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治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T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分析难治型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MP)患儿74例,根据是否为RMPP分为难治型组(n=28)和普通型组(n=46),均行CT检查.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难治型组与普通型组患儿性别、临床症状(气促、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吸气性三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年龄、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有浊音比较差异均有意义(P<0.05).74例MP患儿中,单侧肺叶病变54例,占72.97%[其中左侧23例(42.59%)、右侧31例(57.41%)]、双侧肺叶病变20例,占27.03%;单叶段病变31例(41.89%)、多叶段病变43例(58.11%),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病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支气管壁增厚等.难治型组与普通型组支气管充气征、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难治型组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大片实变影、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 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检查均具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大片实变影、胸膜增厚、支气管壁增厚、伴胸腔积液及树芽征,临床可通过上述CT征象早期诊断RMP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高分辨率CT与常规CT扫描肺磨玻璃结节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应用常规CT与超高分辨率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 85 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恶性结节患者 45 例,良性结节患者 40 例,均分别进行常规CT与超高分辨率CT扫描,观察两种检查对恶性良性结节检出情况.结果 常规CT检出恶性结节患者 43 例、良性结节患者 42 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恶性结节患者 44 例,良性结节患者 41 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肺磨玻璃结节瘤肺界面模糊 46 例,常规CT检出 39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毛刺征 45 例,常规CT检出 41 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分叶征 43 例,常规CT检出 38 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细支气管充气征 44 例,常规CT检出 38 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血管集束征 43 例,常规CT检出 37例.超高分辨率CT检出病变程度浸润前病变、微浸润病变、浸润性病变 20 例、33 例、32 例,常规CT检出 22 例、34 例、29 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CT与超高分辨率CT扫描均显示肺内呈现局灶性磨玻璃影、高密度影,超高分辨率CT特征表现在结节边缘、毛刺征等方面显示更清晰、分辨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淋巴管肌瘤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的慢性进展性弥漫性囊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是LAM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目前LAM相关肺动脉高压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方面证据匮乏.本文报道一例表现为气短的育龄期女性,结合特异性肺部影像学表现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诊断为LAM,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经西罗莫司治疗及家庭氧疗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血管炎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感染)导致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结核感染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例因结核感染引起血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血管炎""结核感染"和"儿童"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以"vasculitis""tuberculosis infection"和"child"为关键词检索和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 例患儿均因反复发热伴局部疼痛入院,完善血管超声提示相应部位血管壁弥漫性增厚或异常回声,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阳性,胸部CT提示肺部炎症,确诊结核性血管炎,抗结核治疗后血管病变痊愈.文献报道,结核感染引起的血管炎以主动脉扩张或瘤样变为主,也可以累及视网膜、脑血管等,抗结核治疗对这类血管病变有效.结论 结核感染可引起血管炎,不同大小的动静脉均可能受累.临床上对于较长时间发热伴局部疼痛的患儿,应进行结核病的相关检查及血管超声检查,防止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MR代谢及扩散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成像代谢参数及扩散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CT检查怀疑有肺部占位性病变后进行3.0 T胸部18F-FDG PET/MR混合扫描的患者48例,分析扫描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临床可能预后因素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代谢参数SUVmax和ADC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48例NSCLC患者的SUVmax和ADC的中位数分别为5.87(3.92,9.66)和1.41(1.28,1.57).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手术[HR=6.70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422~31.614,P=0.016;HR=7.174,95%CI为1.486~34.626,P=0.014]、SUVmax(HR=1.170,95%CI为1.010~1.355,P=0.036;HR=1.173,95%CI为1.010~1.360,P=0.035)及ADC(HR=0.010,95%CI为0.000~0.232,P=0.004;HR=0.006,95%CI为0.000~0.156,P=0.002)是NSCLC患者PFS和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DC(HR=0.012,95%CI为0.000~0.386,P=0.012;HR=0.008,95%CI为0.000~0.298,P=0.009)是影响NSCLC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UVmax和ADC都是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且,ADC可能比SUVmax更有助于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18F-FDG PET/MR代谢参数及扩散参数对NSCLC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超声指导肺部理疗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床旁肺部超声的便利性及其诊断价值,动态监测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肺部病变情况,针对病变部位给予适当的物理治疗,并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0例年龄1个月~2岁、达到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阳性、需要呼吸支持但未达到机械通气指征的患儿,按是否应用床旁肺部超声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HHFNC呼吸支持并配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过床旁肺部超声技术实时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主要包括肺实变、肺不张、间质综合征等),加以针对性的体位引流,配合拍背、震动排痰。所有病例均在同等基础支持条件(雾化、平喘、抗感染及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下,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使用HHFNC 1 h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aCO 2及氧合指数(PaO 2/Fi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 h及48 h后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 2较对照组下降,PaO 2/FiO 2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通过床旁肺部超声动态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加以相应的体位引流辅助排痰,配合HHFNC呼吸支持治疗,相比单纯的HHFNC治疗及常规气道护理,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减少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幼年重症皮肌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幼年皮肌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表现为特异性皮损、慢性肌肉炎症和系统性血管炎。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总体预后较成人好。做好重症病例的识别和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介绍了重症皮肌炎的临床特点、肌炎特异性抗体及肺部影像学改变,重点阐述了重症皮肤肌肉受累及肺部病变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策略,以提高儿科医师对重症皮肌炎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播散性诺卡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诺卡菌属放线菌目,主要存在于土壤、水源中,通过吸入肺部或者侵入创口而引起化脓性感染或肉芽肿性病变,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引起播散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侵袭部位。现报道1例乔治教堂诺卡菌血培养阳性伴脑脓肿病例。本例患者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史,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伴发热,经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重叠IgG4相关性疾病四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重叠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病例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例AAV重叠IgG4-R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分析汇总。结果:我中心4例患者中,2例为确诊IgG4-RD重叠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1例可能IgG4-RD重叠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1例可能IgG4-RD重叠GPA。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56岁,平均(42±12)岁;病程4~13个月,平均(7±4)个月;表现为眼球炎性假瘤、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涎腺炎,严重者出现硬脑膜炎、肺和肾受累。所有患者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治疗后,2例诱导缓解未成功,2例治疗8~15个月后复发。其中1例激素冲击联合利妥昔单抗,1例激素加量联合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得到缓解。结论:AAV重叠IgG4-RD可能是一种新型重叠综合征,文献报道中肥厚性脑膜炎、眼眶肿物、慢性主动脉周围炎和间质性肾炎常见。本报道中眼眶、鼻咽部、腮腺和肺部病变常见,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可能是一种伴IgG4升高的难治性AAV。该组病例诱导缓解率低,易复发,激素冲击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