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 [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型炎症性疾病: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的新模式及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2型免疫的理解,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2型炎症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主要由ILC2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参与,其特征为2型细胞因子的上调及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屏障功能障碍。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内在机制,患者常出现2型炎症性疾病共存的情况,且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持续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总结近年来对2型免疫反应机制认知的拓展及对2型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认识,强调ILC2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部分用于治疗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进行概括,从而对2型炎症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处理间充质基质细胞免疫调控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干细胞,除了干细胞潜能外,最近因其在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巨噬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在炎症起始和消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可极化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可以调节炎性反应。研究表明,低氧、生物活性分子和热等预处理方式可改变MSCs的免疫调控能力。在此,笔者总结了经不同方式预处理的MSCs对巨噬细胞免疫调控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粪便短链脂肪酸与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粪便短链脂肪酸与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短链脂肪酸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水平、抑制免疫反应、抑制过敏及炎症反应影响肠道黏膜固有免疫功能及黏膜发育,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L-33生物学活性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33是IL-1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屏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网状细胞,被认为是在组织或细胞损伤时释放的核警报素。IL-33通过激活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等表达其血清刺激素-2(serum stimulation-2,ST2)受体的靶细胞,在2型固有免疫反应和过敏性炎症的启动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下,IL-33表现出多效的生物学活性,可对屏障上皮修复和调节T细胞激活发挥保护作用。文章就IL-33/ST2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复杂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去泛素化酶MYSM1调控炎症及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系统通过保持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适当平衡来确保机体防御系统的稳态。在感染的初期阶段,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NK细胞)被激活,以防御外来病原体入侵,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在病原体的数量多或毒力强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和适应性免疫机制被激活,可特异性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1]。然而,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免疫调节机制受损或失调)时,抗炎与促炎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炎症相关性疾病及组织损伤会相继出现。同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在免疫系统自我免疫耐受机制失调时发生。总之,适度免疫反应有助于机体清除损伤细胞,防御外来感染,维持自身稳态;反之,过度的免疫反应会诱导机体产生炎症风暴及器官损伤,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脓毒症时巨噬细胞代谢变化与其代谢调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而巨噬细胞功能的维持和改变与其代谢途径变化息息相关。正常生理条件下,巨噬细胞是以葡萄糖氧化磷酸化作为能量需求的主要代谢途径,其中M1型巨噬细胞表现为葡萄糖摄取与无氧糖酵解增加;M2型巨噬细胞则表现为脂肪酸摄取增加,氧化磷酸化效率提高。目前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琥珀酸盐及谷氨酰胺等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代谢模式进而影响其功能。关注巨噬细胞代谢变化及代谢调节在脓毒症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使巨噬细胞免疫代谢的靶点成为未来脓毒症治疗的突破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新近被关注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其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作为其主要的细胞亚群,介导炎症、组织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脓毒症时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引起过度炎性反应和免疫抑制。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2型免疫反应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阐述ILC2的来源、活化因子、细胞间的沟通与最新研究进展,揭示ILC2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6-甲基腺嘌呤RNA甲基化在风湿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修饰是高等生物最普遍的转录后修饰,其通过3种不同的酶动态调控细胞代谢及各种生物学过程,参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m6A在风湿病中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研究发现m6A可通过调控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进而影响免疫细胞功能。本文将对m6A甲基化及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在风湿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固有免疫反应在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马尔尼菲篮状菌(TM)在我国南方是常见的机会性致病性真菌。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或潜在免疫抑制疾病的日益增多,导致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流行区域不断扩大,且漏诊率、复发率、病死率极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TM的免疫应答机制。本文从固有免疫应答角度归纳总结了近年来TM感染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