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特点。方法:取褐色挪威(BN)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组和STZ+亚精胺(SP)组,每组12只。STZ组和STZ+SP组尾静脉注射STZ,STZ+SP组玻璃体注射亚精胺,对照组给与同体积的溶剂。造模后继续饲喂12周,期间监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利用超声成像系统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供应情况。动物处死后取眼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基本结构,分析各层厚度。视网膜消化铺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和神经胶质抗原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和周细胞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视网膜组织活性氧簇(ROS)水平;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1(claudi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多组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法。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Z组和STZ+SP组大鼠体重下降( P<0.05),血糖升高( P<0.05);与STZ组比较,STZ+SP组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收缩末期血流速度下降( P<0.05),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则升高( P<0.05)。病理学观察可见,STZ组和STZ+SP组大鼠神经细胞核层区排列疏松、紊乱,视网膜丛区水肿,且STZ+SP组表现的更为严重。与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厚度和外丛层厚度/视网膜总厚度增加( P<0.05),毛细血管无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增多和周细胞缺失明显。与对照组和STZ组比较,STZ+SP组视网膜组织ROS水平均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STZ+SP组claudin-1和occludin mRNA下降( P<0.05),相应的蛋白表达亦降低( P<0.05)。 结论:BN大鼠尾静脉注射STZ联合玻璃体注射SP能建立一种严重的DR动物模型,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更严重的视网膜血管顺应性下降,血流供应减少,视网膜水肿,新生无细胞毛细血管大量生成以及视网膜周细胞凋亡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TMD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温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则辅以消炎止痛药物口服及外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量表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2组患者用力咬合时其颞肌、咬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MI评分、肌肉压痛指数(P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DI)评分、健侧及患侧颞肌、咬肌RMS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DI评分[(0.213±0.045)分]、CMI评分[(0.149±0.356)分]、患侧咬肌RMS值[(81.381±10.253)μV]、颞肌RMS值[(67.635±14.285)μ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72±0.75)分]、PI评分[(0.083±0.049)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33±0.91)分]、PI评分[(0.133±0.081)分]、CMI评分[(0.235±0.04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结论:温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TMD患者疼痛,减轻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论 学、颌学在口腔医学中的核心地位及口腔医师在诊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 学、颌学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口腔医师的重要性。第一,牙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史表明,最早正是 学和颌学的创建将仅为技艺活的牙匠转型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科;第二,从 、颌和TMJ进化的演变过程论述 、颌和TMJ是现代人类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的独特性及其在人体结构中的唯一性;第三,牙、口腔器官不仅具有咀嚼和消化功能,还具有更复杂的社会功能。因此,用口颌系统表述更有整体观念,也更有利于诊治咬合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本文用5个常见的医疗和医患问题说明 学、颌学和TMJ学的重要性,指出 学、颌学和TMJ学是全科及各亚专业口腔医师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处置技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咬合异常的关系——从历史到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关于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的关系,从主导病因到仅为局部生物学因素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认识转变影响到临床诊治行为和研究方向。目前认为TMD致病因素为多因素,咬合因素与TMD的发生关联性较弱,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咬合异常比如非工作侧 干扰、最大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之间过度滑动、最大牙尖交错位不稳定等可能是促进TM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为、生物学、环境、社会认知、精神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TMD症状的发生。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医源性咬合创伤对促进TMD发生的风险,应重视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推荐综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颌外科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颌外科手术改变了原有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也影响颞下颌关节的原有结构和功能。随着正颌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正颌术后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颞下颌关节在正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正颌外科手术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正颌外科手术对髁突的影响和产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原因,而且对如何预防和治疗正颌外科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基于正颌外科与颞下颌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二者的相互影响与相关诊疗,以期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佩戴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TMD患者84例,其中男9例、女75例,年龄16~70(29.5±12.0)岁,均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3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比患者颌面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开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并由此判断治疗效果。结果:84例TMD患者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显效11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达71.4%(60/84)。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84例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9±0.8)、(6.6±1.0)、(5.7±1.2)、(4.8±0.8)、(3.8±1.1)分,开口度分别为(27.1±2.3)、(31.3±1.7)、(39.0±2.5)、(43.5±2.1)、(49.3±1.3)mm,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7.06、14.56, P值均<0.001);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76.2%(64/84)、75.0%(63/84)、70.2%(59/84)、72.6%(61/84)、69.0%(58/84),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748)。 结论:稳定咬合板对于TMD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关节疼痛、恢复张开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缓解关节弹响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术前采用AccuNavi-A 2.1导航软件进行手术规划和手术模拟、3D打印头颅模型、术中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患者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和术后1周头颅CT三维模型上标记标志点和构建三维坐标系,测量并计算各标志点的面部不对称指数(AI),包括双侧眶下缘的最低点(O)、眶外1/3下方颧上颌缝最前点(MZ)、颧骨额突外侧缘和颞突上缘间的最凹点(C)、额突后缘C点上方最凹点(SC)、颧弓的最外侧点(Z);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由患者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复视、张口受限、面部麻木、咬合关系紊乱、术区瘢痕、瞳孔高度不一致的发生情况。AI用 M( Q1, Q3)表示,组内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手术时间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患者并发症自我评估结果以例(%)表示,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7~60岁;对照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18~65岁。试验组患者术前O、MZ、C、SC、Z点AI术前分别为8.9(6.9,12.8),10.0(7.7,12.6),7.6(5.9,14.9),10.7(7.2,22.0),11.2(10.1,17.4),术后分别为2.2(1.6,3.4),2.5(1.7,3.4),2.2(1.9,2.9),2.6(1.7,3.1),2.4(1.4,2.8),对照组术前分别为10.4(8.1,12.5),10.5(9.0,12.6),6.6(5.3,8.2),10.6(8.7,13.1),10.9(9.8,13.4),术后分别为4.0(3.6,4.8),4.3(3.8,5.4),5.2(4.8,6.7),4.3(3.1,5.1),4.6(3.2,5.3)。2组患者术前各个标志点的A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术后各标志点AI均比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0.01或<0.05);试验组术后各标志点AI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试验组手术时间[(3.7±1.1) h]短于对照组[(4.8±1.9) h]( P<0.05)。试验组患者术区瘢痕[12.5%(2/16)]及瞳孔高度不一致[6.3%(1/16)]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43.8%(7/16)、37.5%(6/16)( P<0.05),在其他项目上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面中部多发性骨折治疗中应用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使患者面型恢复更加对称,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咀嚼肌功能紊乱和修复专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咀嚼肌功能紊乱(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MMD)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亚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局部肌纤维痛、肌筋膜痛等诊断,表现为咀嚼肌局部疼痛,可在下颌功能活动时加重。MMD是多因素复合致病,咬合异常如咬合创伤、 干扰和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等存在诱发或加重MMD的潜在风险,口腔修复治疗中需注意避免引起医源性咬合异常。多数患者的MMD症状可通过综合治疗得以缓解,而口腔修复医师可通过咬合治疗对MMD进行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通过咬合板、调 、义齿修复等手段达到缓解咀嚼肌张力、稳定咬合支持、消除 干扰、调整颌位关系等目的,排除MMD的部分风险因素并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泛型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多学科联合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伴有咬合紊乱的重度牙周炎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通常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本文报道1例伴咬合紊乱的广泛型重度牙周炎,通过以菌斑控制为导向的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再生手术以及联合正畸、种植、修复等多学科治疗,纵向观察6年,患者牙周状况及咬合关系稳定,牙周再生手术治疗获得明显的组织再生效果,美观和功能得以改善,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浅谈青少年Ⅱ类错 的诊疗要点和风险防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Ⅱ类错 是导致青少年外貌不佳、咬合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育。青少年Ⅱ类错 成因复杂,青春期是生长改良的重要治疗窗口期,因此治疗时机和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青少年Ⅱ类错 矫治成功的关键。同时,精准的风险防控也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本文从Ⅱ类错 的危害、诊断、治疗、风险控制等方面,浅谈与青少年Ⅱ类错 诊疗相关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