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用疫苗佐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佐剂(adjuvant)是增强和调节疫苗抗原免疫反应的增强剂,与抗原一起使用能使机体产生更强或更平衡的免疫反应.近年来,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是疫苗的研发热点,尤其是重组蛋白疫苗,通常存在免疫原性弱或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1/Th2 免疫反应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添加佐剂以改善疫苗的免疫效果,因而佐剂开发就成为该类疫苗研发的焦点之一.疫苗佐剂种类繁多且机制复杂,主要分为递送类佐剂、免疫激动剂及复合佐剂等.现就已获批的人用疫苗佐剂以及具有潜力的部分新型佐剂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或临床前应用等方面作一概述,为人用疫苗佐剂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溶解产物在儿童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研究证明人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建立免疫耐受。这些证据支持利用微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变应性疾病。细菌溶解产物(BLs)是一种免疫调节剂,由多种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细菌灭活提取物组成。BLs作用于黏膜免疫系统,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引发下游的免疫反应,从而恢复辅助T淋巴细胞1/辅助T淋巴细胞2平衡。相关研究证实,BLs可以缓解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且有可能起到一级预防作用。BLs的免疫调节作用受到产品类型、给药方式、给药方案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时应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避免免疫耗竭。现总结BLs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及给药方案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炎症性疾病: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的新模式及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2型免疫的理解,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2型炎症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主要由ILC2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参与,其特征为2型细胞因子的上调及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屏障功能障碍。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内在机制,患者常出现2型炎症性疾病共存的情况,且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持续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总结近年来对2型免疫反应机制认知的拓展及对2型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认识,强调ILC2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部分用于治疗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进行概括,从而对2型炎症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7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伊立替康+奈达铂+替雷利珠单抗,21 d为1个周期)。治疗1周后患者咳嗽明显好转,无痰中带血。治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暂停化疗和免疫治疗,改为放射性治疗(放疗)。第29次放疗后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伴气促,无发热。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检查示新增双肺网格状模糊影,以右肺为甚。停止放疗,重启化疗,患者咳嗽、咳痰等好转,但气促逐渐加重。患者间质性肺炎病变累及双肺而非局部性,排除放射性肺炎;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考虑为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合并感染。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和英夫利昔单抗抑制免疫反应,先后给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伏立康唑抗感染,辅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气促逐渐消失,氧合指数改善,胸部CT复查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范围逐渐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身免疫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背景与目的 自身免疫被认为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自身免疫是IPAH的病因还是并发症,是否具有治疗意义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该研究使用大型横断面队列研究探索 IPAH 中的自身免疫。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术对受试者循环免疫细胞表型进行评估,并使用标准化的多重阵列生成血清免疫球蛋白谱,该阵列由 473 例IPAH患者和 946 名对照中的 19 种临床验证过的自身抗体组成。GST 融合阵列和 ELISA 数据用于检测针对 BMPR2 的血清自身抗体。聚类分析和临床相关性用于确定免疫原性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 流式细胞免疫分析结果表明,除了 IgG3 升高外,IPAH 还与体液免疫反应的改变有关。多重自身抗体在 IPAH 中显著升高,并且聚类显示了3个不同的聚类:“高自身抗体”“低自身抗体”和一个表现出高水平的 RNP 复合物的“中间”聚类。高自身抗体簇的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差,但存活率更高。一小部分患者表现出对 BMPR2 的免疫球蛋白反应性。结论 本研究将免疫调节异常和自身抗体的存在确定为大部分 IPAH 患者的关键特征,并且与临床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这可能是靶向生物免疫疗法治疗IPAH的新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处理间充质基质细胞免疫调控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干细胞,除了干细胞潜能外,最近因其在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巨噬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在炎症起始和消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可极化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可以调节炎性反应。研究表明,低氧、生物活性分子和热等预处理方式可改变MSCs的免疫调控能力。在此,笔者总结了经不同方式预处理的MSCs对巨噬细胞免疫调控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观察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面积烧伤可诱发复杂的免疫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中性粒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其在患者烧伤休克阶段的功能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观察到,烧伤休克患者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明显增加,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在烧伤患者或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存在左移现象。通过琼脂糖迁移模型评估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显示其趋化能力在烧伤患者早期即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下降与细菌内毒素激活P2RX1介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停止信号有关。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从烧伤休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了更多的抗菌蛋白,但抗菌蛋白并非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途径产生的,而主要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胞吐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烧伤患者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NET进行抗菌的能力明显减弱。此外,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及中性粒细胞表面P2RX1表达增加促进了血管渗漏的发生。因此,针对以中性粒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系统早期干预和调节将有利于重度烧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IBD的潜在靶点:肠道内巨噬细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主要参与者,区分无害抗原和潜在病原体,以维持体内平衡,主要可分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和免疫调节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具有保护肠道免受炎症损害的作用。然而,在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免疫调节受到损害,导致慢性复发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胃肠道炎症的产生。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的紊乱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变存在联系,因此巨噬细胞被认为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树突状细胞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主要累及肺动脉和右心,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张、肺动脉主干扩张等,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PAH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C)处于免疫反应的核心地位,主要分为四类:常规DC(包括1型常规DC和2型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浆细胞样DC和朗格汉斯细胞,在PAH研究中以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和浆细胞样DC为主。本文就DC的来源、分布、分类、功能以及其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PAH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猪链球菌感染的化脓性脑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为老年男性,长期从事养猪工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脊液检查结果考虑为猪链球菌2型导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经青霉素抗感染、地塞米松抑制免疫反应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发病3周左右出现听力减退,经6个月随访,仍遗留严重听力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