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及3D打印技术鉴定肋骨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薛某,女,60岁,某年5月14日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伤后以"车祸致面部裂伤、胸部疼痛1h"为主诉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70岁,因"右面部疼痛6个月余"入院,自述右侧面部间歇性胀痛,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查体双侧下鼻甲稍肿胀,各鼻窦区无明显压痛.鼻咽部CT示右侧上颌窦肿块,窦壁骨质破坏;鼻窦增强MRI示右侧上颌窦内结节伴前壁受累(图1),查体及辅助检查未见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CF)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 2023 年 2 月至 5 月因药物难治性心房颤动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 40 例.将两侧肺静脉各分为 8 个区域.记录导管与心房组织的CF和贴靠稳定(至少 50%导管贴靠时间CF≥10 g)的消融点数量.根据面部疼痛量表(修订版)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每个消融区域取最大疼痛值.根据疼痛评分高低,将各区域疼痛评分较高的 20 例分为疼痛组,较低的 20 例分为普通组.分析各部位CF特征和与疼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 40 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共记录 3 832 个环肺静脉消融点,CF为(12.2±7.8)g.疼痛组的CF显著低于普通组[(11.1±5.1)g vs.(13.4±4.8)g,P<0.05].右上肺静脉顶部是CF最大的区域,为(16.5±5.8)g,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是CF最小的区域,为(7.5±3.7)g.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下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上部区域,疼痛组的CF均显著小于普通组(P均<0.05).在 3 832 个消融点中,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有 2 193 个(57.2%),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显著低于普通组(55.2%vs.59.5%,P<0.05).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侧前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下部区域,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均低于普通组(P均<0.05).此外,左肺静脉贴靠稳定消融点的构成比更低(54.2%vs.60.5%,P<0.05),尤其是在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40 例患者 224 个消融点中,仅有 88 个(39.3%)贴靠稳定的消融点.结论:消融时疼痛会影响导管与心房组织的贴靠稳定,术者应实时监测CF,以提高肺静脉隔离效果,尤其是在疼痛更剧烈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沟通技巧在支气管哮喘患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沟通技巧在支气管哮喘患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进行静脉采血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研究设计,根据采血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 n=50)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采血工作,观察组患儿在其基础上进行沟通技巧的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情况,包括采血所花费的时间,采血后止血压迫的时间,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技术专业性)的评估。对两组患儿在进行静脉采血时的疼痛情况评分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观察组采血所用时间以及采血后止血压迫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t=8.96,7.12, P=0.035、0.038),观察组患儿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χ 2=5.31, P=0.034)。观察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以及技术专业性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t=5.84、6.77、5.42, P=0.031、0.041、0.027);观察组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7.96、5.12, P=0.025、0.023),观察组患儿在进行静脉采血后不哭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χ 2=6.31, P=0.024)。 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静脉采血时及时对患儿进行沟通技巧的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采血时间以及采血后止血压迫时间,有效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对邻牙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是否对邻牙牙周健康产生影响,为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并拔除双侧下颌埋伏第三磨牙的患者82例。采用自身对照,将每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拔除第三磨牙并彻底刮除残余牙囊组织)和B组(拔除第三磨牙后不对留存的牙囊组织作任何处理)。记录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指标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成功拔除,均未发生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下唇麻木等不良反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2.67(2.00,3.67)mm]显著小于B组[4.00(3.00,5.00)mm]( Z=-6.55,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临床附着丧失[1.00(0.00,3.00)mm]显著少于B组[3.00(2.00,5.00)mm]( Z=-5.99,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1.86±1.34)mm]显著小于B组[(3.04±1.89)mm]( t=-6.87, P<0.001)。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42.3%(11/26)]显著高于B组[0(0/26)]( P<0.01),而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63.3%(19/30)]与B组[46.7%(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可对邻牙的牙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术中刮除残余牙囊有利于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尤其是20岁以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在Poland综合征患儿手畸形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应用于Poland综合征患儿手指矫形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Poland综合征患儿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自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5例Poland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组,行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手术均一次性行2~5指并指分离术,统计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各时间段疼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2、6、12 h的改良面部表情法(FLACC)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家属满意度高( P<0.05)。 结论:ERAS应用于Poland综合征患儿手指矫形围手术期管理,能降低围手术期疼痛指数,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加速机体康复,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原因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 2支2例,V 3支3例,V 1+V 2支 1例,V 2+V 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