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留取痰液标本的必要措施。传统吸痰装置包括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然而,开放式吸痰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痰液喷溅,污染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密闭式吸痰装置的价格较开放式吸痰装置更高,虽可重复使用,但多次使用后其保护套与吸痰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进而影响操作。上述两种吸痰方式在进行痰液标本留取时均需额外连接痰液收集器,这一过程容易造成标本泄露污染,同时增加患者感染风险。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564712.3)。该装置由吸引器连接口、滑动式负压开关、转接口、管身、透明薄膜保护套、夹片式连接头和痰液收集器组成。吸引器连接口处滑动式负压开关可实现单人单手操作;痰液收集器与吸痰装置转接口对接,做到标本留取无暴露;透明薄膜保护套覆盖吸痰管的管身,以确保吸痰操作全程无污染;夹片式连接头可与人工气道接口连接,避免吸痰过程中痰液喷溅,操作后即刻夹闭,减少环境污染。与现有吸痰装置相比,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设计更合理、成本更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口腔诊室中飞沫和气溶胶的认知与感染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口腔操作因喷溅可产生大量飞沫,进而转化为飞沫核以气溶胶的形式悬浮留存于诊室空气中。飞沫和气溶胶均可能携微生物造成院内的污染,对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对生物气溶胶研究领域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口腔诊室飞沫和气溶胶的干预措施进行文献回顾和梳理,以明晰现有文献资料中是否有气溶胶携菌的试验证据,为传染病疫情期间口腔临床工作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指导,也为日常口腔诊疗工作的院感管理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防喷溅吸痰功能人工鼻的设计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急诊科,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开放式吸痰方式会导致呼吸道飞沫、气溶胶播散,污染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传统人工鼻具有加温湿化效果,且能阻隔病原微生物,但不具备插入吸痰管的功能,在拔下人工鼻进行吸痰时,容易造成痰液喷溅,污染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而额外增加密闭式吸痰装置又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防喷溅吸痰功能人工鼻,在传统人工鼻的基础上增加了防喷溅吸痰功能,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0017615.0)。该人工鼻主要由容纳腔、连接管、吸痰管插管、密封瓣膜等组成,可以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插入吸痰,同时能够防止分泌物喷溅,保证了密封性。该专利将人工鼻的湿化、阻隔病原体功能与防喷溅吸痰功能相结合,适合在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使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呼吸机管路延长管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呼吸机管路延长管在实施开放式吸痰时需要断开延长管与气管导管的连接,在正压作用下就会导致呼吸机管路内含致病微生物的冷凝水喷溅,部分会形成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污染空气,增加交叉感染及操作者受污染的风险,同时呼吸机会发出相应的报警声,造成噪音污染。基于以上因素,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联合设计了一种呼吸机管路延长管,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476518.X)。该装置由主管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阀体、控制杆及轴套等组成,既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又能减少噪音污染,降低噪音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一线护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态度现状和对防护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护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知识、态度现状,及对防护行为习惯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取便利抽样法,2020年2月通过北京医院护理部工作微信群向全院护士发送微信问卷星的链接,并将链接发至朋友圈,邀请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填写。采用自行设计的COVID-19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750名临床一线护士COVID-19相关知识自我评价≥7分的百分率平均为70.04%,91.6%的护士有战胜疫情的决心。发生COVID-19疫情后,94.1%的护士更加严格地执行手卫生,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中戴手套""进行有可能引起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喷溅的操作时戴护目镜、穿防护服"的操作中行为有改变的占89.2%、81.5%和71.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750名护士COVID-19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态度的3个维度"对感染COVID-19的担心""标准预防的有效性""影响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的因素"无相关性( P>0.05)。结果显示,临床一线护士COVID-19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除对执行手卫生无影响外,对其态度("对处理COVID-19疫情工作的看法"维度)及防护行为习惯均有影响( P<0.05);且其态度除对执行手卫生无影响外,对其他防护行为习惯均有影响( P<0.05)。 结论:临床一线护士对COVID-19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防护行为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牙椅水路管道冲洗瓶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椅水路管道由操作者手持手机管道对痰盂进行正压开放性冲洗或消毒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喷溅物、飞沫以及气溶胶,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增加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当采用吸唾管负压冲洗时,需要将吸唾管放入装有清水或消毒液的容器内进行管道冲洗或消毒,增加了操作时间。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牙椅水路管道冲洗瓶,能够兼顾正、负压冲洗,避免环境污染,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溶胶传播风险与口腔诊疗综合防控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口腔喷溅操作产生喷溅物、飞沫与气溶胶,当感染因子存在时,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本文通过空气传播疾病风险模型分析,阐明预防气溶胶传播的重点为感染源管理、加大通风、减少暴露时间和正确使用防护口罩。通过对气溶胶产生和污染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水气路管理和喷溅行为控制,进行有效的空气和物表消毒、加强人员防护。基于感染链分析,阐述标准预防和附加预防措施在切断传染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提出口腔诊疗的感染防控需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循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VID-19 RNA提取期间不同压力下的通风系统对实验室污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COVID-19 RNA提取期间不同压力下的通风系统对实验室污染的影响.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通风系统在开启负压及关闭负压条件下,提取新型冠状假病毒核酸,对于空气及实验室表面的污染情况,确定操作风险区域.本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真实场景试验,另一部分为气溶胶发生器模拟实验意外喷洒实验.结果 真实场景试验:开启负压,Ⅰ室空气采样呼吸道合胞假病毒(RSV),新型冠状假病毒(2019-nCoV)均为阴性,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假病毒(H1N1亚型)(ABH1)紫外消毒后门口采样出现阳性;Ⅱ室空气采样ABH1结果均为阴性,RSV在冰箱处出现阳性.2019-nCoV操作中均出现阳性,紫外消毒后仅冰箱处出现阳性,消毒后未出现阳性结果.擦拭采样中,Ⅰ室和Ⅱ室利用ABH1、RSV、2019-nCoV溶液在操作中和紫外后均存在有较多污染,消毒后结果均由阳性转阴或Ct值变大;关闭负压,Ⅰ室空气采样RSV反应液操作中,窗户采样出现阳性;擦拭采样在冰箱和门把手、传递柜把手、桌子处均出现阳性.Ⅱ室ABH1反应液空气采样操作中均为阳性,紫外消毒后冰箱空气采样仍为阳性;Ⅱ室擦拭采样操作中除桌子1外均出现阳性,消毒后门把手、冰箱把手、生物安全柜表面仍为阳性.气溶胶模拟意外喷溅试验,实验室Ⅱ开启负压和关闭负压,均未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非负压条件下呈现的点较负压条件下多,说明负压可能对生物安全柜实验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以实验员手套为传播源的污染较多;规范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自带的防污染系统和紫外消杀系统可防止污染;实验室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清洁防止实验室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自制防喷溅咬口在普通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普通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口腔分泌物易流出或喷溅,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防喷溅咬口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10-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使用自制防喷溅咬口)和对照组(使用常规一次性咬口),观察2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流出量、卫生纸上分泌物重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检查开始后2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检查开始前5 min相比均有轻微升高,检查前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均P>0.05);2组间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90%以上的分泌物收集到手套中[(16.19±2.15)g],卫生纸上分泌物量极少[(1.85±0.31)g],与对照组卫生纸上的分泌物量相比[(17.78±2.5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93.33%vs.73.33%,P=0.038).结论 在普通胃镜检查过程中,采用自制防喷溅咬口,安全实用,能有效收集检查过程中流出或喷溅出的分泌物,避免因分泌物流出或喷溅所致的交叉感染,临床实践效果显著,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一种灌肠保护装置的研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和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还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以及水分等治疗目的,在临床中应用已较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所开展的钡剂灌肠造影是检查小肠、结肠病变的一项基本方法,将钡剂通过肛管灌注到肛门内指定位置[1-3].通常将受检者安排在放射诊疗设备台上进行钡剂灌肠造影,由于高龄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等疾病原因,部分患者在灌肠后会有钡剂流出或从肛门喷溅等现象,污染了操作台和检查床单,造成检查延迟,影响患者的等候时间,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同时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及对检查环境的影响[4-7].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不断试验研制了一种灌肠保护装置,自2016年2-12月,部分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的200余例临床患者进行试用,在灌肠操作过程中均能不同程度的避免喷溅,避免了对检查过程影响,提高工作效率,且使用方便、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