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气-血-神"理论探析按压合谷穴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头晕、心悸、恶心,甚至晕厥等症状,或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疼痛、过敏等局部表现.中医学按其症状将其归属于"厥证""血证""虚劳"等范畴.合谷穴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可和血以养神、益气以守神、神全以安气血,继而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脑炎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 病例资料女,9 岁,因"进行性行走及语言障碍 1 周余"至河南省人民医院(我院)儿童神经科住院.患儿于 10d前出现头痛伴发热,热峰39.2℃,口服双黄连等中成药治疗,2 d后热退,头痛症状消失.1 周前出现头晕,纳差,步态不稳,继而独坐困难,无法行走伴语速减慢、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头颅MR提示小脑部位异常信号,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转诊至我院.患儿系G1P1,出生史、发育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患儿父母体健,祖父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及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拟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拟痛经方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经期疼痛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66 例寒凝血瘀型P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每组各有 2 例脱落病例,最终每组患者各有 31 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痛经方治疗.进行连续 3 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比较 2 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寒凝血瘀型PD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经色紫黯、恶心呕吐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痛经的总有效率为 93.55%,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可缓解疼痛程度,并改善其中医症状,降低患者血清PGF2α的水平,该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胸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均为Ⅰ~Ⅱ级。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超声可视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30例)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胸椎竖脊肌平面阻滞,观察组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可视下前锯肌平面阻滞,15 min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范围,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伤口情况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在15 min后测阻滞平面可达T 3~T 7脊神经支配节段,观察组测神经阻滞平面为T 2~T 9脊神经管理节段,两组术后1 h和6 h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18、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术后恶心、皮肤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中,与竖脊肌平面阻滞相比,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25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普通型(76例)、重型(65例)和危重型(110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和有无消化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和肝功能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LDH、白蛋白、球蛋白等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33.9%,85/251)、腹泻(12.0%,30/251)、恶心呕吐(7.6%,19/251)和腹痛(1.2%,3/251)。143例(57.0%)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其中危重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75.5%(83/110)比40.8%(31/76)和44.6%(2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765、16.865, P均<0.01);普通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肝功能损伤比例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比较[57.8%(67/116)比56.3%(7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危重型患者TBil、DBil、ALT、AST、ALP、GGT、LDH、球蛋白水平的中位值,以及TBil水平>34.2 μmol/L、DBil水平>13.6 μmol/L、ALT水平>80 U/L和AST水平>80 U/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5 μmol/L、4.9 μmol/L、44.5 U/L、50.0 U/L、64.0 U/L、41.0 U/L、527.0 U/L、33.6 g/L、7.3%(8/110)、7.3%(8/110)、17.3%(19/110)、17.3%(19/110),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的9.5 μmol/L、2.9 μmol/L、28.5 U/L、28.5 U/L、54.0 U/L、25.5 U/L、225.5 U/L、30.1 g/L、0、0、6.6%(5/76)、2.6%(2/76),以及重型患者的10.4 μmol/L、3.4 μmol/L、30.0 U/L、31.0 U/L、49.0 U/L、25.0 U/L、284.0 U/L、30.7 g/L、0、0、6.2%(4/65)、1.5%(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64、-5.507、-4.000、-6.558、-3.112、-4.333、-4.858、-3.873,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574、9.620; Z=-3.060、-3.850、-3.923、-5.005、-9.495、-7.651、-3.853、-2.725,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425、10.169; P均<0.01);危重型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中位值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分别为85.3 g/L、28.2 g/L、0.8,均低于普通型患者的157.3 g/L、32.3 g/L、1.1,以及重型患者的133.6 g/L、31.6 g/L、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631、-3.647、-4.924、-4.503、-5.283、-3.903, P均<0.01)。有腹泻患者的中位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泻患者(28.2 g/L比30.5 g/L),TBil水平>20.0~34.2 μmol/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腹泻患者[70.0%(21/30)比10.9%(24/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182, χ2=62.788; P均<0.05)。 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腹痛发生率较低,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有无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比例无关,有腹泻症状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LS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10月择期行开腹肝脏手术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LSQLB组(L组, n=21)和TAPB组(T组, n=21)。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L组行超声引导下右侧LSQLB,T组行右侧肋缘下TAPB,随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T 0)、切皮即刻(T 1)、肝脏探查时(T 2)、缝皮时(T 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记录术后2、8、1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肌力减退(阻滞侧下肢肌力≤4级)、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L组在T 1、T 2、T 3的MAP和HR低于T组(均 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均 P<0.05),术后2、8、16、24 h的VAS评分低于T组(均 P<0.05),术后48 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少于T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肌力减退、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LSQL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PRES)的特点,探究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认识,早期诊治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10例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PRES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0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4岁3个月~13岁[(8.53±3.09)岁]。原发基础疾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6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各1例。其中8例口服激素,4例联合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急性起病,其中9例并感染。10例患儿发生PRES时血压均升高(100.0%),头痛、头晕5例(50.0%),恶心、呕吐5例(50.0%),视物模糊3例(30.0%),抽搐9例(90.0%)且均表现为全身强直大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9例患儿头颅CT均表现为低密度灶,无特异性。10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病灶以顶、枕、额叶大脑皮质为主呈异常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高信号,4例轴位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表明PRES已由可逆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不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提示预后不佳,但4例患儿经及时血液净化、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病情恢复。大多数确诊PRES后经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预后较好。结论:PRES在儿童肾脏疾病发作时常伴高血压,可能与应用免疫制剂有关,对疑似患儿应尽早行头颅MRI协助诊断PR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联合顺铂胸腔灌注,研究组给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联合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6/40)比7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 P<0.05)。治疗后研究组胸腔积液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04±106)pg/ml比(598±159)pg/ml,(103±43)pg/ml比(189±4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62, P<0.001; t=6.23, P<0.001)。治疗后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7±0.3)分比(4.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 P<0.05)。两组患者胸痛、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联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能有效改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轻患者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QT间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对患者QT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哌利多组(F组)和帕洛诺司琼联合氟哌利多组(P+F组),每组50例。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1 mg氟哌利多,P+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0.075 mg帕洛诺司琼和1 mg氟哌利多。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 0)、给药后5 min(T 1)、给药后10 min(T 2)、给药后20 min(T 3)时的MAP、心率、BIS以及12导联ECG,测量QT间期并根据矫正公式计算出校正QT间期(correct QT interval, QTc间期)。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0~T 3时,两组患者心率、MAP、BIS、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时点两组间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 1时点QTc间期略微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F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低于F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氟哌利多相比,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并没有进一步延长患者的QT间期,且两种药物合用发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