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至2021年河北省监测哨点医院伤害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了解河北省哨点医院伤害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伤害防控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3个国家伤害监测点9家哨点医院门急诊首次就诊的伤害病例资料.结果 2017至2021年河北省监测哨点医院报告伤害病例共248 001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伤害发生年龄以25~64岁年龄组(58.46%)为主.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分别是跌倒/坠落(48.52%)、机动车车祸(13.05%)、钝器伤(12.50%)、刀/锐器伤(11.33%)、非机动车车祸(6.43%).跌倒/坠落是所有年龄组最主要的伤害原因.伤害发生时间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 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刀/锐器伤和非机动车车祸是河北省年居民伤害主要原因,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伤害防控措施,减少伤害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浙江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及三种不同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掌握浙江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etS)的流行特征,比较不同诊断标准在浙江省成年居民中应用的差异及一致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中浙江省10个国家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点的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和慢性病患病等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和比较浙江省成年居民在不同诊断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结果:共纳入成年居民5 369人,男性2 411人,女性2 958人。采用JIS、CDS和IDF诊断标准MetS的患病率依次为33.62%、25.32%和24.25%。IDF标准和JIS标准诊断的一致率最高,为89.11%,Kappa值为0.768( P<0.001);IDF标准和CDS标准的诊断一致率次之,为84.53%,Kappa值为0.631( P<0.001),JIS标准和CDS标准的一致率最低,为83.17%,Kappa值为0.621( P<0.001)。CDS诊断标准下,MetS的患病率与性别、婚姻状况、吸烟、饮酒等行为因素有关。 结论:浙江省成年居民MetS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IDF标准和JIS标准诊断MetS的一致性最高,应加强对MetS的筛查,尽早发现高危人群,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和2020年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掌握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趋势,为科学防治布病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0年,在青海省的国家级和省级布病监测点,共18个县(市、区,简称县),每年每个县抽检常住职业人群血清样本不少于400份,进行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按《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进行检测和判定。结果:2019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1 612人,检出RBPT阳性93人、SAT阳性54人,确诊患病人数54人,患病率为3.35%(54/1 612);2020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1 677人,检出RBPT阳性151人、SAT阳性80人,确诊患病人数80人,患病率为4.77%(80/1 677)。不同年份间国家级布病监测点RBPT阳性率、SAT阳性率及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2.52、4.24、4.24, P均< 0.05)。2019年省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6 043人,检出RBPT阳性128人、SAT阳性91人,确诊患病人数87人,患病率为1.44%(87/6 043);2020年省级布病监测点共监测5 664人,检出RBPT阳性108人、SAT阳性59人,确诊患病人数52人,患病率为0.92%(52/5 664)。不同年份间省级布病监测点RBPT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66, P = 0.416),而SAT阳性率及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98、14.57, P均< 0.05)。 结论:2019和2020年青海省国家级与省级布病监测点均有人间布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安徽省2014-2018年4类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及健康指标达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在宫内节育器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常见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为临床合理使用IUD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收集2011年至2020年江苏省内国家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上报的使用IUD后发生意外妊娠的不良事件报告,与该地区新放置IUD的人群数据库进行记录联接,比较不同类型IUD妊娠发生粗率和累计发生粗率,评价避孕效果。结果:共收集常见10种不同类型IUD的妊娠对象4788例,新放置IUD的人群294 834例。妊娠对象中,异位妊娠占比1.88%(90/4788);IUD脱落和位置形状改变分别占16.90%(809/4788)和32.31%(1547/4788)。放置IUD后第一年妊娠发生粗率为0.53%,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各种IUD(安舒环除外)妊娠粗率呈逐年下降趋势。TCu220C累计3年、5年和8年的妊娠粗率均居10种IUD的首位,并显著高于平均发生粗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分别为1.45(95% CI=1.37~1.55)、1.35(95% CI=1.28~1.43)和1.31(95% CI=1.24~1.38)。无论是否考虑脱器妊娠,吉妮累计3年、5年、8年和花式IUD累计3年、5年的妊娠粗率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剔除脱落对象,吉妮 RR分别为0.58(95% CI=0.49~0.70)、0.55(95% CI=0.47~0.66)和0.63(95% CI=0.53~0.75),花式IUD分别为0.36(95% CI=0.25~0.51)和0.45(95% CI=0.33~0.61)。 结论:目前常见IUD均具有较好的避孕效果,吉妮和花式IUD的有效性更高。建议对IUD放置初期对象继续加强影像学随访检查,减少因脱落和位置改变导致的意外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国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开展性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5个监测点内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开展情况,计算各检测项目的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752家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分别为97.5%(733/752)和91.4%(687/752);淋球菌培养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48.4%(364/752)和23.4%(176/75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各检测项目的比例均<40%。其中,省、地市及县区级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均>90%,开展淋球菌培养的比例分别为66.9%(83/124)、46.9%(197/420)和47.4%(82/173),开展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9.0%(36/124)、25.0%(105/420)和19.7%(34/173)。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梅毒与淋病检测项目、CT核酸检测的比例高于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皮肤性病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华东和中南地区监测点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最低。结论:我国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但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开展不足。不同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不同,不同地区性病检测发展不平衡。应加强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民营/合资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性病检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和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探究淡色库蚊的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突变情况,为该地区淡色库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9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国家监测点不同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和蛹,在实验室饲养繁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和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提取单只淡色库蚊成蚊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杭州市淡色库蚊成蚊接触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和0.025%高效氯氰菊酯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0.00%(15/75)、17.33%(13/75)和18.67%(14/75),均表现为抗性。淡色库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08、341.00和15.88倍。共检测183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存活成蚊的kdr基因,其中180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第1014位点(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8.36%;共检测42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诊断剂量下死亡成蚊的kdr基因,其中5只成蚊检测出kdr基因L1014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90%。结论:杭州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抗性蚊虫kdr基因也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应加强对杭州市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氟骨症监测结果,评价燃煤型氟中毒综合治理对病区氟骨症的防治效果。方法:2009、2014、2019年在国家级监测点贵州省仁怀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市、普定县、普安县6个县(市、区)开展氟骨症病情监测,在每个县(市、区)的3个固定监测村对2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年龄分层后抽取调查对象,进行氟骨症X线检查。结果:2009、2014、2019年氟骨症检出率分别为51.48%(798/1 550)、34.88%(308/883)、6.51%(60/922),呈逐年下降趋势(χ 2趋势 = 505.83, P < 0.001),2019年较2009年下降了44.97个百分点;氟骨症患者年龄分布以5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主,各年占比依次为53.88%(430/798)、56.49%(174/308)、78.33%(47/60),均高于50%。2009、2014、2019年分别检出轻度氟骨症483、222、21例,中重度氟骨症315、86、39例,不同年份间病情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2.63, P < 0.001);其中,七星关区、黔西市、普定县、普安县氟骨症病情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4.56、12.24、35.01、23.35,均 P < 0.05)。 结论:贵州省氟骨症检出率逐年降低,防控成效显著;氟骨症患者以5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主,且中重度患者比例增高,应继续做好氟骨症现症患者的监测与治疗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后生活饮用水中总放射性和食品中 90Sr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后,三门核电站周围生活饮用水中总放射性及食品中 90Sr的放射性水平。 方法:在2012—2019年,选取三门核电站周围7个生活饮用水监测点,分别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测定分析水中总 α、总 β放射性水平;结合当地居民饮食习惯,采集三门当地出产的谷类、青菜、淡水鱼、海鱼等4种食品,测定分析其中的 90Sr放射性水平。 结果:三门核电站运行前,核电站周围生活饮用水中总 α、总 β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01~0.063 Bq/L和0.019~0.210 Bq/L;运行后,总 α、总 β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01~0.084 Bq/L、0.025~0.079 Bq/L,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国家标准指导值。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中总 α、总 β放射性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运行前,4类食品 90Sr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0.037~1.216 Bq/kg,运行后为0.049~0.692 Bq/kg,均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 14882-94)指导值。 结论: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后,生活饮用水中总 α、总 β及食品中 90Sr放射性水平平稳,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