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 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 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 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 9/L( 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 9/L( 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 9/L( 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肺部病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合并肺部病变包括非药物诱导和药物诱导的肺部异常,其中药物诱导的肺部异常相关药物主要包括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英夫利昔单抗等。IBD患者肺部受累发生率低、症状隐匿,易被忽视,现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肺部病变1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1种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大,分期晚,预后极差。临床表现不典型,除发热、盗汗、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高γ球蛋白血症等一系列代谢亢进的淋巴瘤共同临床表现外,也可有皮疹、关节炎、多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间质性肺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本文报告1例老年男性以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TL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为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180例,按照是否为特应性体质,分为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atop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AMPP)组(84例),非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non-atop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NAMPP)组(96例);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白细胞、CRP、乳酸脱氢酶(LDH)、肺CT等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1)AMPP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数值均高于NA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MPP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和(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及胸部影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AMPP组发生喘息患儿占48.81%(41例/84例),显著高于NAMPP组发生喘息患儿的22.92%(22例/96例),AMPP组患儿咳嗽及喘息时间长于NA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如发热时间、热退时间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MPP组中有36.90%(31例/84例)的患儿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明显高于NAMPP组的20.83%(20例/96例)。肺部啰音吸收的时间AMPP组[(9.73±3.59)d]明显长于NAMPP组[(7.52±2.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查肺CT,AMPP组肺部炎症吸收较NAMPP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MPP组患儿住院时间[(10.88±4.17)d]长于NAMPP组[(9.68±2.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MPP患儿较NAMPP患儿病情严重,更容易出现肺部炎症的不完全吸收,临床应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521例患者,其中106例(20.35%)发生SAP。单变量 logistic分析显示,SAP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有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3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20~0.68; P=0.001],倾向于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关( OR 0.08,95% CI 0.01~1.01; P=0.051)。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均非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 OR 1.077,95% CI 1.045~1.109; 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OR 6.931,95% CI 1.295~37.106; P=0.024)和高基线NIHSS评分( OR 1.148,95% CI 1.003~1.314; P=0.045)则与SAP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SAP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与COPD急性加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分析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参照入组标准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三亚哈医大鸿森医院接受治疗的221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分为AECOPD组(95例)、稳定期COPD组(126例),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arson检验对比三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血小板计数(PCT)、白细胞计数(W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CURB-65评分(评估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第1秒用力呼气的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内呼出的空气量与呼出的空气总量之比(FEV1/FVC)水平及其与病情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AECOPD患者PBMC NLRP3 mRNA水平与COPD病情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稳定期COPD、AECOPD组、正常对照组的PBMC NLRP3、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及PCT、WBC、EOS%、CURB-65评分、FEV1%pred、FEV1/FV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AECOPD组患者的NLRP3、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及PCT、WBC、EOS%、CURB-65评分分别高于稳定期COPD组和正常对照组,FEV1%pred和FEV1/FVC水平分别低于稳定期COP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检验发现,AECOPD患者PBMC NLRP3、caspase-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与PCT、WBC、EOS%、CURB-65评分呈正相关,与FEV1%pred和FEV1/FVC水平呈负相关(P值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URB-65评分≥3分、FEV1%pred和FEV1/FVC较低、NLRP3 mRNA和caspase-1 mRNA表达量较高分别是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AECOPD患者PBMC NLRP3 mRNA和caspase-1 mRNA表达量异常增高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过高的NLRP3 mRNA是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诊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根据是否伴喘息将其分为喘息组(32例)和非喘息组(66例),另选取同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非支原体感染,并无喘息的大叶性肺炎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差异,并分析这4项指标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为喘息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喘息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呈正相关(P<0.05).以是否存在喘息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鉴别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曲线下面积为0.658、0.960、0.948、0.937.结论 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呈正相关,可用于临床鉴别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并发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的临床诊疗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并发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EP)的临床特征、诊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于2023年6月15日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并发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3年12月15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合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加以总结.结果 本例患者为77岁的男性.起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在外院住院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效果欠佳,于2023年6月15日以"肺炎"收治我院呼吸科进行治疗.胸部CT示右肺下叶肺炎、双侧胸腔积液,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肺泡灌洗液(BALF)中找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2%,考虑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在抗感染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随访至2023年12月15日,患者病情未复发.结论 COVID-19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引发AEP,AEP可作为COVID-19感染患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预测评分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预测评分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162例,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予以治疗,并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喘息分为喘息组(53例)和非喘息组(10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喘息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比值比(OR)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赋分并构建喘息发生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价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喘息组特应性体质、支原体感染占比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非喘息组,血红蛋白、用力呼气中段流速预计值(FEF25%~75%pred)低于非喘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应性体质(OR=2.593,95%CI:1.008~6.671)、支原体感染(OR=2.302,95%CI:1.035~5.119)及嗜酸性粒细胞(OR=2.012,95%CI:1.318~3.071)为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OR=0.961,95%CI:0.937~0.986)、FEF25%~75%pred(OR=0.921,95%CI:0.867~0.979)为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上述因素于评分模型中所占分值分别为2、2、2、0、0分,总分>1分为喘息高危人群.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88(95%CI:0.715~0.861),灵敏度为56.60%,特异度为90.83%,低风险组喘息发生率(37.27%)低于高风险组(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9,P=0.024).结论 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与特应性体质、支原体感染、高嗜酸性粒细胞、低血红蛋白及低肺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AP患儿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住院的942例CAP患儿,根据本研究对象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将其分为两组:≤7d组(441例),>7 d组(501例),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发热天数、影像学病变部位及病原学感染情况等因素与住院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符合条件的自变量(P<0.05)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CAP患儿住院时间>7 d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影像学病变部位、病原学感染情况、发热天数及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s,EOS)、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肌酸激酶同 工酶(creatine kinase-isoenzyme MB,CK-MB)、乳酸 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及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病变部位、病原学感染情况、发热天数、NEUT、CRP、ESR是CAP患儿住院时间>7 d独立危险因素.发热天数、NEUT、CRP、ESR预测CAP患儿住院时间>7 d的ROC面积分别为 0.69(95%CI:0.65~0.72,P<0.01)、0.63(95%CI:0.59~0.66,P<0.01)、0.63(95%CI:0.59~0.66,P<0.01)、0.60(95%CI:0.56~0.63,P<0.01).结论 CAP患儿住院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热天数、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NEUT、CRP、PCT、ESR、LDH、Scr)与住院时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但发热天数、NEUT、CRP、ESR对CAP患儿住院时间>7 d预测效能不高,尚不能作为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