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HIRI组)及治疗组。采用夹闭肝左叶、肝中叶肝蒂方法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组于手术前连续3d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再做开腹处理,HIR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建模,治疗组则给予504 μg/(kg·d)吴茱萸次碱后再建模。夹闭60 min再灌注6 h后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及肝组织。全自动血清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β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因子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One-Way ANOVA)和LSD- 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再灌注6 h后,治疗组小鼠外周血ALT及AST低于HIRI组[ALT:(166.200±9.682) U/L比(303.400±9.882) U/L, F=203.000, P<0.01; AST:(313.200±14.360) U/L比(504.400±11.740) U/L, F=304.00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低于HIRI组[TNF-α:(196.800±15.540) pg/mg比(304.200±24.960) pg/mg, F=32.950, P<0.01; IL-6:(480.800±32.910) pg/mg比(760.400±61.270) pg/mg, F=44.770, P<0.01; IL-1β:(623.600±73.300) pg/mg比(958.400±117.300) pg/mg, F=15.62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MDA低于HIRI组[(4.996±0.161) nmol/mg比(6.804±0.256) nmol/mg, F=58.81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SOD活性高于HIRI组[(71.800±1.590) U/mg比(50.100±1.292) U/mg, F=71.070, 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肝窦与中央静脉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炎细胞聚集等病理改变轻于HIRI组。治疗组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HIRI组(TLR4 mRNA:1.880±0.166比3.660±0.331, F=36.880, P<0.01;TLR4蛋白:0.617±0.041比0.947±0.105, F=13.340, P<0.01;NF-κB mRNA:5.630±0.523比12.280±1.336, F=46.540, P<0.01;NF-κB蛋白:0.757±0.070比1.080±0.087, F=31.470, P<0.01)。 结论:吴茱萸次碱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吴茱萸碱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四氯化碳(CCl 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于2019年8月,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吴茱萸碱组。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2 ml/kg),模型组和吴茱萸碱组小鼠腹腔注射20%的CCl 4(2 ml/kg),每周2次,连续6周;成功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后,吴茱萸碱组小鼠每天灌胃吴茱萸碱18 mg/kg,连续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及总蛋白(TP)水平,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吴茱萸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和血清中ALB、TP水平降低,肝指数和ALT、AST水平升高,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指数降低( 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粪便中乳酸菌属( Lactobacillus)、阿克曼氏菌( Akkermansia)、拟杆菌属( Bacteroides)丰度降低,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腔隙杆菌属( Lachnoclostridium)丰度升高( 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IL-6、IL-1β、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 P<0.01)。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能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指数和血清中ALT、AST水平,提高ALB及TP水平( P<0.05),改善肝组织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上调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指数( P<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可提高乳酸菌属、阿克曼氏菌、拟杆菌属丰度,降低肠球菌属、腔隙杆菌属丰度( P<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可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IL-6、IL-1β及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P<0.05)。 结论:吴茱萸碱对肝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抑制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检索左金丸的有效成分及蛋白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将蛋白靶点名称转化为基因名,运用Cytoscape 3.7.1绘制左金丸有效成分-靶点-药物网络并进行拓扑参数分析,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查找胃食管反流病靶点,找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在STRING 11.0中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1绘制药物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参数分析。结果: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吴茱萸次碱、R-四氢小檗碱、1-methyl-2-nonyl-4-quinolone、小檗碱等,主要作用靶点有PTGS2、NOS3、MAPK1、EGFR、TNF、IL6、ERBB2、VEGFA、EGF、IL1B等,通过调控炎症反应、癌症、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连接等途径发挥作用。结论: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可为今后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朱凌云治疗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朱凌云主任医师认为,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在于脾胃虚寒、肝胃不温、肾阳失煦、心火不暖及痰瘀内生,应以补中健脾、温阳下气为治疗要点,临床可用具温降功效之药,如丁香、桂枝、鹅管石、吴茱萸、荜澄茄等,常施以吴茱萸汤加减或吴茱萸汤之变方,根据患者证候中"虚""寒"之程度,酌情调整用药。其认为本病的调护和预防亦很重要,常予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嘱勿食生冷、防寒保暖、避免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古代医案库、现代医案库、共享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医案107个,涉及中药225味,其中核心用药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吴茱萸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核心药对为甘草-陈皮。核心处方由甘草、陈皮、黄连、吴茱萸、茯苓、海螵蛸、蒲公英、枳壳、白芍、柴胡、姜半夏、香附、木香、竹茹、枳实、砂仁、白术等17味药组成。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治疗主要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温胆汤为基础,同时结合临床进行药物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吴茱萸热奄包热熨法联合耳穴压豆对肾绞痛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吴茱萸热奄包热熨法联合耳穴压豆对肾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22例肾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采用解痉药品加吴茱萸热奄包热熨法联合耳穴压豆,对照组采用解痉药品加吴茱萸热奄包热熨法。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疼痛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下降,护理后研究组疼痛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肾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吴茱萸热奄包热熨法联合耳穴压豆应用于肾绞痛患者护理中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肾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吴茱萸加粗盐热熨腹部对肝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吴茱萸加粗盐热熨腹部对肝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4月-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肝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加粗盐热熨腹部治疗。2组均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腹胀、恶心呕吐进行评分,并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ALT、TBIL、DBIL,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门静脉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 PVD)、门静脉流速(portal venous flow velocity, PVV)。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 d腹胀、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489、-2.740 , P值均<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622、-4.297、-4.151, P值均<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ALT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05或 P<0.01);对照组DBIL治疗后3 d较同组治疗前升高( t=-2.157, P=0.039) ,TBIL治疗后7 d较同组治疗前降低( t=2.157, P=0.038)。治疗组治疗后3、5 d PVD ( t值分别为3.528、2.160)、PVV ( t值分别为11.096、4.264)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结论:吴茱萸加粗盐热熨腹部可有效改善肝切除术患者门静脉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能量代谢探讨吴茱萸炮制黄连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增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靶向能量代谢组学、肠屏障蛋白表达和葡萄糖转运的差异,探讨吴茱萸炮制黄连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增效机制.小鼠饮用 4%葡聚糖硫酸钠构建UC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及萸黄连组,给药 14 d后结肠组织病理学及炎症指标等检测评价炮制对UC药效的影响;运用靶向能量代谢组学评价炮制对结肠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预测能量代谢物与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和葡萄糖转运体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的结合度;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评价炮制对肠道葡萄糖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和萸黄连均可修复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下调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且萸黄连药效优于黄连.炮制品显著上调结肠组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多种代谢物水平,其中上调的 1,6-二磷酸果糖和乙酰辅酶A能与Claudin和GLUT2 良好结合,且炮制品还能提高GLUT2 表达和转运葡萄糖活性.该研究提示吴茱萸炮制黄连可能提高葡萄糖转运从而改善结肠能量代谢,促进屏障修复,发挥炮制增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毒性中药抗肝癌活性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毒性中药是指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中药.近5年来报道的具有抗肝癌作用的毒性中药包括清热解毒的鸦胆子和重楼,化痰散结的半夏和天南星,行气止痛的川楝子,活血化瘀的马钱子和斑蝥,祛湿邪的雷公藤和乌头,攻毒杀虫的蛇床子、蟾酥和砒霜,解毒散结的商陆,破血消癥的千金子及解肝郁的吴茱萸.药理研究表明毒性中药可有效发挥抗肝癌作用,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等机制实现.本文旨在总结近5年毒性中药的抗肝癌活性和作用机制,为业内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吴茱萸碱调节NF-κB通路对膝骨关节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索吴茱萸碱(EV)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膝骨关节炎(OA)大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MIA)法建立膝骨O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EV低剂量(6.9 mg/kg)组、EV高剂量(13.8 mg/kg)组、EV高剂量(13.8 mg/kg)+佛波醇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PMA)(2μ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以EV和PMA分组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关节压痛阈值、关节肿胀率、关节活动度与步态评分;番红O-固绿、HE染色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软骨与滑膜组织病理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巨噬细胞极化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与关节液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IL-1β]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与滑膜组织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与滑膜组织形态发生明显病理损伤变化,关节压痛阈值、关节活动度明显降低(均P<0.05),关节肿胀率、滑膜厚度、步态评分、软骨病理评分、滑膜病理评分、滑膜组织M1型巨噬细胞占比与M1/M2比值、血清与关节液中IL-6、IL-1、IL-1β水平、软骨与滑膜组织p-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p-IκB-α)/IκB-α、p-NF-κB p65/NF-κB p65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EV低剂量组、EV高剂量组大鼠软骨与滑膜组织形态病理损伤均减轻,关节活动度、滑膜组织M2型巨噬细胞占比均升高(均P<0.05),关节肿胀率、滑膜厚度、步态评分、软骨病理评分、滑膜病理评分、滑膜组织M1型巨噬细胞占比与M1/M2比值、血清与关节液中IL-6、IL-1、IL-1β水平、软骨与滑膜组织p-IκB-α/IκB-α、p-NF-κB p65/NF-κB p65均降低(均P<0.05),高剂量EV的作用更强;PMA可减弱EV对OA大鼠上述各指标的作用.结论 EV可通过阻止NF-κB信号通路激活而促使M2型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减轻膝骨OA大鼠炎症,改善其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