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酒黄精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对黄精炮制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研究于2023年1—5月开展.以黄精外观性状、醇浸出物、多糖含量等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试验进行响应面综合实验,运用BBD-RSM,探索黄精饮片润制时间、蒸制时间、焖制时间等对其品质的影响,优选炮制工艺参数及炮制设备.结果 通过拟合模型,外观性状评分、醇浸出物含量、黄精多糖含量预测值分别为72.31分、64.86%、12.96%,优选黄精最佳酒制工艺为润制时间1.5 h、蒸制时间5.5 h、焖制时间1.0 h;蒸制设备拟选用回转式蒸药机,干燥设备拟选用敞开式烘干箱.结论 所优选酒黄精炮制工艺合理、可行,为酒黄精炮制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响应曲面法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案、响应曲面设计法(RSM)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物理表征及热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饱和水溶液法,以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微球与水投料比、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包合率为响应值,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显微、红外、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稳定性试验,表征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结果: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为1∶10( V∶m)、微球与水投料比为1∶15(m∶ V)、温度41 ℃,平均包合率为62.21%,平均产率为85.24%。物理表征和热稳定试验表明包合物成功且热稳定良好。 结论:优化所得的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交设计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不同原料配方对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感官指标的影响、不同复合稳定剂配方对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利用正交设计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的原料配方及稳定剂配方.方法 以当归多糖为原料,研制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当归多糖、甜菊糖苷、柠檬酸添加量的原料配比对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感官指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果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的复合稳定剂对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最终确定该饮料的优选配方参数.结果 在当归多糖添加量10.0%,甜菊糖苷添加量0.035%,柠檬酸添加量0.20%时获得了感官评分为(66.333±3.055)分的饮料原料;在此基础上果胶添加量0.015%,海藻酸钠添加量0.080%,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0.20%时获得了沉淀率预测值为2.272%,实际值为(2.339±0.111)%的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结论 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共同优化的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工艺合理可行,并成功制备出了棕色、澄清、酸甜适宜的当归多糖抗疲劳饮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对其理化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注射液,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油相(大豆油与中链甘油三酸酯质量比1∶1)、蛋黄卵磷脂和泊洛沙姆 188(F68)的用量.对优化处方所得亚微乳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pH值、载药量、包封率、渗透压、游离脂肪酸及溶血性进行评价,并考察其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通过响应面设计得优化处方量为大豆油为 5%,中链甘油三酸酯为 5%,蛋黄卵磷脂为 1.2%,F68 为 0.3%.测得优化处方亚微乳粒径为(188.1±2.5)nm,PDI为 0.093±0.025,Zeta电位为(-38.4±0.643)mV,pH值为7.12±0.13,载药量为(3.96±0.05)mg·mL-1,包封率为(97.9±0.28)%,渗透压为(294±1)mOsmol·kg-1.游离脂肪酸值符合要求,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亚微乳可在(4±2)℃、避光条件下稳定贮存 12 个月;溶血实验结果中最大溶血率为 1.83%;体外释放结果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所制备的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亚微乳性质稳定、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考察其载药率、体外释放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以载药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药层工艺参数;以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缓释层处方.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 组: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组和盐酸伊伐布雷定片组,单次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运用Das2.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载药层处方:盐酸伊伐布雷定原料药0.75 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80 g、水40 g,流化床工艺参数:进风量 13 m3·h-1、进风温度50℃、雾化压力1.2 bar、蠕动泵流速0.9 mL·min-1;缓释层处方:乙基纤维素7.8%、聚乙二醇4000 9.1%、柠檬酸三乙酯20%.平均载药率92.4%,12 h累计释放度为92.37%;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较普通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5.59%.结论 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体内外缓释效果明显,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为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四神丸方中19种有效成分定量测定以及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建立四神丸方(汤剂)19种成分同时定量分析的UPLC法,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Accucore RP-MS C18色谱柱(150mm×2.1mm,2.6 μrn),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5 nm,建立1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层次分析法获得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进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对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四神丸方(汤剂)中19种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四神丸方(汤剂)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4倍量,浸泡30 min,提取3次,每次48 min.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为该制剂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优化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四神丸方(汤剂)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构建了一种针对炎症微环境的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给药系统以解决雷公藤红素的递送难题.方法 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HA-AD)聚合物,通过1 H-NMR进行结构确认.采用透析法制备装载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的纳米粒(Cel/NPs),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改善处方,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ζ电位、形态、稳定性、酶敏感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对比研究free Cel和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 27.19 mg、HA-AD 7.96 mg、DMSO3.0mL、纯水(reverses osmosis,RO)10 mL、搅拌时间 2h.所得纳米粒为光滑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2±0.009,ζ电位为(-32.1±0.8)mV,Cel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8±2.36)%、(5.17±0.13)%,递药体系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胃肠道稳定性,但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Cel/NPs增加了 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体内抗UC结果显示Cel/NPs可以显著改善UC,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状态,增加结肠长度,降低脾脏质量,恢复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结论 所制备Cel/NPs有利于雷公藤红素抗UC靶向递送,显著改善UC,为结肠病变部位药物靶向递送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乳腺康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优选乳腺康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干浸膏得率和芍药苷、阿魏酸、丹酚酸B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次数、加水量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乳腺康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响应面优化试验法,以颗粒的成型率、休止角、吸湿率和溶化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乳腺康颗粒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第一次用12倍量水提取1.5 h,第二次用10倍量水提取1 h;最佳成型工艺:选择β-环糊精为辅料,辅料与药粉比例为1.8∶1,85%乙醇作为湿润剂,乙醇加入量为药辅总量的36%.结论 本研究可为乳腺康颗粒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的生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五味子-吴茱萸"药对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优化"五味子-吴茱萸"药对提取工艺并测定其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含量.方法:利用Box-Behnken设计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考察"五味子-吴茱萸"药对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吴茱萸"的化学含量,确定药对的最佳比例.结果:"五味子-吴茱萸"药对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次数3次.该提取工艺科学可靠.结论:本研究方法简单可行,可为"五味子-吴茱萸"药对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