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毒力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溯源及传播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回溯性研究院内的一次高毒力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事件,寻找并鉴定引起此次事件的传染源及传播媒介。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8年7至8月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9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并采集病房环境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等环境标本。用Vitek 2对检出的CRAB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Staramr、Ridom SeqSphere+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耐药基因检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用IQ-Tree软件、BEAST2软件包和SCOTTI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传播路径图。同时利用小鼠肺炎模型检测病原菌的毒力。 结果:9株CRAB菌株均为ST2型,均携带耐碳青霉烯基因 blaOXA-23,荚膜型分别为KL49、KL3、KL77和KL2。1株环境分离(可移动呼吸机屏幕)CRAB菌株为ST2型及KL49型荚膜。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环境分离株与其中5株CRAB位于同一分支,传播路径图显示这5株CRAB也位于同一条传播链。5株CRAB涉及4个致死病例,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引起致死感染的菌株具有高毒力表型。 结论:高毒力鲍曼不动杆菌可在移动医疗设备表面定植,共享这些设备可能导致医院内病原菌传播。利用新型传播路径分析工具对传播事件的调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品管圈在提升共享呼吸机过滤器应用效果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提高共享呼吸机过滤器正确使用率,改善过滤器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1-3月我院医学装备应急管理中心巡检呼吸机239台次作为对照组,2022年4-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巡检呼吸机210台次作为观察组.利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如柏拉图、鱼骨图等,分析、探讨引起呼吸机过滤器使用错误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通过品管圈管理步骤的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分析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共享呼吸机过滤器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组的过滤器正确使用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医工人员和临床人员理论与操作成绩均得到显著提高(P<0.005);呼吸机故障台次显著下降(P=0.035);呼吸机过滤器应用效果得到改善,同一患者、相同呼吸机参数指标情况下,气道峰压、平台压明显下降,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均较改善前明显好转,脉搏氧饱和度有显著升高(P<0.001);患者舒适度有显著提高(P=0.025).结论 通过品管圈管理工具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共享呼吸机过滤器正确使用率,改善过滤器应用效果,对其精细化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实时远程会诊系统对严重交通伤救治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在交通伤患者处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应用基于AR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模式救治严重交通伤患者56例(观察组),2012年6月—2016年5月该平台启用前严重交通伤患者68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患者常规救治流程进行规范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院前"120"急救医师利用实时远程视频会诊信息系统实时传输患者情况,院内急救专家根据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事发现场与运送途中抢救,指导包括建立人工气道、损伤控制性复苏、大血管夹闭等救命性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漏诊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会诊次数,在呼吸机使用、抢救、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ISS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室滞留时间(18.8±5.4)min、入院至手术时间(44.1±9.1)min、住院天数(21.5±3.4)d均短于对照组(27.0±4.1)min、(62.6±7.2)min、(31.0±5.6)d(P<0.05);观察组漏诊发生率12.5%和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30.8%、38.2%(P<0.05);观察组会诊次数(1.2±0.2)次少于对照组(2.1±0.3)次(P<0.001);观察组呼吸机使用(21.4%)、抢救(19.6%)、休克(17.8%)、器官功能障碍(23.2%)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9.7%、44.1%、38.2%、42.6%(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89.3%高于对照组82.4%(P<0.05),病死率10.7%低于对照组17.6%(P<0.05).结论 基于AR技术的交通伤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模式在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漏诊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会诊次数,在呼吸机使用、抢救、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等方面均优于该平台启用前,降低了患者的漏诊和并发症风险,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C/S架构和物联网技术的可移动医疗设备共享调配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设计一个可移动医疗设备高效管理与临床科室共享调配相结合的医疗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可移动医疗设备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方法 基于C/S架构,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整合现有医疗设备大数据资源,结合医院需求,构建可移动医疗设备共享调配系统,实现医疗设备共享管理、预约借用、统计分析等核心功能.通过比较系统上线前后呼吸机调配次数、平均调配时间、呼吸机使用率、单台呼吸机日均收入4个指标,分析系统应用效果.结果 系统上线后,呼吸机调配次数明显增加、平均调配时间明显降低,呼吸机使用率、单台呼吸机日均收入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系统对提高呼吸机调配效率与使用效率有促进作用.结论 可移动医疗设备共享调配系统优化了医院设备管理流程,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有效满足临床紧急抢救时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的相关需求,提高了医疗设备周转率以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医院节约人员成本、降低采购费用,为医院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呼吸机共享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医院呼吸机虚拟共享中心,减少我院3个ICU呼吸机的重复购置率,实现呼吸机资源共享,提高呼吸机使用效益.方法 成立呼吸机共享管理小组,建立信息化虚拟共享平台,采用平台集中调配模式保障3个ICU日常及紧急使用.结果 呼吸机共享平台的成立,优化了ICU呼吸机资源配置,明显降低了医院投入成本,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效率,同时缓解了某个ICU在某段时期内呼吸机紧缺的情况.结论 通过建立呼吸机虚拟共享中心,可改变医院传统呼吸机使用管理方式,为我院ICU减少呼吸机资源的闲置以及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院呼吸机共享调配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立医院呼吸机共享调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呼吸机调配工作的精细和高效管理,提高医学工程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法:采用软硬件结合方式,使用Java 2平台企业版(J2EE)的浏览器与服务器(B/S)三层架构技术,以SQL Server数据库和Mongodb数据库为支撑,Jeesite 2.0平台的Spring mvc框架为基础,利用信息摘要算法5(MD5)签名函数和Base 64 Encode加密方式对数据进行安全加密,构建医院呼吸机共享调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医院呼吸机的共享调配、状态动态监测、功能监测报警、设备信息统计及设备定位等功能.结果:平台使用前呼吸机的平均调配时间需要40 min,平台使用后呼吸机平均调配时间缩短为30 min,对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和减少急救风险意义重大.由于平台可实时监测患者呼吸状况,能有效保证呼吸机正常可靠运行,避免由此引发的医疗事故.结论:医院呼吸机共享调配信息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科室呼吸机使用情况,提高呼吸机共享调配速度,提升临床急救能力和用户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