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外侧入路中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2、5.971、4.199, 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低辐射剂量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检查剂量和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因头颈部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噪声指数11.0,ASiR-V 50%重建;B组采用管电压80 kV,噪声指数9.0,分别采用ASiR-V 50%重建(B1组)和DLIR-H重建(B2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两种成像方式的辐射剂量和主观、客观图像质量。比较组间强化血管CT值,感兴趣区(ROI)的信号与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 结果:A、B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77±0.08)、(0.45±0.0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6, P<0.001)。A、B1、B2 3组图像的主动脉弓、颈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层面、大脑中动脉M1段强化血管CT值、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7.69、68.50、50.52、74.10、63.10、91.22、69.16, P<0.001)。A、B1、B2 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1.06, P<0.05)。 结论:DLIR算法能够在进一步降低头颈部CTA检查辐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地减少图像噪声,保证了图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千伏(kV)剂量在头颈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北海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拟诊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管电压分为三组(A组45例,管电压120 kV;B组45例,管电压100 kV;C组30例,管电压80 kV)。A组、B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A1组15例(< 70 kg)、A2组15例(70~85 kg)、A3组15例(> 85 kg)、B1组15例(< 70 kg)、B2组15例(70~85 kg)、B3组15例(> 85 kg),C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C1组15例(< 70 kg)、C2组15例(70~85 kg),不设C3组。患者采用的对比剂均为碘佛醇。测量各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由2名高级职称医师采用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 ≥ 3级,A1组、A2组和B1组、B2组、C1组评级差异不大,A3组、B3组、C2组与其他组评级差异明显。A1组、B1组、C1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6.82、64.62、98.79、71.85,均 P < 0.001)。A2组、B2组、C2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9.82、112.33、108.22、135.18,均 P < 0.001)。A3组与B3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4.27、3.91、3.59,均 P < 0.05)。B3组和C2组的图像噪声明显增加,SNR和CNR均较其他组降低。B1组比A1组ED减少47%,C1组比A1组减少73%( F=116.18, P < 0.001);B2组比A2组ED减少49%,C2组比A2组减少66%( H=35.40, P < 0.001);B3组ED比A3组减少35%( t=3.59, P < 0.05)。 结论:在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的选择与体质量有关,体质量 < 70 kg适用80 kV,体质量70~85 kg适用100 kV,体质量 > 85 kg用常规120 kV扫描,既可以降低患者ED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实施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的10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共发现11个动脉瘤,其中8个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个位于海绵窦及床突上段,1个位于交通段。10例患者中,8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闭塞术或颈内动脉近心端阻断术;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患者仅处理破裂侧动脉瘤。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情况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吻合通畅率为100%。术后1例出现轻度失语、右侧肢体轻瘫;1例出现右眼视力明显下降;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8±16.6)个月(11~6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除1例视力下降者无好转外,另外2例患者的并发症均明显恢复;mRS 0分8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3~6个月行头颈CTA检查发现1例患者的桥血管闭塞,其余患者的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和桥血管通畅率高,并发症较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层双源CT大螺距头颈心血管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层双源CT大螺距头颈心血管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价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率波动大于3次/min的79例患者。按照检查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注射1次对比剂,采用大螺距双期模式行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第1期图像为Single A组,第1、2期结合图像为Double A组);B组(39例):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头颈CTA减影扫描和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资料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评价指标,记录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A组与B组对比剂用量。 结果:Single A组、Double A组和B组间的头颈CTA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诊断需求;3组间的冠状动脉CTA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ingle A组评分最低,Double 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4),均满足诊断需求。Double A组为双期结合、择优评价图像。头颈CTA检查3组间CT值、SD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Single A组与Double 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Single A组、B组和Double A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冠状动脉CTA检查3组间的CT值、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患者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Double A组的有效剂量(2.66±0.92)mSv较B组(4.94±1.70)mSv降低46.15%。A组对比剂用量为(57.60±5.46)ml,较B组(103.10±3.17)ml降低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455, P<0.01)。 结论:多层双源CT大螺距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的头颈心血管一站式成像中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量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定位在内外联合径路额窦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滑车上动脉(supratrochlear artery,STA)和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SOA)的定位方法,及通过血管定位伴行神经在额窦内外联合径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接受内外联合径路额窦手术的14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69岁。术前分别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CT血管成像(CT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3种方法进行STA和SOA定位,同时测量28侧别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根据术前定位的STA和SOA确定外切口位置,并记录3种方法的检查用时、费用等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手术验证14侧别定位的准确性。使用GraphPad Prism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FI、CTA、CE-MRA均可定位STA和SOA,3种方法测量的眉毛处STA、SOA与面正中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可根据定位结果确定外径路切口位置以保护相应血管及伴行神经,患者术后均无前额皮肤麻木等并发症。CDFI、CTA和CE-MRA检查用时分别为22.50(15.75,30.00)、30.00(28.00,34.25)和48.00(44.00,52.75)min[ M( Q1, Q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DFI费用最低,用时最短。 结论:CDFI是高效、经济的STA和SOA定位方法。该定位有利于外径路切口位置的精确选择,可保护伴行神经,减少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关系的三维CT血管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 4、C 5、C 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 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 2),以L 1/(L 1+L 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 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 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 3、C 4、C 5、C 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 3、C 4、C 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 4组:(24.3±2.1)%、C 5组:(47.9±6.6)%、C 6组:(77.7±1.7)%, H=20.178, P<0.001]。 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致颈动脉夹层手术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0岁,因摔倒致右颈动脉夹层形成3周就诊。患者因摔倒致右颈部撞击外物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右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时无意识障碍、言语含糊及肢体活动障碍等,外院CT检查示:右侧颈总动脉中段夹层形成。为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既往史无殊,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门诊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日1次及舒洛地特软胶囊1颗每日2次口服治疗。3周后来我院复查颈部CTA示:右侧颈总动脉近段管腔重度狭窄,狭窄近段血管局部呈双腔影,提示右颈动脉夹层进展。药物调整为阿司匹林肠溶片0.1g联合利伐沙班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术前再次完善颈部CTA、头颈部血管壁MR增强及颈动脉造影证实右颈动脉夹层(图1),排除手术禁忌后全麻下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及补片成形术,术中见右颈动脉内膜分离,局部血栓形成(图2),行夹层部分内膜剥脱,原位补片扩大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及6个月随访行颈部CTA示:右侧颈总动脉近段夹层术后改变,局部管腔梭形膨大,原狭窄段血管恢复正常粗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诉明显不适,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