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道Brenner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renner瘤大多数发生于卵巢,卵巢外肿瘤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阴道Brenner瘤,位于阴道壁上段,呈广基隆起型。镜下肿物表面被覆正常鳞状上皮,上皮下间质见团状或不规则的类似尿路上皮的移行细胞巢,巢中可见微囊管腔样结构、腔内见嗜酸性分泌物;细胞质透明或淡嗜酸,细胞核卵圆形或梨形、可见核仁和纵行核沟、未见核分裂象;近巢周纤维间质较致密、局灶钙化。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7、GATA3、p63均阳性,NKX3.1、雄激素受体局部阳性,p16斑片状阳性,PAX8、PAX2、孕激素受体、CK2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阴性,p53野生型模式,Ki-67阳性指数约15 %,特殊染色阿辛蓝-过碘酸雪夫微囊管腔分泌物阳性。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起源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今后诊断和研究积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内首报色素性大汗腺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女,9岁,被发现外阴部无症状不规则黑褐色丘疹2周,临床拟诊色素痣,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扩张的腺体及管腔,管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及色素颗粒,内层细胞可见断头分泌现象,管腔外周为扁平的肌上皮细胞;腺体及管腔上皮内、间质内含大量棕黑色色素,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诊断为色素性大汗腺错构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酸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慢性气道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嗜酸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eosin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EETs)由DNA纤维、组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游离颗粒组成,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最近研究显示EETs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EETs可通过直接破坏气道上皮细胞,促进气道高分泌及炎症反应,增加分泌物黏稠度及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等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EETs的研究也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3岁。因右乳肿块3个月行手术切除。病变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呈囊实性生长,囊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细胞间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瘤周乳腺组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p63、细胞角蛋白(CK)5/6和CK7呈分区阳性染色,GATA3阳性、S-100蛋白和SMMHC阴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25%、孕激素受体(PR)阴性、HER2 1+、Ki-67阳性指数约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MAML2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乳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乳头状形态特征的乳腺分泌性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SB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良好的乳腺癌,以癌细胞胞质内分泌空泡和细胞外嗜酸性分泌物为特点,常有ETV6/NTRK3基因融合。乳腺分泌性癌常见的组织结构为微囊性、实性和管状3种结构,而以癌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乳头状结构为主的乳腺分泌性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类似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以乳头状生长的乳腺分泌性癌。结合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免疫表型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加深对乳头状分泌性乳腺癌的认识,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腺分泌性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唾液腺分泌性癌(salivary secretory carcinoma,SS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确诊的SSC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46.5岁。观察SSC镜下形态、免疫表型、特殊染色及其临床随访情况,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情况。10例患者检测了S-100、波形蛋白、乳腺球蛋白、Dog-1、p63及Ki-67,9例检测了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18,8例检测了CK7,6例检测了钙调理蛋白,5例检测了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4例检测了CK5/6,1例检测了SOX10。结果:10例SSC中7例位于腮腺,3例位于颊部。组织形态学显示有实性型、乳头-囊状型、滤泡型、微囊型及大囊型,7例肿瘤细胞以单一排列方式为主,部分区域合并其他排列方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呈细颗粒状或空泡状,2例可见透明胞质,细胞核大都表现为椭圆形泡状核,中央可见核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7、CK8/18、S-100均为阳性,波形蛋白5例阳性、4例部分阳性和1例少部分阳性,7例乳腺球蛋白阳性、1例部分阳性及2例仅个别细胞阳性,Dog-1、CK5/6、SMA、钙调理蛋白均为阴性,p63 7例阴性、3例少部分阳性,Ki-67指数为5%~20%。5例行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PAS染色均表现为分泌物阳性。10例均检测到ETV6-NTRK3融合基因信号。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2~91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8和74个月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6例随访病例复查至随访期末均无复发。结论:SSC为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部分SSC病例可出现形态不典型或免疫组化指标乳腺球蛋白仅个别肿瘤细胞阳性的现象,因此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进行分子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黏液表皮样癌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2例胃原发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总结相关文献。例1男,61岁,胃镜发现胃体下端近胃角处一溃疡,覆污秽苔。例2男,59岁,胃镜于残胃与肠管交界处发现隆起型肿物。镜下观察: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且伴有多处神经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p63和p40阳性,黏液细胞MUC5AC阳性,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p53为野生型,Ki-67阳性指数>60%。病理诊断为胃黏液表皮样癌。胃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罕见,侵袭性高,经验不足的医师对本病的诊断要点往往了解不充分,应注意与腺鳞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C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1年至2021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收检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CM患者15例15只眼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病理检查结果等。分析其临床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分子病理学特点。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1岁;均为单眼发病。主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遮挡感8例;眼红、流泪、脓性分泌物1例;视力丧失、无光感2例;伴视网膜脱离4例。肿瘤平均直径1.4 cm。肿瘤大体外观呈半球形、"蘑菇形"或扁平弥漫形。肿瘤细胞多呈实性、片状、交叉簇状排列,部分围绕血管呈假"菊形"团样排列伴坏死。15只眼中,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混合细胞型分别为6、2、7只眼。胞质部分嗜双色或嗜酸性,部分透明,部分富含色素;细胞黏附性差,异形性显著,染色质粗糙,核分裂象多见,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肿瘤组织中HMB45、SOX10、S100、Melan-A均为阳性;上皮源性标记AE1/3、淋巴源性标记LCA以及神经内分泌标记CgA、Syn均为阴性。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发现 C-KIT、 BRAF、 NRAS基因突变。随访时间为8~ 98个月。15例患者中,生存12例;肿瘤复发和(或)转移死亡3例。 结论:CM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依赖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塞米松复合氨茶碱对COVID-19康复期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气道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氨茶碱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康复期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气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COVID-19康复期患者68例,年龄25~57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 n=34):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术毕前15 min静脉输注氨茶碱0.25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10 min;对照组于同一时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术前至术后24 h气道分泌物情况、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清醒至气管拔管后3 min内咳嗽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24 h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于术前、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拔管后10 min、术后24 h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咳嗽发生率、咳嗽严重程度、气道分泌增多发生率和气道分泌物分级降低,术后外周血EOS、EOS%、NLR、CRP水平和血清IFN-γ、IL-6和TNF-α浓度降低( P<0.05),支气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见喉痉挛发生。 结论:地塞米松复合氨茶碱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COVID-19康复期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气道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源于乳腺微腺体腺病的化生性癌伴淋巴结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46岁的女性乳腺微腺体腺病(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病例,右乳单发病灶,镜下可见大量分化良好的小管弥漫生长,管腔由单层上皮构成,外周缺乏肌上皮,局部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部分小管上皮复层化,腺体融合呈实性或筛孔状,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不典型微腺体腺病;浸润性癌成分中可见异型性明显的梭形细胞增生,呈肉瘤样改变。上皮细胞呈现细胞角蛋白(CK)标记阳性,S-100蛋白部分弥漫强阳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阴性,腺管周围网状纤维染色、PAS染色阳性提示基底膜存在;梭形细胞CD10、Calponin、波形蛋白阳性,CK阴性,Ki-67热点区60%阳性。淋巴结(1/17)见肿瘤转移。本病例提示,乳腺微腺体腺病虽然暂时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改变,其部分亚型亦有转变为浸润性乳腺癌甚至乳腺癌肉瘤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