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协同增效.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领域.为此,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NbS全球标准的八项准则,首先梳理了 NbS的各项准则对我国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进而结合NbS的八项准则,以及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际需求,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即:(1)如何科学建设国家公园(准则1,应对社会挑战;准则2,根据不同尺度设计);(2)国家公园如何有效治理/管理(准则5,基于包容、透明和赋权的治理过程;准则7,基于证据进行适应性管理);(3)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成效如何(准则3,带来生物多样性净增长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准则6,在首要目标和其他多种效益间公正地权衡);(4)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准则4,具有经济可行性;准则8,具可持续性并在适当的辖区内主流化).最后,充分借鉴NbS的各项准则,研究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启示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推动将NbS纳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行动提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压引流联合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普外一科和血管外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 62 例(wagner分级 2~4 级)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规范的控制血压、调节血糖血脂、抗感染等全身性基础治疗及溃疡创面彻底清创的条件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2).对照组采用溃疡创面湿敷换药的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VSD联合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 6 周后,比较 2 组患者足溃疡创面治疗有效率、创面面积、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创面治疗有效率高(χ2=4.26,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抗生素使用时间(t=6.145,P<0.001)、创面愈合时间(t=9.486,P<0.001)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周期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VSD联合生长因子治疗DFUs效果显著,可以提高DFUs创面治疗有效率、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 和PCNA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根除后临床转归及对胃粘膜Fas抗原、γ-干扰素(IFN-γ)蛋白、细胞-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12月应急总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02例Hp感染者,根据患者的Hp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Ⅰ型组(n=144)和Ⅱ型组(n=58).两组均接受标准铋剂四联方案根除治疗,统计两组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PCNA水平,治疗后1年的Hp感染复发率、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病变转归情况.结果 Ⅰ型组的Hp根除率为79.86%,Ⅱ型组的Hp根除率为91.38%,两组的临床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根除前的胃粘膜Fas抗原、J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除1年后两组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的复发率为4.17%,Ⅱ型组的复发率为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胃粘膜中重度炎症、地图样发红的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发生率转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型Hp感染者根除后临床转归情况要优于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且治疗前Ⅱ型Hp感染患者的胃粘膜Fas抗原、IFN-γ蛋白、c-myc和PCNA的阳性率均低于Ⅰ型Hp感染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四联疗法和高剂量二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复发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四联疗法和高剂量二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12 月晋江市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100 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二联组(阿莫西林+伏诺拉生,n=37)、四联组(阿莫西林+多西环素+复方铝酸铋+艾司奥美拉唑,n=63).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1 年内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症状积分,并统计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联组 1 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二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二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联组各项炎症指标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二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而言,四联方案与二联方案各有优缺点,前者较之后者可更快消除疾病症状与炎症,并保障远期预后,而后者较前者具有更佳用药安全保证,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重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清热健脾法治疗幽门螺杆菌初治失败的临床研究: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清热健脾法治疗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155例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66例和西药组89例。采用Python 3.70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1∶1比例均衡治疗前易混杂因素,最终2组各有66例配对成功。中药组予以一清胶囊+健脾丸,4周为1个疗程;西药组予四联抗Hp补救方案,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采用 14C呼气试验检测Hp并计算其清除率;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总体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中药组Hp清除率为75.76%(50/66)、西药组为83.33%(55/66),2组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6, P=0.281)。中药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1(0,2)分比4(2,4)分, Z=-6.85]、早饱感[2(0,2)分比4(4,6)分, Z=-8.02]、中上腹痛[2(2,4)分比4(4,6)分, Z=-4.48]积分低于西药组( P<0.01)。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76%(50/66)、西药组为69.70%(46/6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 P=0.573)。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清热健脾法治疗Hp初治失败患者,其Hp清除率与临床总有效率与西药相当,可有效改善Hp初治失败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调整降糖方案加用司美格鲁肽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58岁男性,因“胸闷20 d,加重4 d”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5年,间断调整降糖方案,血糖控制差。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诊断冠心病,对症治疗。入院开始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控制血糖,逐步简化方案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餐前16 U晚餐前12 U皮下注射,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满意。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型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可用于血糖不达标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海地区胆道闭锁筛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婴儿大便色卡的筛查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胆道闭锁筛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向在上海四家产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家长发放新生儿大便色卡并宣教使用方法。新生儿回家后,家长若发现存在黄疸且大便颜色异常,可直接联系胆道闭锁筛查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若未联系,产科医院会于新生儿42 d回访时回收色卡,并按照筛查方案向本筛查中心传报疑似病例,由筛查中心追踪至诊断或排除胆道闭锁。所有确诊胆道闭锁患儿均需经胆道造影和/或胆道探查明确诊断。以家长在42 d回访前联系胆道闭锁筛查中心并被识别或在42 d回访时被产科医院识别并传报为胆道闭锁患儿被成功筛查的标准。统计上海地区胆道闭锁发病情况,并通过计算本次筛查敏感度、特异性、手术日龄及早期手术率,分析其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影响。结果:上海市四家胆道闭锁诊治中心数据汇总显示,本次研究期间上海地区总共出生41例胆道闭锁患儿,发病率为10.86/10万活婴(41/377 420,95% CI:7.80~17.74)。共有95例疑似患儿被筛查中心识别,11例患儿被确诊为胆道闭锁,其中9例在42 d回访前自行联系本中心;5例被漏筛。筛查项目的敏感度为11/16(68.6%)、特异性为99.93%(128 498/128 582)、阳性预测值为11.6%(11/95)、阴性预测值为99.99%(128 498/128 503)。成功筛查患儿(11例)与未进入筛查系统或漏筛患儿(29例)比较,手术日龄平均提前42.4 d(47.6±14.6 vs. 90.0±16.3, P<0.001),早期手术率(手术日龄<60 d)显著提升(90% vs. 0)。 结论:在上海地区利用大便色卡开展胆道闭锁筛查项目是可行的,可有效提高胆道闭锁患儿早期手术率,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癌风险相关分期的活检策略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萎缩及肠化分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优化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内镜检查并进行五点活检的患者资料。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基线资料、不同部位萎缩及肠化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期系统与胃癌的相关性。计算Kendall tau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活检方案(两点、三点及四点)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和OLGIM分期的一致性。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活检方案对OLGA和OLGIM Ⅲ~Ⅳ期的诊断效能。结果:共122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年龄(61.0±10.0)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LGA分期与胃癌发生无关( P=0.788),OLGIM Ⅲ~Ⅳ期与胃癌发生相关( P=0.006, OR=3.39,95% CI:1.41~8.17)。萎缩、肠化在胃窦小弯[56.6%(69/122)和66.4%(81/122)]和胃角[57.4%(70/122)和52.5%(64/122)]的发生率较高,程度也较重,在胃体大弯发生率[2.5%(3/122)和5.7%(7/122)]较低,程度也较轻。四点和三点活检与标准五点活检进行OLGA及OLGIM分期时一致性较高,其中包括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的三点活检一致性相当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和0.987。 结论:OLGIM Ⅲ~Ⅳ期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建议同时对胃窦小弯、胃体小弯及胃角三点活检,以筛查和监测萎缩或肠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