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养大熊猫肠道乳酸菌分离及益生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大熊猫数量稀少、繁殖困难,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死亡.[目的]分析圈养大熊猫肠道可培养乳酸菌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为大熊猫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菌种资源.[方法]采用 3 种培养基分离大熊猫粪便中的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和过氧化氢试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基于BOXA1R-PCR图谱遗传多样性选取代表菌株进行 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分析乳酸菌菌株安全性和益生特性.[结果]通过初步鉴定共分离获得 58 株乳酸菌,根据 BOXA1R-PCR 结果挑选 20 株菌进行测序,结果显示20 株菌分属于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这 4 个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肠道乳酸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20株乳酸菌均不溶血,17株乳酸菌对 11种抗生素均敏感;11株菌耐pH值 2.0酸性条件,14 株菌对 0.3%的胆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5 株菌SW-51、SW-48、MQ-41、SW-58 和MX-23 对 3 种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效果,50%以上的供试菌株具有自凝聚和共凝聚能力,3 株菌的产酸和生长速率较一致,其中乳酸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MX-23 生长最快且产酸能力最强.[结论]大熊猫肠道内蕴藏着丰富的乳酸菌资源,其结构与组成受其年龄影响,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圈养马来穿山甲的怀孕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为极度濒危物种,己报导该物种的怀孕期长度差异较大,需要更多的直接观察案例来确定其怀孕期长短.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人工救护与繁育基地通过室内圈养方式驯养穿山甲,记录了14例马来穿山甲产仔情况:其中圈养前野外受孕、场内产仔9例;野外受孕、圈养死亡的母体1例;不确定受孕情况母兽产仔l例;圈养条件下交配怀孕并产仔3例,其中2例是母兽进场后第2次产仔.根据初步观察结果,估计马来穿山甲孕期为5~6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1984-2017年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数据,应用Sparks 1.6和PMx 1.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增长状态,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种群中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6.25%;(2)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0~4岁及7~8岁个体数量不足,育龄个体中未知性别的数量较多;(3)雌雄个体0~1岁、10 ~13岁的死亡率偏高,曲霉菌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4)参与繁殖的奠基者数量(9只)和潜在奠基者数量(1只)少,分属2个家系,且后代数和贡献值明显不均衡,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97 2,种群的平均近亲繁殖系数为0.099 5,存在近亲繁殖现象;(5)虽然现有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0.28%的基因多样性,但未来丢失也较快.因此,为了建立健康的斑嘴环企鹅种群,应尽快引进新的血统,开展性别鉴定工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降低曲霉菌病的致病率;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企鹅受精率,为繁殖个体,尤其是后代数量过少的奠基者个体提供均等的繁殖机会,从而加强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的种群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圈养及野生藏酋猴子代遗传多样性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评价圈养及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藏酋猴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全长序列,对四川省金阳地区野生亲本及子一代、马边地区野生亲本及圈养繁殖子一代共102只个体开展了遗传结构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藏酋猴mtDNA D-loop的序列长度为1 091 bp,包括115个变异位点,66个单倍型,其中,马边种群亲本与子一代共享2个单倍型,金阳种群亲本与子一代共享1个单倍型.马边种群2个世代个体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04 77和0.00409;而金阳种群2个世代个体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02 30和0.002 78,子一代与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处于较低水平.马边和金阳地区子一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4 09和0.002 55,表明圈养和野生条件下的子一代与亲本间均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根据D-loop全长序列所构建的邻接(NJ)树显示,金阳或马边地区的不同世代个体在NJ树上互相交叉,未形成独有的进化支,说明无论自然条件下的随机交配还是圈养繁育的人为选择压力均没有对藏酋猴种群的遗传结构造成大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利用mtDNA D-loop全长序列分析藏酋猴野外与圈养繁殖的亲本与子一代间的遗传差异,为藏酋猴实验动物遗传控制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日活动行为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4-8月,利用瞬时扫描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对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日活动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春、夏季绿尾虹雉的活动时间主要用于移动(38.04%),其次是取食(33.96%)、观望(17.01%)和静栖(7.05%),用于社会(2.14%)、保养(1.54%)和繁殖(0.27%)的时间较少;2)取食行为早晚的频次较高,静栖和保养行为在午后具有明显高峰,社会行为在清晨和夜宿前达到峰值;3)静栖、社会和保养行为节律存在性别和季节差异,繁殖行为节律存在性别差异;4)与笼养种群相比,野生绿尾虹雉的取食时间占比更大,静栖行为占比更少,移动、社会、繁殖和观望行为节律存在差异.了解野生绿尾虹雉的行为特征是保护该物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为人工圈养种群的管理提供参考,今后应重视其野外生态学研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圈养马麝的胆量个性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799;非交配季节P =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144;非交配季节P=0.733),两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012;非交配季节P=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 =0.592,P<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 =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7,P=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2,P=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圈养小熊猫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熊猫是亚洲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目前受到栖息地减少、片断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等威胁.中国圈养小熊猫已经有60多年历史,约55个机构曾经饲养过小熊猫,现今圈养数量有400多只,评估小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科学维持圈养种群和保存遗传种质资源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19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境内1 1个小熊猫圈养种群的1 16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1个种群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基因丰富度3.505±1.033(北京)至4.026±1.219(冕宁),期望杂合度0.631±0.225(黄山)至0.782±0.171(温岭).其中福州和无锡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整个圈养群体内各个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055,呈显著分化,表明1 1个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高.Bayesian遗传聚类分析将11个种群聚为三个遗传簇,与野生种群的遗传聚类结果一致.结论:小熊猫圈养种群与野生种群相比,同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圈养小熊猫遗传管理的重点不再是引进野生个体充实圈养种群,应制订科学的繁殖计划,避免近交,从而维持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 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圈养条件下黑猩猩月经、排卵和妊娠周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排卵期和妊娠期与月经周期紧密相关,监测月经周期对圈养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繁殖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上海动物园饲养的8只雌性黑猩猩2002年以来的月经周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只成年雌性黑猩猩共60 d尿液中促黄体生成素进行检测.黑猩猩月经周期平均为(33.5±5.3)d,经期平均为(1.6±1.1)d,妊娠期平均为(226.9±17.3)d,产单胎和双胎有极显著差异;促黄体生成素在发情高峰期出现了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个性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于2016年6月20日至8月10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开展,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对172头(雌麝59头,雄麝113头)圈养林麝进行了个性评价,建立了圈养林麝个性维度,并探索了个性维度与其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各项载荷值均大于0.4,Cronbach'sα分析结果为0.648,表明个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此外,特征根大于1时,圈养林麝的侵略性、活跃性、刻板性、胆怯性及社会性五大个性维度可解释70.77%的个性信息,并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维度划分的合理性;雄性林麝的社会性维度和麝香分泌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4,P<0.05),社会性越强(展现出更多的互饰接触、共同摄食等亲和行为的个体),其泌香量越高;侵略性(r=0.463,P< 0.05)、活跃性(r=0.440,P<0.05)、刻板性(r=0.595,P<0.05)与雌性分娩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个性越强,分娩时间越晚,此外,刻板性与产仔数呈显著负相关(r=-0.341,P<0.05),表明圈养林麝的繁殖成效主要受刻板性维度影响,刻板性强的个体对繁殖成效会有一个负面的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