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鼻窦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行鼻窦CT扫描时对图像质量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evoCT对头部拟人模体进行扫描,不开启ODM为对照组,开启ODM为观察组。通过调整管电压(140、120、100 kV)、噪声指数(N17、N18)、螺距(准直宽度20 cm时0.531、0.969;准直宽度40 mm时0.516、0.984)、等扫描参数,分别采集24个序列图像。记录鼻窦组织前(A)、左(L)、后(P)、右(R)4个方向管电流(mA)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感兴趣区(ROI)的CT值均值(AV)、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影像品质因子(FOM)。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进行3分制主观评分。 结果:不同扫描条件组合下观察组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鼻窦组织A方向的管电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8, P<0.05);观察组L、P、R方向管电流和CTDI vol、DLP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图像的SD、SNR、CNR、FO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ODM技术行鼻窦部CT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有效地降低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降低肺结核病人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使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肺结核病人在胸部CT扫描中辐射剂量降低方法.方法 选择肺结核病人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8~ 67岁,平均年龄45岁;体质量指数(63.7±11.6) kg/m2.同一例病人第一次行胸部CT平扫扫描为对照组,跟踪病例复诊CT扫描为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胸部CT扫描,试验组行胸部CT扫描时打开ODM,对病人甲状腺进行防护.两组均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噪声指数12,计算有效剂量(ED).两组图像由两名医生进行主观评价,并对评价作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减低9.03%,ED减低9.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 5、1.795 7,P< 0.05).试验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13±0.73)分,对照组为(4.10±0.75)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 0.05).两名医生诊断一致性检验评价Kappa=0.869(0.759 ~ 0.979).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结论 ODM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胸部CT扫描中的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扫描中心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在CT扫描中对辐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和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行头颈部和胸部CT螺旋扫描时,不同扫描中心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联合ATCM和CARE kV技术,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行CT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选取眼球中心向上4 cm、眼球、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外耳孔、外耳孔向下5 cm5种不同的扫描中心(即不同检查床高度),胸部模体选取乳腺向上5 cm和4 cm、乳腺、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6种不同的扫描中心.每种扫描中心时定位像扫描3次,然后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头颈部模体5种不同扫描中心时,眼晶状体累积辐射剂量最高在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为中心(8.851 mGy),CTDIvol最高在外耳孔向下5 cm为中心(15.850 mGy).眼晶状体累积辐射剂量最低在外耳孔向下5 cm为中心(7.096 mGy),CTDIvol最低在眼球、眼球与外耳孔连线中点、外耳孔为中心(均为15.380 mGy).胸部模体6种不同扫描中心时,乳腺累积辐射剂量最高在乳腺为中心(6.467 mGy),CTDIvol最高在腋前线为中心(4.120mGy).腋后线为中心上述值最低(分别为4.794和3.540 mGy).头颈部模体眼眶中心层面、C5椎体上缘层面的CNR分别为87.22 ~108.88和136.13 ~175.57;胸部模体肺尖层面、气管分叉处层面的CNR分别为75.19~116.92和42.85 ~86.78.结论 CT扫描中心的选择对CT扫描部位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对射线敏感的组织和器官的辐射剂量有很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管电压对CT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行头颈部和胸部CT扫描时,管电压的改变对辐射剂量及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下,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管电压分别手动选择70、80、100、120和140 kV,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每种管电压下定位像扫描3次,再进行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定位像和螺旋扫描的累积值.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CTDIvol累积值.最后通过计算品质因数(FOM),找到最优化的管电压值.结果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时,头颈部自动选择120 kV和108 mAs,胸部自动选择80 kV和167 mAs.自动管电流模式时,手动选择7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779和4.070 mGy),14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2.571和25.670 mGy).7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698和0.900 mGy),14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3.452和7.400 mGy).CNR值在眼眶和C5椎体上缘层面分别为51.30~118.36和80.78~173.12,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分别为50.15~129.58和49.63~115.40.FOM因子在眼眶层面80 kV最大,在C5椎体上缘层面120 kV最大,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都是70 kV最大.头颈部模体最佳管电压:眼眶层面手动100 kV,颈部层面自动管电压模式(120 kV).胸部模体最佳管电压:手动100 kV.结论 管电压的选择对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影响较大. 对于常规CT扫描,手动100 kV适合眼眶区域扫描,自动120 kV适合颈部区域扫描,手动100 kV适合胸部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颈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仿真体模进行开启和关闭ODM技术的头颅CTA扫描,记录并比较体模各个方向上的管电流强度、辐射剂量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及颈部甲状腺区域)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诊断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疾病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扫描时使用ODM技术,B组不使用ODM技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眼晶体和甲状腺层面上各个方向的管电流强度,测量并比较各个感兴趣区(眼晶体层面的左右眼玻璃体、脑干和颈部甲状腺层面上的双侧胸锁乳突肌区域)的CT值与SD值.结果 体模研究显示,开启ODM技术时,体模前方管电流降低(眼晶体层面为198 m A vs.282 m A,甲状腺层面为325 m A vs.464m A),总体平均管电流降低(335 m A vs.383 m A),体模感兴趣区CT值无显著变化(P> 0.05),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05),整体扫描辐射剂量降低[(157.2±0.3)m Gy×cm vs.(173.9±0.1)m Gy×cm,P <0.05].临床研究中,在眼晶体层面,A组患者前方管电流明显低于B组[(370.6±52.5)m A vs.(479.0±56.7)m A,P <0.05)],其他方向上的管电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各个感兴趣区SD值均有升高(P <0.05),分别为眼晶体层面右侧玻璃体(12.0±1.2)HU vs.(10.9±1.5)HU,左侧玻璃体(11.9±1.2)HU vs.(10.7±1.3)HU,脑干(15.4±1.7)HU vs.(14.1±2.2)HU.在甲状腺层面,所有患者管电流均达上限,自动管电流调制失效,感兴趣区SD值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整体辐射剂量低于B组[(267.0±25.5)m Gy×cm vs.(303.2±31.8)m Gy×cm,P <0.05].所有患者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患者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DM技术可以降低头颈CTA中对辐射敏感器官的照射强度,同时保持可接受的图像质量水平,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颅CT平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头颅CT平扫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100例于我院接受头颅CT平扫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头颅CT平扫时,试验组在眼眶区域应用ODM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法,扫描参数相同.记录2组眼眶区域各方向(前、后、左、右)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于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选取ROI,测量并计算客观噪声及SNR.采用5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头颅CT眼眶区域4个方向中,试验组在前方向上管电流明显低于对照组(t=9.72,P=0.01);2组间CTDIvol、DLP及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颅窝颞骨岩部层面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客观噪声、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3分,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31).结论 在头颅CT平扫中应用ODM技术可降低直射方向(前方)上的管电流,进而降低眼眶区域辐射剂量,能够在保护敏感器官的同时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眼眶区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65例疑诊鼻旁窦病变患儿行鼻旁窦CT平扫,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27)采用常规CT扫描,观察组(n=38)采用常规CT扫描加眼眶区ODM技术.分析2组眼眶区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分布情况,比较图像对比噪声比及有效辐射剂量的组间差异.结果 观察组眼眶前方向管电流[(127.39士17.98)mA]低于对照组[(141.00±26.46)mA,t=2.47,P=0.02],2组间眼眶后、左、右方向的管电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90,-0.90,P均>0.05).2组间图像对比噪声比及有效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1.21,P>0.05).结论 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应用ODM技术,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眼眶前方向局部管电流,减少眼眶区域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胸部CT平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降低胸部CT中女性敏感器官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8月于我医院行胸部CT平扫检查的成年女性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n=40)和B组(n=40),设置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患者开启ODM技术;B组患者为常规CT扫描,其余参数同A组.记录两组患者乳腺组织层面(前、左、后、右)四个方位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乳腺组织中心层面腺体区域和胸主动脉区域选取感兴趣区(ROI),比较客观噪声(SD)、信噪比(SNR).采用双盲法由两位资深影像科医师对两组患者乳腺区域层面横轴位图像质量在肺窗和纵隔窗下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胸部CT乳腺组织层面4个方位中,A组前方管电流显著低于B组前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向上管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乳腺区域图像的SD、SNR水平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主动脉区域的SD、SNR水平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比较两组患者的CTDIvol、D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ED值A组比B组降低7.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横轴位肺窗和纵隔窗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DM技术可有效降低胸部CT扫描中对女性乳腺组织的辐射剂量,并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原地区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CT平扫中对女性盆腔的保护价值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女性盆腔CT平扫中对性腺区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需要行盆腔CT平扫检查的女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盆腔CT平扫,实验组100例,开启ODM技术进行盆腔CT扫描,记录患者性腺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管电流、平均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由两位资深影像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两组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分别于子宫体最大横断面及同层面臀部皮下脂肪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子宫肌层及皮下脂肪的CT值及噪声(SD)并计算信噪比(SNR)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子宫前方管电流较对照组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1),余子宫各方向管电流及平均管电流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DIvol、DLP及ED较对照组降低了 14.29%、21.51%、21.59%,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肌层及皮下脂肪的CT值及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原地区女性盆腔CT平扫时应用ODM技术,通过针对性降低女性盆腔区域辐射剂量保护敏感器官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