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幸存者往往被困于地面、建筑物等坍塌形成的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受限、环境复杂且存在潜在或明确危害的狭小空间内,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规范合理、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工作流程对于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改善结局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从现场伤情评估、稳定生命体征、止血和包扎、创伤后抗感染以及救出和转运等方面出发,形成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的创伤急救工作流程,有助于实现灾害现场第一时间高效救治,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肃积石山县地震伤员紧急医疗后送转运8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甘肃积石山县 6.2 级地震后伤员紧急医疗转运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震区伤员医疗转运提供经验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3年12月19日—2023年12月26日转运 89 例积石山县地震伤员情况,调查伤员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救援转入时间、伤情严重程度、转运情况等.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地震发生后共 89 例伤员转运至省级三甲医院,其中男性 36例(40.45%),女性 53 例(59.55%),平均年龄(46.9±23.8)岁.转运高峰期为震后第 3 天和第 4 天,分别转运 26 例和 25 例伤员.89 例伤员中多发伤 53 例,占 59.55%.依据ISS评分系统将损伤程度分为轻、重、危重 3 个等级,89 例伤员中危重伤 54 例(60.67%),重伤 32 例(13.96%),轻伤 3 例(3.37%).在转运过程中 86 例(96.63%)伤员进行心电监护,12 例(13.48%)伤员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1 例(1.12%)患者转运至医院后救治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平稳转运至省级三甲医院继续治疗,病情平稳.结论 积石山县地震伤员伤情重,且多为多发伤,在转运过程中需根据伤情特点及转运高峰时间合理配备相关急救物资和调配医护人员,以提高伤员的救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九寨沟“8.8”地震中有效及时检伤和后送转运对伤员的救治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九寨沟“8.8”地震发生后8月9日-8月11日对地震伤员的检伤、救治、后送转运、进一步住院诊治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协同震区医院检伤、转运伤员17人,检伤巡诊伤员122人,手术5人;组织协同后送转运伤员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四批次共48人,共收治入院伤员47人,手术24人,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截止8月20日已有6人经治疗后康复出院,另外42人经手术及相关救治后病情稳定恢复中.后送转运及转运后的救治中做到了零死亡.结论 在地震等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伤员救治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规模伤亡事件研究不应忽视应急压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造成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s,MCI),伤员数目与救治所需资源严重失衡[1].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37.4万多人受伤,6.9万多人死亡,1.7万多人失踪[2].MCI伤亡分布、伤类和伤情复杂,致死率和致残率高[3].在中国,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能力是当前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国际社会也很早认识到,大规模灾难的国家医疗紧急应对及其应急准备的重要性[4].但从2006年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到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灾害的应急救援结局表明,即使发达国家,其应急准备及紧急救援也并不令人满意.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国家医疗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全面、全过程地有效满足未来突发事件应急的需求[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九寨沟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比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的近三次地震应急救援情况,重点介绍华西医院作为国家级区域中心医院在九寨沟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救援速度、伤员救治和处理、救援特点等经验,为将来的地震应急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诊科运用项目管理在芦山地震伤员群体救治工作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项目管理在芦山地震伤员群体救治工作中的有效性.方法 在此次芦山地震的伤员群体救治工作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运用项目管理理念,把地震群体伤员救治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预测地震伤员伤情及所需人力物力,利用有限的人力物资时间等,合理分配各项目环节人力物资,取得较好的救治成果.结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在8d时间内累计收治地震伤员346名,完成手术238台,178人经治疗后出院,0死亡,病员急诊停留时间中位数43 min.结论 此次救治工作项目管理的成功运用,证明了项目管理在紧急医学救援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今后的紧急医学救援提供成功的先例和高效的管理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灾害救援机动护士库的构建及在九寨沟地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灾害救援机动护士库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医院灾害救援机动护士库,以急诊科护士为主的灾害救援队员为第一梯队;选拔新入职本科护士组建灾害护理预备队,轮训3年后为第二梯队;选拔优秀的骨干护士能力提升班学员,为第三梯队;各病区二线值班护士为第四梯队.在九寨沟地震时,护理部根据不同救灾需求,抽调该库护士参与救援.结果 九寨沟地震后,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医院先后派遣4批次医护人员共17人奔赴灾区参与一线救援,其中第一梯队队员3人、第二梯队队员3人.截止伤员收入病区,机动库护士及急诊科护士参与院内接诊处置及分流转运共74人次,机动库护士顺利完成九寨沟救灾任务.结论 灾害救援机动护士库,能有效缩短紧急救援应急反应时间及伤员救治时间,促进医院救灾体系的高速有效运转,是医院重要的救灾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培训大纲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培训大纲,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灾害应急能力.方法 我院手术室组建灾害应急培训专项小组,结合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队)在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及尼泊尔地震中所开展的救护内容、救治伤员的伤情及实施手术的类型进行分析,初步拟定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培训大纲框架,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并结合咨询结果确定培训大纲的项目、内容、方式与学时,最终确立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培训大纲.结果 以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为框架,构建的培训大纲涵盖8个培训项目共27项具体内容,确定了相应的培训学时和授课方式,并将此大纲运用于实践培训中,培训效果显著.结论 基于灾害救援实践经验之上所构建的培训大纲,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靠,为规范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合实践分析急诊男护士在灾害救援中的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8月8日21:19,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5名男护士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参与灾害救援.从汶川地震到九寨沟地震,急诊科男护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身体素质、生理方面、心理及家庭支持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在灾害现场救援如伤员现场检伤分类、伤员转运、协作医生进行现场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集中收治地震伤员前期强化病区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8.8九寨沟地震"伤员转运前期骨科护理组在病区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探讨在地震灾害后病区接收批量伤员前期工作中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强化.方法 回顾分析九寨沟地震后骨科护士长进行的护理管理效果及总结分析,提炼抗震救灾过程中收治批量伤员前期护士长管理活动的关键点.结果 骨科护士长应用所掌握5.12汶川地震时的管理经验,强化管理职能,重点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展开工作,科学合理的安排每一个环节,保证了医院抗震救灾骨科病区护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无护理差错、院内感染、不良事件发生、无仪器设备损坏丢失等现象,患者及家属满意,病区收治地震伤员前期工作安全有效.结论 实践证明,护士长管理职能在灾难面前迅速强化,通过分层排班、控制感染、后勤调度、人力安排等,在九寨沟地震伤员批量转运前期准备及早期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达到快速、有效、安全、合理的工作效能,保证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而且大大提升了护士工作效率,体现了护士长应急救援的综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