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组织补偿物对浅表肿瘤X射线照射补偿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3D打印组织补偿物在不规则部位浅表肿瘤放疗中的优势。方法:构建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无组织补偿物组、普通组织补偿物组及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每组6只。采集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的裸鼠CT图像,使用聚乳酸(PLA)制作补偿物模型,通过测量电子密度评估材料的性能。获取覆盖对应组织补偿物后的3组定位CT图像,勾画大体肿瘤区(GTV)。使用6 MV X射线,按照处方剂量对3组裸鼠照射。3组的处方剂量均为1 500 cGy,使用Eclipse 13.5治疗计划系统各项特异性分析算法(AAA)计算并比较3组GTV的剂量分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验证裸鼠皮肤表面实际接收剂量。结果:使用3D打印组织补偿物的空气间隙为(0.20±0.07)cm 3,普通组织补偿物的空气间隙为(0.37±0.07)cm 3( t=4.02, P<0.01);无组织补偿物组、普通组织补偿物组、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的靶区 D95%分别为(1 188.58±92.21)、(1 369.90±146.23)和(1 440.29±45.78)cGy( F=9.49, P<0.01), D98%分别为(1 080.13±88.30)、(1 302.76±158.43)和(1 360.23±48.71)cGy( F=11.17, P<0.01), Dmean分别为(1 549.08±44.22)、(1 593.05±65.40)和(1 638.87±40.83)cGy( F=4.59, P<0.05);实测浅表剂量分别为(626.03±26.75)、(1 259.83±71.94)和(1 435.30±67.22)cGy( F=263.20, P<0.001)。普通组织补偿物组与3D打印组织补偿物组裸鼠照射后肿瘤体积增长百分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组织补偿物与体表的贴合性好,减少了空气间隙,提高了靶区临近体表的剂量,为一些不规则部位的浅表肿瘤放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灵敏且简便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在石墨烯传感界面锚定化学小分子,然后修饰上DNA四面体探针,实现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通过测试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将探针与目标物杂交结合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器件的电学信号,并通过晶体管器件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结果:靶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NA的 ORF1 ab序列的DNA四面体探针与目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结合。测试了唾液中不同浓度条件的2019-nCoV的核酸模拟样本,观察到随着目标核酸的浓度增加,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狄拉克点产生规律性的向左偏移。在100 μl的待测液,传感器件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5拷贝/μl,且响应时间低至5 min。 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检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灵敏且快速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抗原检测方法。方法:构建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对传感器沟道材料进行探针分子修饰。在不同浓度2019-nCoV刺突蛋白溶液中进行电学信号的测试,从而将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生物信号转化为电学信号。结果:抗体探针通过连接分子成功固定在石墨烯表面,特异性靶向目标待测物,从而确保传感器件的检测准确性。测试不同目标物浓度条件下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转移曲线得到相应的狄拉克点偏移,最低检测浓度达到3.6×10 -17 g/ml,器件响应时间低至3 min。 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利用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进行灵敏、高效且简便的2019-nCoV抗原检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其中新发病毒感染在近几年来呈现暴发的态势。病毒的早期检测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及时诊断、有效治疗、疗效评估、感染机制研究以及疫苗研发至关重要。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生物传感器因其免标记、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速度快等特点而有望成为新型病毒床旁检测工具。本文综述了FET生物传感器的结构、检测原理及其应用于各种病毒检测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合作及病毒检测新平台的研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二维黑磷纳米材料用于骨与软骨组织修复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临床上骨与软骨组织的缺损非常常见,目前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植骨术、Masquelet技术、Ilizarov技术,而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微骨折术、自体软骨移植术、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术,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近些年来,黑磷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正被广泛研究,由于它拥有优越的机械性能、导电性、光热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黑磷被认为在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骨与软骨缺损的治疗方法现状以及黑磷纳米片用于治疗骨与软骨缺损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可穿戴柔性监测设备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介绍了基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技术的柔性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发展概况,综述了基于OFET的生物力学监测设备、文身生物监测设备、细胞检测设备等可穿戴柔性监测设备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OFET的可穿戴柔性监测设备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微型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是未来基于OFET的可穿戴柔性监测设备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因此寻找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迫在眉睫.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生物传感器因具有快速、便宜及无需标记的特点而备受瞩目.文章介绍了基于二硫化钼(MoS2)的FET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将纳米材料石墨烯与电子元件场效应晶体管整合构建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分子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主要得益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具备以下优点,如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好、分析速度快、免标记、廉价、能够微型化和一体化等.文章概述了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工作原理,石墨烯的制备及功能化方法,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在医学检测中的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肿瘤的早期检测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硅纳米线、石墨烯、二硫化钼的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由于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免标记、廉价、能够微型化和一体化等优点,能够检测肿瘤相关标志物微RNA和蛋白质等,在肿瘤的早期检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克服硅纳米线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德拜屏蔽效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硅纳米线场效应管(silicon nanowir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iNW-FET)生物传感器已成功用于蛋白质、核酸、糖类等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并且具有超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免标记、即时响应等检测优点.但是,半导体器件德拜屏蔽效应的存在严重影响SiNW-FET生物传感器对血液样品中生物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尤其对于蛋白质分子的检测,并且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SiNW-FET生物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目前有效克服德拜屏蔽效应并实现血液样品中蛋白质分子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稀释法、去盐法、目标蛋白提纯法、应用渗透性生物分子聚合物层法、裁剪抗体法和适配子替代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