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患者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 至2019年2月1日 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年龄划分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病死率。比较不同年龄层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肺栓塞7及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50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老年组279例,非老年组224例。老年组出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胸痛、咯血发生率较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比例更高,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少。预后方面,老年组PESI评分及7、30 d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随年龄增大,老年患者病死率呈升高趋势。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钙血症、cTnI升高、NT-proBNP升高及PESI等级与30 d内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是老年患者肺栓塞7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及感染是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老年患者,且随年龄增大,病死率逐渐增高。PESI等级、血钙降低及感染是老年患者肺栓塞30 d内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CTEPH患者,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具有BPA手术指征。BPA术前评估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得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指数和肺血管阻力(PVR),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时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5例,共行67例次BPA治疗,其中男10例(40.0%),女15例(60.0%),年龄(57.8±7.1)岁,诊断CTEPH到BPA治疗间隔时间20.0(9.0,48.5)个月,共治疗肺动脉302支,18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时间5.0(3.5,8.3)个月,术后6MWD、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改善[(425±74)比(345±109)m、(1.99±0.45)比(1.62±0.35)L·min -1·m -2、(68.1±6.5)%比(61.2±6.3)%](均 P<0.05),术后血浆NT-proBNP、mPAP、PVR均显著低于术前[259(93,739)比806(148,2 159)ng/L、(40.6±8.3)比(47.3±10.7)mmHg(1 mmHg=0.133 kPa)、(11.9±4.9)比(17.2±6.5)WU(1 WU=80 dyn·s·cm -5)](均 P<0.05)。咯血5例次(7.5%),再灌注肺水肿(RPE)2例次(1.5%);1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 结论:BPA能显著改善不能行PEA的CTEPH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肺吸虫病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报道1例以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无异常,但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具有典型"隧道征"的肺吸虫病误诊病例,予吡喹酮治疗后症状好转,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理护理干预在肺结核咯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肺结核咯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常规组患者在治疗中展开一般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组基础上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经护理后的应用效果、焦虑与抑郁评分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后,其止血效果更优于常规组,患者咯血停止时间较之常规组缩短;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相比常规组得到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肺结核咯血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咯血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13例PEH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情况,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PEHE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44岁(20~66岁)。13例患者中6例经体检发现,7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CT检查提示大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少部分为团块影和肺不张,可见钙化8例和强化4例。显微镜下见界限清楚的嗜酸性结节,间质呈黏液软骨样或胶原化玻璃样变。结节中见不规则状排列的巢团状、条索状结构,结节中央细胞少,外周细胞丰富,呈"铸型"充填或乳头状生长方式伸入肺泡腔内,肿瘤细胞呈上皮样,部分为梭形,异型性小,可见特征性的空泡细胞,内见1个或数个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标记,Vimentin(13/13)、CD34(13/13)、CD31(9/9)、ERG(2/2)、Fli-1(3/3),CK8/18(2/13),Ki-67阳性指数1%~30%,大多为低增殖活性。TTF-1、p63、Calretinin、CK5/6均为阴性。随访结束时,死亡4例,失访2例,其余患者情况良好,中位生存时间3.7年(0.5~11.0年)。结论:PEHE是罕见的肺低至中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需和多种疾病鉴别,联合应用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内皮标志物CD31、CD34、ERG等有助于诊断。多数预后良好,若肿瘤多发、伴胸膜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图像分析对治疗咯血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图像分析对治疗咯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室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咯血患者165例,将其分为 MDCTA组88例[有术前MDCTA,其中男63例,女25例,年龄23~87(62.6±12.3)岁]及对照组77例[男52例,女25例,年龄26~83(59.8±12.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气管动脉数、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数及止血成功率等。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 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 t检验或非参数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上卡方检验。 结果:MDCTA组术中找到的原位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77±0.72)支比(1.42±0.82)支, t=2.98, P=0.003;0(0,0)支比0(0,0)支, Z=-2.13, P=0.033];MDCTA组中,MDCTA找到的原位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分别显著高于术中找到的[(2.22±0.63)支比(1.77±0.72)支, Z=-4.73, P<0.001;0(0,0)支比0(0,0)支, Z=-2.81, P=0.005];MDCTA组中MDCTA找到的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中的非肋间动脉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找到的[0(0,0)支比0(0,0)支, Z=-2.07, P=0.038];MDCTA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6%比68.8%,χ 2=9.85, P=0.002)。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MDCTA及图像分析可帮助医生在术中找到更多的原位支气管动脉和异位支气管动脉数,并明显提高止血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咯血的临床特征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咯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选择性动脉栓塞术(SAE)治疗咯血的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咯血接受SAE治疗的住院患者,术后随访2年,分析咯血的病因,血管造影表现,供血血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共有1 21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SAE治疗。咯血的主要病因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654例(54.0%),肺结核144例(11.9%),肺恶性肿瘤128例(10.6%),肺部感染116例(9.6%)。血管增粗、迂曲,末梢分支增多紊乱、体动脉-肺循环异常交通、动脉瘤或瘤样扩张为DSA下靶血管的主要病理特征。1 211例患者共栓塞6 540支责任血管,例均栓塞的血管支数为(5.4±3.7)支,其中栓塞支气管动脉(BA)(2.5±1.0)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3.5±2.0)支。SAE总有效率为94.0%(1 138/1 211)。1 026例患者完成随访,208例2年内咯血复发(20.3%)。复发组栓塞的责任血管支数、NBSA支数及其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比例低于未复发组(均 P<0.05)。481例(39.72%)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术后胸背痛385例(31.79%)和发热142例(11.73%)为多见。 结论:成人咯血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BA和NBSA均为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靶血管越复杂,NBSA数量及比例越高,越容易出现咯血复发,SAE是治疗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干燥综合征伴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弥漫性肺泡出血是SS的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肺部表现,具有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的特点,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SS伴弥漫性肺泡出血的青年女性患者,既往有视神经脊髓炎病史,表现为反复咯血、气促、晕厥,予甲泼尼龙40 mg治疗后肺泡出血控制欠佳,后经甲泼尼龙0.5 g/d冲击等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3年无明显疾病进展。CTD伴弥漫性肺泡出血需注意早期识别、尽早足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介入治疗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是心脏手术或创伤后罕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文报道 1例心脏刀刺伤修补术后迟发左心室巨大假性室壁瘤,临床首发表现为咯血,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该文结合文献分析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介入治疗入路及封堵装置的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生物标志物对评估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等。肺内血管血栓的体积大小、阻塞部位会影响患者预后,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临床干预,因此快速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涉及心脏彩超、肺动脉CT血管造影、生物标志物测量等方法。在生物标志物方面,除传统常用的肌钙蛋白、脑钠肽等生物标志物以外,近年来,和肽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等敏感度高的生物指标得到了重视,乳酸、血钠、血尿素氮等方便易测的生物标志物也被越来越多地关注。随着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不断出现,有必要对如何合理选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其应用价值正确分析,现本文就不同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分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