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周期性腹痛伴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腹型偏头痛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一例腹型偏头痛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完善电子胃镜、全消化道造影、腹盆CT等检查后未能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追问病史:患者偶尔头痛,母亲患偏头痛20年,考虑腹型偏头痛可能,予诊断性治疗后患者症状发作明显减少。该类患者极易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或急腹症,分享本例诊治体会旨在提高内科医生对腹型偏头痛的认知,重视病史收集,在充分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应考虑该病,诊断性治疗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yclic vomiting syndrome,CVS)的临床效果,以提高对儿童CVS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12至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诊断CVS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为A方案(赛庚啶+多赛平+丙戊酸),B方案(普萘洛尔+赛庚啶),C方案(普萘洛尔+阿米替林),服药时间≥3个月。共对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出院后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电话随访至2020年10月。结果:42例患儿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发病年龄(4.65±3.23)岁,诊断时年龄(6.79±3.58)岁。主要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上消化道出血,42例均为中重度CVS。治疗方案:A方案7例,B方案11例,C方案24例。好转年龄(8.17±4.12)岁,服药疗程(1.37±0.96)年,随访时年龄(10.32±4.03)岁。至随访1年内,治疗有效35例,有效率为83.3%,其中完全无刻板样发作的呕吐23例,治疗无效共7例。三种治疗方案对CVS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相比,个人史中有食管裂孔疝( P=0.024)、随访时体重( P=0.042)和服药疗程( 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联合用药方案治疗CVS有效率较高,三种治疗方案对CVS的治疗效果无差异。对于联合用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CVS患儿,需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CN4A基因新突变致低钾性周期性瘫痪一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一个中国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HOKPP)家系,探讨该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采集该家系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检测,对所发现突变采用SIFT、PolyPhen 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进行突变蛋白功能的致病性分析;采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共分离研究。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3例,发病年龄21~42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以呕吐为首发症状,伴肌肉酸痛,持续3~5 d后缓解;先证者发作时肌酶明显升高,缓解后长时程运动诱发试验阳性,肌电图及肌肉病理未见异常;先证者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二代测序发现SCN4A基因c.2458A>T(p.N820Y)新突变,该突变位于SCN4A蛋白保守区域,功能预测为致病性突变,一代测序验证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同时发现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突变,目前尚未发病,为症状前患者。结论:HOKPP患者可以呕吐为临床表现;SCN4A基因新突变c.2458A>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对伴有呕吐的周期性瘫痪患者尽早行血钾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治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下丘脑假说、偏头痛和遗传等因素有关,并且各因素之间可能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提高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诊治水平,现从其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是病因尚不明确的功能性胃肠病,以儿童发病为主。随着儿科医师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该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阐述该病的治疗策略,包括前驱期、呕吐期、恢复期和发作间期/无症状期的药物剂量、给药方式,更好地帮助广大儿科医师优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肖淑琴从肝胃论治儿童周期性呕吐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周期性呕吐(cyclic vomiting syndrome,CV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儿童常见,患儿发作期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呕吐,可伴高血压、嗜睡、头痛、畏光、腹痛、恶心、厌食、发热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存在精神障碍(如情绪焦虑).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呕吐"范畴.肖淑琴教授认为儿童CVS病位主要在肝、胃,病机关键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强调分期论治,呕吐期以疏肝和胃、清热止呕为主,予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恢复期以健脾益气、调肝和胃为主,予异功散加减,可减轻本病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发作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4/2/3
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episodic syndrome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igraine)多见于儿童,在后续病程中很可能会演变为偏头痛,其包括良性阵发性斜颈(benign paroxysmal torticollis,BPT)、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BPV)、反复胃肠功能障碍(recurrent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RGD)等几种亚型.了解上述综合征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分析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原检出结果,并通过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未来3年的发病趋势,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20年甘肃省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然后采用R4.1.2软件,构建季节性ARIMA模型对未来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5 105例,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其中7~12月龄组发病儿童最多;发病儿童病例数在各年份间呈周期性分布,2019年达到高峰;全年均有发病,6-11月为高发月份.临床症状中,粪便性状以水样便为主;42.38%的患儿发生呕吐,呕吐性状主要为胃内容物;约1/3患儿发热.病毒检出情况中,任一病毒阳性率为50.16%(2 012/4 011).病毒阳性率的前3位依次为轮状病毒(33.15%)、诺如病毒(14.29%)和腺病毒(8.32%),其中轮状病毒中A组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最高.细菌检出情况中,任一细菌阳性率为7.25%(271/3 739).细菌阳性率的前3位依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92%)、志贺菌(2.73%)和非伤寒沙门菌(1.38%).季节性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1-2023年的发病水平相比之前明显下降,降至最低点后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结论 2岁以下婴幼儿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全年以病毒性腹泻为主,优势病原为轮状病毒,秋冬季高发.ARIMA(1,0,0)(1,0,0)12可以拟合甘肃省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演变趋势并进行短期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自拟温中养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胃和十二指肠为好发部位,除表现有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外,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严重者可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作息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PU患者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PU致病因素复杂,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PU的重要影响因素[3].据统计全球约50%的人口感染过Hp,我国Hp的感染率为40%~90%;西医治疗以抗Hp感染、抑酸和消化道黏膜保护为主[4],虽然对Hp根除率较高,但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易产生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急诊低钾血症8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低钾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诊断,以提高对不同病因导致的低钾血症的早期认识和救治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急诊低钾血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急诊就诊的低钾血症病人的主要病因中杀虫剂中毒占25.58%,药源性低血钾占17.44%,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周期性麻痹占8.14%.以男性发病为主;不同性别低血钾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86,P=0.035).本组病人临床表现各异,其中以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双下肢无力、四肢软瘫为主.通过积极救治,85例出院前症状全部消失,低血钾纠正.结论 掌握各种病因所致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明确病因是急诊抢救此类病人成功的关键,多途径联合、早期、快速补钾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