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推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患者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将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用于估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患者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冠状动脉CTA患者421例,均于第3代双源Force型CT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轴扫协议检查。通过Radimetrics计算患者水当量直径以计算每位患者的SSDE;使用Monte Carlo模拟估算患者扫描范围内器官的吸收剂量包括心脏、肺、肝和乳腺。使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3报告的器官敏感加权系数,将患者主要敏感器官的剂量加权求和计算个体有效剂量。使用线性相关分析验证SSDE与器官剂量及个体有效剂量的相关性,并推导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转换系数。使用平均差值比评价该估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为(16.8±8.7)mGy,SSDE为(20.8±8.8)mGy,个体有效剂量为(4.4±2.9)mSv。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心脏 Y=1.2 X-6.4( R2=0.91, P<0.05,平均误差0.1%);乳腺 Y=1.4 X-7.4( R2=0.91, P<0.05,平均误差7.9%);肺脏 Y=0.89 X-4.6( R2=0.86, P<0.05,平均误差8.3%);肝脏 Y=0.36 X-1.8( R2=0.64, P<0.05,平均误差-17.9%)。基于SSDE估算个体有效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男 Y=0.21 X-1.2( R2=0.92, P<0.05,平均误差0.2%);女 Y=0.39 X-2.2( R2=0.93, P<0.05,平均误差1.7%)。 结论: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通过SSDE和相应的转换系数可估算被照射器官吸收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将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患者辐射剂量及风险的个性化评估和精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早期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乳腺癌术后放疗提高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心脏因其解剖位置在放疗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照射,存在放射性心脏损伤的风险。心脏被视为辐射敏感的“高危器官”,其受照剂量应尽可能低。既往研究主要评估心脏整体受照剂量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而最新研究发现,平均心脏剂量无法准确反映心脏受照程度。近年来放疗后心脏亚临床损伤日益受到重视,旨在早期识别隐匿性心脏损伤。此外,特定心脏亚结构剂量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重点阐述了平均心脏剂量预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局限性、早期识别心脏损伤的指标及乳腺癌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关注不同心脏亚结构放射损伤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期实现乳腺癌患者心脏风险精细化管理,降低乳腺癌患者的非癌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乳腺钼靶检查辐射防护服的研发和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乳腺钼靶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筛查手段,但传统的乳腺钼靶检查用防护服存在问题,如配件组合繁琐、暴露部位多防护不到位、尺寸不合适等问题.为此,研发设计一款新型的乳腺钼靶检查辐射防护服,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良与优化,通过魔术贴的粘贴切换,对未拍侧乳腺、甲状腺、胸腺、性腺等对X射线敏感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有效防护.改进后的防护服能够提高乳腺钼靶检查者穿着防护服的舒适度和穿着体验,还可提高检查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辐射防护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医科达ⅩⅥ锥形束CT头颈部扫描角度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医科达ⅩⅥI头颈部标准全弧和快速半弧模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并优化扫描角度降低辐射敏感器官的剂量.方法:利用PTW静电计和CT电离室测量头颈CTDI模体正位0、3、9点方向,以及逆时针旋转模体45°后3、0点方向,模拟甲状腺,左、右腮腺和左、右晶体的辐射剂量.同时测量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除测量标准全弧和半弧外,还通过修改半弧脚本将默认315°~160°机架旋转变更至335°~180°,并对顺/逆时针扫描分别测量.用Catphan503模体评估各参数图像质量.结果:全孤CTDIw为0.81/0.81 mGy(0°/45°),约是半弧的2倍.优化模式顺时针扫描剂量最低,快速模式顺时针最高,对于甲状腺、左腮腺、左晶体、右晶体、0°和45° CTDIw,前者比后者低3.17%、3.55%、2.04%、1.75%、0.93%和4.18%.角度优化不会对图像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但可减少治疗前机架空转时间从而提高效率.结论:头颈快速模式较标准全弧模式剂量低且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要求,角度优化后的快速模式可进一步降低敏感器官剂量并提高临床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离辐射对眼睛损伤效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辐射损伤是由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慢性或迟发性机体组织损害.电离辐射(如X线、中子、质子、α或β粒子、γ射线)可直接或通过继发反应损害组织.损伤程度与细胞的愈合或死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1-3].成年机体各种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与其功能有密切联系,一般规律是细胞分裂活动越旺盛,其敏感性越高[4-5].淋巴、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等组织属高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等属中等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属轻度敏感组织;肌肉、软骨和骨、结缔组织等属不敏感组织.而眼睛本身结构复杂,其不同结构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眼部辐射损伤多表现为炎症反应如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还可以出现血管炎症性眼底病变[6-8].在停止接触辐射后,症状轻者经治疗后一般几周内可恢复.接触辐射剂量大者,在放射治疗后3个月到数年可发生青光眼、眼萎缩等相关性眼损伤,更严重者可致盲.我们对现有的关于电离辐射对眼睛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rf2基因在紫外线氧化应激与光老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皮肤是直接暴露于日光紫外线照射的人类器官,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皮肤的多种损伤,如光老化以及各种皮肤肿瘤.重复的细胞光损伤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基础.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于人体皮肤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导致细胞光损伤的主要原因.Nrf2在很多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病变中均发挥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Nrf2缺失或激活障碍会增加细胞对紫外线辐射的敏感性,而加重细胞的光损伤以及光老化.该文综述了Nrf2基因在光损伤以及光老化中的重要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锥形束CT与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的辐射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分析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时的辐射剂量.方法 将63枚经过校准的热释光剂量芯片分别放置到头颈部体模的21处解剖点上,每处3枚,采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在对头颈部体模颞骨进行扫描,采用RGD-3D型读出器测量每个芯片的剂量,取均数,作为该解剖点的吸收剂量值.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出两种扫描设备的有效剂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设备扫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锥形束CT和螺旋CT均可扫描获取到颞骨的三维影像.锥形束CT设备可分别对双侧颞骨和单侧颞骨进行扫描,其扫描视野的选择较为灵活.锥形束CT扫描双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164.1 μSv,其中辐射较敏感组织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32.1、10.6、31.0 μSv;扫描单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98.1 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 17.4、6.2、16.1 μSv.螺旋 CT 对双侧颞骨进行扫描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714.6 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95.1、127.8、135.7 μSv,其全部有效剂量和器官有效剂量均显著高于锥形束CT(均P<0.01).结论 在对双侧颞骨区域进行扫描时,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螺旋CT,采用锥形束CT扫描单侧颞骨时的辐射剂量约为扫描双侧颞骨时辐射剂量的一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非扫描区域防护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CT检查中非扫描区域敏感组织器官的防护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非扫描区域受到辐射的原因,针对受到辐射的原因逐一提出防护方案.结果 放射卫生管理方面应增强人员防护意识,规范机房内外环境,完善规章制度.使用先进技术进行操作扫描,防护方式分为体表屏蔽、源项屏蔽和体内屏蔽三种.体表屏蔽需要选择先进的屏蔽材料,使用大于0.5 mm铅当量的个人防护用品.源项屏蔽的方法在CT机架孔径正反两侧架设屏蔽,极大地降低了到达非扫描区域的漏射线和外散射线.体内屏蔽通过口服硫酸钡增加人体消化道内局部密度衰减体内的内散射线.源项屏蔽和体内屏蔽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需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对于CT检查时非扫描部位敏感组织器官的防护应当以“重视操作和防护技术,加强放射卫生管理”的原则为指导;在CT操作方面,在满足影像质量的条件下,选择低剂量扫描方式.在防护技术方面,应依照“衰减漏射线,屏蔽散射线”的理念进行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