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水、能源和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水、能源和粮食(WEF)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自2008年至今,WEF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论文数量增加近百倍,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考虑目前只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亟待系统梳理已有研究以期指导未来发展,基于此采用定量及定性结合的方法梳理国内外WEF纽带关系的研究进展,通过解析国内外研究尺度、方法及对象的异同之处,力求研判我国WEF未来领域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2008-2022年WEF纽带研究大致可分为概念探索、初步开发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2)根据定量Citaspace方法发现,研究热点方面国际上侧重基于量化评估方法开展资源间的流动研究,国内则聚焦于影响因素分析以支撑政策制定;研究前沿方面国际研究逐步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到微观应用再到更深入的多要素化研究转变,相较而言国内研究较为滞后.(3)根据定性归纳总结发现,研究尺度方面共包括全球、国家、流域、区域、城市、家庭六种尺度,国际聚焦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尺度,而国内聚焦于WEF矛盾突出地区尺度,例如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研究方法方面国际聚焦于量化评估及模拟优化,而国内聚焦于量化评估和指标评价.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均聚焦于WEF内部研究.未来我国需在WEF纽带机理认识、研究尺度扩展、集成模型开发、外部要素耦合方面加强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期实践教学模式在国际疾病分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后期实践教学模式在国际疾病分类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某院病案室实习6个月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50名,应用对比分析法将学生随机分成传统教学模式组与实践教教学模式组进行带教.并通过课堂观测、出科考试、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方式对2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课堂观测显示实践教学模式组在学生课堂氛围活跃度方面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实践教学模式组学生平均成绩(86.6±7.45)分,传统教学模式组学生平均成绩(67.92±8.16)分,2组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践教学模式组在自我学习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等5个方面学生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 病案信息学后期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技能、病例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三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三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脾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脑卒中后尿失禁脾肾气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2组各剔除1例,最终纳入研究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三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排尿日记指标(日排尿次数、日漏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残余尿量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日排尿次数、日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I-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排尿次数、日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日平均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腹三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脾肾气虚证疗效甚佳,可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及膀胱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内侧副韧带断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两种修复方式效果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两种修复方式治疗伴内侧副韧带(MCL)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效果.方法 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1 月收治的88 例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 例.对照组采用腘绳肌腱与MCL止点重建,观察组采用腓骨长肌腱与MCL止点重建.比较 2 组手术状况、康复进程、并发症状况、膝关节功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脚足评分]、足功能、步态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肌腱直径大于对照组,肌腱长度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6 个月,观察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 个月,2 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AOFAS踝-脚足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 个月,2 组移植物MRI表现、足功能、步态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腓骨长肌腱、腘绳肌腱分别联合MCL止点重建治疗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在改善并发症、足踝功能等方面效果相似,但前者可改善肌腱重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西藏拉萨地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西藏拉萨地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ME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中位年龄53(31,75)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4例(58.8%,24/41)。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仪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康柏西普(IVC)分别为23例23只眼(56.1%,23/41)、18例18只眼(43.9%,18/41),并据此分组。两组患者年龄( Z=-0.447)、性别构成( Z=-0.485)、logMAR BCVA( t=-1.591)、眼压( t=-0.167)、CMT( t=-1.2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随访时间89(35,198)d;IVR组、IVC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5(35,185)、120(43,2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89, P>0.05)。随访时采用基线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基线及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眼压、CMT变化以及新发心脑血管性事件。基线与末次随访时logMAR BCVA、眼压、CMT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IVR组、IVC组组间注药次数、随访时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基线时,患眼logMAR BCVA、眼压、CMT分别为0.852±0.431、(12.5±2.5) mm Hg(1 mm Hg=0.133 kPa)、(578.1±191.1)μm。末次随访时,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2.7±1.2)次;logMAR BCVA、CMT分别为0.488±0.366、(207.4±108.7)μm,其中CMT仍>250 μm者14只眼(34.1%,14/41)。与基线时比较,BCVA( t=4.129)、CMT( t=-0.713)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IVR组、IVC组注药次数分别为(2.6±0.9)、(3.0±1.5)次;两组患眼注药次数( t=-1.275)、logMAR BCVA( t=-0.492)、眼压( t=0.351)、CMT( t=-1.7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新发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末次随访时,未见与治疗方式和药物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结论:短期抗VEGF药物治疗可改善西藏拉萨地区的BRVO继发ME患眼的视力并减轻ME;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绿激光各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绿激光各种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本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2年内绿激光各种术式,包括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GL-PVP)、绿激光前列腺汽化切割术(GL-PVRP)、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GEL-EP)治疗前列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等近期临床指标。对于术后3个月随访的尿流动力学数据、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改变值、术后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改变值、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评分(IIEF评分)差值、术后并发症等远期临床指标进行组间分析。结果:GL-PVP组、GL-PVRP组、GEL-EP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数据[年龄、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术前IPSS评分、术前QOL评分、术前最大尿流率(Q max)、术前膀胱残余尿(PUR)、IIE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比术前,患者在术后最大尿流率(Q max)、术后膀胱残余尿(PUR)、术后IPSS评分、术后QOL评分改善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组间比较中,PVP、PVRP、EP三种术式治疗BPH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IPSS改变值、术后QOL改变值、尿流率改变值、膀胱残余尿改变值、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评分差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绿激光可以有效地、安全地治疗前列腺增生,相比PVRP及GL-EP术,PVP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更短,留置尿管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目录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是指由工作原因或工作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肌肉骨骼疾患,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对于指导职业病防治,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纳入职业病名单的WMSDs种类及数量差别较大,对特定致病因素规定不一致。我们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WMSDs名单及特点,使用职业卫生领域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10)对各国WMSDs名单进行标准化,为今后开展多国WMSDs职业卫生登记和疾病负担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修订职业病WMSDs名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介绍欧美等国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经验,为建设我国IIT(Investigator-initiated Clinical Trial)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经费来源、技术支持、人员培养、管理机制和政策保障共5个方面对欧美等国家的IIT管理进行梳理,对比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分析当前我国IIT存在的问题,探讨对我国的启示。结果:当前我国IIT存在研究经费缺乏保障、研究设计待改进、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待完善、研究人员系统培训需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待规范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结论:应拓展经费资助渠道、完善评审委员会建设、完善国家层面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研究人员培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推进政策法规建设,为提高我国IIT的研究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我国IIT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临床研究和数据收集的角度看结直肠外科的发展方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得益于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和临床研究的进步,我国的结直肠外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比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诊疗现状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结直肠外科的专科化建设和规范化诊疗已经非常成熟,结直肠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业已规范化运行。尽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水平结直肠癌诊疗中心与西方国家相比已几乎无差距,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结直肠外科的标准化手术以及规范化治疗理念仍有待普及。我国结直肠外科领域要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就要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笔者结合已参与和开展的国际国内临床研究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对临床研究进行质量控制:(1)研究的结构化培训和质量控制;(2)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总之不能仅将注意力集中于结直肠外科手术本身,更要完成向研究型医生、研究型学科的转变,培养开展数据收集和临床研究的理念,增强临床研究的科研意识,将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和临床研究融入到日常临床实践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结直肠外科的综合实力,有效开展基于我国结直肠疾病现状的外科相关临床研究,并获得基于我国患者人群研究结果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形成我国结直肠外科诊断治疗相关的指南,用于指导我国结直肠疾病患者的外科临床实践,这也必将是中国结直肠外科发展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及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和6~11月龄、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纳入2 122名孕妇,从孕期开始一直随访至儿童24月龄。排除失访及抗生素用药史、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不完整的母子564对,共有1 558对母子纳入本次研究分析。收集父母及儿童一般人口学信息、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情况等资料,参考“国际间儿童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对比研究(ISAAC)”调查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结果:孕妇孕期抗生素使用率为3.4%(53名),儿童在0~2月龄、3~5月龄、6~11月龄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5.2%(237名)、15.5%(242名)、17.3%(269名)。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4.1%(375名),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2.0%(342名)。在调整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亲过敏史、妊娠时父(母)亲年龄、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是否接触二手烟、分娩方式、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后,儿童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61,95% CI:1.19~2.17)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3,95% CI:1.06~1.93)是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0~2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1,95% CI:1.03~1.95)、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4,95% CI:1.12~2.11)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8,95% CI:1.17~2.14)是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是其在6~11月龄和18~23月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在婴儿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