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口腔撑开及开口康复训练器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开口训练能有效防治头颈部肿瘤患者因放疗导致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水肿、细胞破坏及纤维化而造成的张口受限。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楔形硬橡皮块、阶梯形木块等辅助张口训练工具缺少精准测量开口度、受力程度以及训练记录等功能。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可以辅助口腔撑开及开口康复的训练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咬合平面分析仪辅助全口重度磨耗咬合重建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介绍1例全口重度磨耗患者在Broadrick咬合平面分析仪辅助下确定 平面并完成全口牙列功能与美学重建的过程。患者治疗后12个月复诊,咬合功能良好,无关节或咀嚼肌不适,对修复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是指机体的前庭耳石器被多种适宜刺激所兴奋,经过特定的反射通路,诱发躯体浅表骨骼肌产生的肌电反应 [1, 2]。根据记录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MP,oVEMP)和咀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masseter VEMP)等。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气导声(air conducted sound)刺激诱发的VEMP、骨导振动(bone conducted vibration)刺激诱发的VEMP和直流电(galvan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刺激诱发的VEMP等 [3, 4, 5, 6, 7, 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9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联合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在术后7、14、90、180 d对患者进行住院或门诊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计算临床优良率。采用简化马克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估患者不适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的表达水平。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咀嚼肌无力、面部感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VAS、SF-MPQ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治疗后7 d和180 d VAS、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治疗后14 d和180 d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14、90 d咀嚼肌无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14、90 d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降低( 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10和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不适程度,并能降低患者面部感觉减退程度和咀嚼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咀嚼肌无力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肯尼迪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肯尼迪病多以肢体无力特别是下肢无力、萎缩起病,同时伴有舌肌萎缩。文中报道1例以咀嚼肌无力、萎缩为首发和主要症状的肯尼迪病患者。患者为中年男性,咀嚼无力7年,且进行性加重,咀嚼或说话时需要用手托住下颌。病情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明显肢体无力。体格检查:四肢肌力Ⅴ级,仅有轻度舌肌萎缩,但咀嚼肌严重萎缩无力。经基因检测,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肯尼迪病。以咀嚼肌无力、萎缩为主要临床表型的肯尼迪病较为罕见,本例患者有助于加强临床医生对这一少见临床表型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MD)属于Meige综合征的一种类型,表现为双侧咀嚼肌群、口轮匝肌以及表情肌不自主、重复异常姿势的肌肉收缩,受累神经为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和(或)三叉神经下颌支。目前OM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无特效治疗方式。本文围绕近年来OM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22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例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5.2±9.5)岁(49~87岁),病程0.5至6.0个月。分析包括头颈部CT、MRI、治疗方法在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中累及下颌下腺、上颌骨者各3例,咽旁者2例,面部、舌根、软腭各1例。临床上以迅速增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初始症状,侵及咀嚼肌和神经后可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局部麻木。肿瘤均呈侵袭性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辅助治疗(2例化疗,3例放疗+化疗)。根据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低分化大细胞者1例(1/11),低分化小细胞者10例(10/11)。组织学上,大细胞型由大细胞构成,染色质粗糙,核空泡状明显,核仁突出,多见坏死;小细胞型以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小蓝圆细胞为主,生长活跃并伴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突触素均呈弥漫性表达,10例表达CD56,8例表达p63,6例微弱点状表达嗜铬素,S-100均未表达;Ki-67指数为20%~90%。至随访结束(0.5~127.0个月),3例存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21.0个月)较单纯手术和(或)化疗有明显延长(3.3个月)。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以低分化小细胞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次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首次采用GKRS治疗的91例药物难治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判断患者疼痛缓解、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其中依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其中Ⅰ~Ⅲ级为治疗有效,Ⅳ、Ⅴ级为治疗无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结果:9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10~60个月)。随访期间,19例(20.9%)患者复发;存在面部麻木14例(15.4%),咀嚼肌乏力1例(1.1%),口唇疱疹2例(2.2%),角膜干燥、溃疡1例(1.1%),面部感觉异常3例(3.3%),咬肌无力2例(2.2%)。至末次随访,91例患者中,78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13例治疗无效(治疗无效组);疼痛缓解率为85.7%(78/91)。91例患者治疗的中位显效时间为7个月(1~36个月)。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有效组有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占比均低(均 P<0.05)。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疼痛侧别及中心照射剂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高血压病史( HR=1.83,95% CI:1.35~2.34)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 HR=2.13,95% CI:1.54~2.66)是影响药物难治性TN患者GKRS治疗有效性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首次采用GKRS治疗药物难治性TN的疼痛缓解率较高,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存在高血压病史和术前BNI疼痛强度量表评级为Ⅴ级的患者经GKRS治疗后疼痛缓解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颌系统由颌骨、牙列、关节、咀嚼肌、支配神经等构成,是人体行使咀嚼、语音、吞咽等重要功能的器官系统。由于口颌系统的功能运动精细,解剖结构复杂,加之伦理限制,使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直接测量运动和受力情况存在困难。多体系统动力学是研究相互关联的一组刚体与柔性体运动的一门学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同时分析这一组物体的变形与空间运动,为口颌系统运动状态、软组织变形及力的传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值模拟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当前常用的人体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着重总结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及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6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 ETFDH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的临床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氧酶( ETFDH)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确诊的26例核黄素治疗有效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肌肉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 ETFDH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26例患者均以肢体近端无力起病,17例有抬头费力,12例伴咀嚼无力,6例有吞咽困难,5例伴恶心呕吐,合并横纹肌溶解和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各一例。肌肉病理表现为以Ⅰ型肌纤维受累为主的肌纤维内脂滴异常沉积,少数可见变性坏死肌纤维。26例患者均检测到 ETFDH基因突变,其中23例为复合杂合突变,2例为单一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共发现25个不同的突变位点,以错义突变为主,其中c.770A>G出现频率最高,占等位基因的20%(10/50),c.1115A>G和c.1781T>C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 结论:RR-LSM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疲劳不耐受,常伴有颈伸肌和咀嚼肌受累;c.770A>G是患者 ETFDH基因突变的主要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