MACE、出血风险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均降低(MACE:RR=0.59,95%CI:0.43~0.80,P<0.01;出血事件:RR=0.55,95%CI:0.43~0.70,P<0.01;不良反应事件:RR=0.31,95%CI:0.20~0.47,P<0.01),脑卒中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RR=0.75,95%CI:0.42~1.34,P>0.05).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吲哚布芬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抗栓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显示出了较好的优势,吲哚布芬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3 月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I治疗ACS患者 156 例,单双号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吲哚布芬)、对组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每组 78 例.记录患者12 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药物不耐受情况、出血情况,并检测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1)和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为 80.8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6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5);对照组患者12 月内有3 例卒中、5 例心肌梗死和3 例心血管死亡,观察组患者12 月内有1 例卒中、3 例心肌梗死和 1 例心血管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05);对照组患者1 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2 例患者出现皮疹、1 例患者出现哮喘,观察组患者并未明显出现药物耐受情况,观察组患者药物耐受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 5 例不重要出血,4 例小出血和 2 例大出血,观察患者有 2 例不重要出血,2 例小出血,并无大出血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1,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CP-1 和S100A12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6.39±16.29)pg/ml vs.(134.28±17.04)pg/ml、(23.94±6.93)ng/ml vs.(41.32±8.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2、14.016,P<0.05).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PCI术后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其能够有效降低血清MCP-1 和S100A12 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吲哚布芬联合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疗效及对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小板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0例AC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75)予尼可地尔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n=7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吲哚布芬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监测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小板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67%,高于对照组90.67%(χ2=4.754,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TnI、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t=15.492,3.250,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D62p、CD63、GPⅡb/Ⅲa等血小板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034,3.257,2.221,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1.862,3.378,2.131,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0%,与对照组2.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尼可地尔治疗ACS的疗效优于尼可地尔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且可改善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和血小板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究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10月11日至2023年3月26日诊断为急性轻型脑卒中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40例患者.根据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类型进行分组:使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的患者为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患者为对照组.主要结局指标是NIHSS评分与mR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凝血参数变化;将入院后是否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一步分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抗凝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NIHSS评分的差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mRS评分≤1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4.00%(观察组)vs.64.40%(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凝血参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组INR值增加的例数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使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或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和预后生活能力均具有一定作用.但与阿司匹林相比,吲哚布芬除了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之外可能还有额外的抗凝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纳入吲哚布芬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为吲哚布芬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对照措施为其他阳性对照药单药或联合其他常规用药治疗),检索时间截至 2023 年 5 月.2 名评价者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 15 项RCT研究,共 2 164 例患者,其中吲哚布芬组 1 117 例,对照组 1 047 例.有效性结局显示,吲哚布芬在心房颤动(AF)血栓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血栓预防和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栓预防方面有足够的循证证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均不劣于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血药;在AF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和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血栓预防方面,吲哚布芬也具有一定的证据,但尚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安全性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预防AF血栓形成中造成出血(RR=0.18,95%CI=0.09~0.38,P<0.000 01)和轻微出血(RR=0.17,95%CI=0.05~0.52,P=0.00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布芬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其临床有效性不劣于传统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AMI患者按照队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0.1 g(qd)+氯吡格雷75 mg(qd)口服治疗;试验组接受吲哚布芬片0.1g(bid)+氯吡格雷75 mg(qd)口服治疗,2组均服用1个月.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38例,对照组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分别为97.37%和86.05%,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PLT分别为(167.89±43.62)× 109·L-1 和(183.73±49.81)× 109·L-1;MPV 分别为(11.86±2.31)和(10.97±2.16)fl;FIB 分别为(2.53±0.61)和(2.78±0.72)g·L-1;D-D 分别为(0.20±0.06)和(0.22±0.07)mg·L-1;PT 分别为(12.82±2.35)和(12.26±2.28)s,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和11.63%,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与阿司匹林基本一致,均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吲哚布芬安全性更高,推荐作为AMI患者PCI术后的用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