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保护性衣层对其缓释片形成的影响与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羟丙纤维素及羟丙甲纤维素对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的机械保护作用及差异.方法 用不同分子量等级的羟丙纤维素和羟丙甲纤维素对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进行包衣,通过检测微丸负压载荷、微丸完整性、体外溶出曲线,评价两种高分子材料对微丸的保护效果.通过制备了羟丙纤维素和羟丙甲纤维素薄膜并考察两种高分子材料薄膜的抗张强度、延展率、韧性和弹性模量等方面的机械性能差异.结果 包被羟丙纤维素和羟丙甲纤维素的琥珀酸美托洛尔微丸,断裂载荷增加,压片后微丸完整性提高,机械性能提升,药物泄漏率降低.结论 羟丙纤维素和羟丙甲纤维素保护层包衣对琥珀酸美托洛尔片释放单元有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羟丙纤维素具有相对更高的保护能力,可以为多单元微丸药物释放系统的微丸保护策略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考察其载药率、体外释放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以载药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药层工艺参数;以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缓释层处方.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 组: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组和盐酸伊伐布雷定片组,单次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运用Das2.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载药层处方:盐酸伊伐布雷定原料药0.75 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80 g、水40 g,流化床工艺参数:进风量 13 m3·h-1、进风温度50℃、雾化压力1.2 bar、蠕动泵流速0.9 mL·min-1;缓释层处方:乙基纤维素7.8%、聚乙二醇4000 9.1%、柠檬酸三乙酯20%.平均载药率92.4%,12 h累计释放度为92.37%;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较普通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5.59%.结论 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微丸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体内外缓释效果明显,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为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 6只Beagle犬随机分为2组,采用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和上市产品硝苯地平缓释胶囊(Coracen?),剂量均为20 mg,采用LC-MS/MS法,以地西泮为内标,测定血药浓度,并对其药动学参数和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 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和Coracen?的t1/2为5.03±1.16和4.67±1.02h,tmax为3.83±0.41和3.67±0.52h,AUC0~24h为164.99±20.32和155.41±23.43ng·h·mL-1,Cmax为27.11±2.87和28.72±4.88 ng·mL-1.与Coracen?相比,硝苯地平缓释微丸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单侧t检验显示,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的lnAUC0~24 h和lnCmax的t1和t2均大于临界值t0.95(4);(1-2α)置信区间分别为88.3% ~121.6% 和79.6% ~133.5%,两制剂生物等效.结论 硝苯地平微丸缓释效果良好,与上市产品Coracen?生物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秋水仙碱缓释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LC-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秋水仙碱浓度,并比较灌胃含药量0.572 mg·kg-的秋水仙碱片剂和自制秋水仙碱缓释微丸的药代动力学,考察秋水仙碱缓释微丸的释药特性.方法 血浆样品以替加氟为内标,经乙酸乙酯沉淀蛋白后进行LC-MS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系统,色谱柱为Durashell C18(2.1 mm×50 mm,3μm);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1乙酸铵溶液(45∶55,v/v);采用质谱检测系统,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定量分子离子为秋水仙碱[M+H]+∶400.2,替加氟[M+H]+∶201.1.结果 秋水仙碱质量浓度在0.05~15 n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05 ng·mL-.绝对回收率为73.60%~77.24%,相对回收率为91.3%~ 101.7%,日间精密度≤2.1%,日内精密度≤2.5%.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秋水仙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制缓释微丸能够平稳血药浓度,延长释药时间,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奇壬醇胃肠吸收及其缓释微丸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奇壬醇在大鼠胃肠道吸收,以及奇壬醇原料药和自制缓释微丸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大鼠体胃吸收实验以及肠外翻囊法,用HPLC法测定含量,考察奇壬醇的吸收部位及特性.将6只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采用单剂量双交叉实验设计分别灌胃(ig)给予奇壬醇原料药及其缓释微丸(2 mg·kg-1),用LC-MS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 2.1.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奇壬醇在胃肠内各部位均有吸收,但在胃的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Papp显著小于各肠段(P<0.01);随着奇壬醇质量浓度的增加,奇壬醇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也随之增大;药动学研究显示奇壬醇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且AUC0→t是原料药的6.56倍.结论:奇壬醇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肠段,且在各肠段吸收为被动吸收;与原料药相比,缓释微丸呈现缓释特征,且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芩苷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制黄芩苷缓释微丸.方法:采用速释与缓释相结合的双释原理制备了黄芩苷缓释微丸,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溶出度为指标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到最佳处方工艺为:速释包衣时黄芩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1∶1.5,黄芩苷:聚乙二醇400(PEG 400)=1∶0.1,黄芩苷:吐温80=1∶0.3;缓释包衣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为8 g,滑石粉用量为HPMC用量的30%,PEG 4000用量为HPMC用量的30%.结论:黄芩苷缓释微丸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晶纤维素联用硬脂酸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丸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微晶纤维素(MCC)与硬脂酸(SA)联用对制备遇水敏感药物阿司匹林(ASP)缓释微丸工艺影响.方法 以非水润湿剂挤出滚圆(E-S)成丸为工艺基础,与含水E-S微丸对比,以微丸特性、药物稳定性以及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考察SA/MCC/ASP不同丸芯比例的影响.结果 当SA/MCC在处方中大于35%时,挤出较容易;当SA/MCC比例约为1时,滚圆效果最好;载药量以65%为最佳.与含水处方相比,非水制备微丸粒径小且均一,表观特性较好,制备过程ASP稳定性好.两者体外释放度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3个月加速稳定性非水处方水解程度低于含水处方.结论 SA能有效改善ASP非水E-S法制备微丸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氢氯噻嗪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氢氯噻嗪联合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辅助排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就诊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各40例.3组患者均接受ESWL治疗,术后当日A组服用尿石通丸;B组服用尿石通丸和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C组服用尿石通丸、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和氢氯噻嗪,疗程均为14 d.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净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作率、止痛剂使用率、石街形成率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的结石排出率和结石排净率明显高于A组[90.0%(36/40)、95.0%(38/40)比72.5% (29/40),80.0% (32/40)、87.5% (35/40)比50.0% (20/40)],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作率、止痛剂使用率和石街形成率明显短于/低于A组[(1.7±0.9)、(1.5±0.3)d比(3.1±1.2)d,27.5% (11/40)、7.5% (3/40)比52.5% (21/40),40.0%(16/40)、12.5% (5/40)比70.0%(28/40),2.5%(1/40)、2.5% (1/40)比12.5% (5/40)],C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作率和止痛剂使用率明显短于/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7.5% (3/40)、2.5% (1/40)比17.5% (7/40)],且C组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氢氯噻嗪联合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术后可明显促进患者结石排出,降低石街形成率,而且可以减少肾绞痛发作和止痛剂使用率,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QbD理念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的处方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盐酸坦索罗辛为模型药物,将QbD理念应用于其缓释微丸的开发.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丸芯,以流化床对含药丸芯进行包衣,制备肠溶缓释微丸.对参比制剂深入研究后确认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为pH1.2介质中2h的释放度及换成pH7.2介质后继续溶出1h、3h的累积释放度.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对关键质量属性具有较高风险的因素为:丸芯中Eurdragit? NE30D的量(X1)、衣膜中Eudragit?L30D-55的比例(X2)、包衣增重(X3).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高风险因素进行效应分析,确定设计空间为X1:18.8%~21.0%,X2:15.0%~20.2%,X3:4.3%~6.1%,设计空间内产品符合预期且质量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制备成缓释微丸,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制备非布司他载药微丸,使用丙烯酸树脂 RL30D和丙烯酸树脂 RS30D包缓释层衣,制备成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并评价其释药机制.结果:制备的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212.5 ± 36.3)nm,多相分散系统(PdI)为(0.193 ± 0.018),Zeta电位为( -12.4 ± 0.3)mV,扫描电镜显示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大小分布较均一;制备的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体外释药较为平缓,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本研究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缓释微丸体外释药平缓,为非布司他临床应用提供全新给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