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风蚀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探究风蚀区草地、林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物理组分及其影响机制,可为风蚀区土地的碳固定与科学利用、防风措施制定以及坡耕地农田肥力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风沙土风蚀区选取相邻近的草地、林地和坡长约350 m、坡度约5°的坡耕地农田(自下而上每100 m分别设为下坡段、中坡段和上坡段),研究0~15cm 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和密度分组有机碳的分异.结果表明:风蚀区草地、林地和农田土壤>2 mm团聚体均遭到破坏,<0.053 mm团聚体显著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与草地和林地土壤相比,农田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密度分组有机碳含量以及重组有机碳占比均显著减少.农田上坡段>2 mm团聚体被完全破坏,各粒级团聚体及密度分组有机碳含量均随坡面的上升逐渐下降,重组有机碳占比逐渐减小,轻组有机碳占比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分组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且团聚体有机碳的流失使团聚体稳定性下降.综上,相比草地和林地,东北风蚀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密度分组有机碳含量以及重组有机碳占比均降低,坡耕地随坡段的上升,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密度分组有机碳含量以及重组有机碳占比均降低.在风蚀区植树、保护与扩大草原面积、增加坡耕地有机物料施用等是稳固和提高土壤碳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GEE和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不同流域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厘清植被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生态修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2000-2020年河南省植被覆盖数据,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揭示河南省及其流域分区(海河流域分区、黄河流域分区、淮河流域分区、长江流域分区)植被分布和变化趋势,并联合因子探测及因子交互,从不同尺度探究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植被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河南省植被覆盖度(FVC)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以中高植被覆盖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最好.河南省及各分区FVC变化规律一致,呈波动上升趋势,均以明显改善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的改善面积最大.基于Hurst指数,河南省未来植被状况除了淮河流域分区可能持续改善外,其他分区均表现为从改善转向退化.河南省及各分区植被变化是人文因子与自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子影响力随时间而改变,主导因子存在地域差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夜间灯光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强于海拔、坡度、年均低温等自然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人文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生境适宜性差异与影响变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有蹄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季节变化,了解环境变量的改变对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对应的保护对策,也有助于了解藏原羚的生态位特征.本研究基于同一年冬季(2019年1月)和夏季(2019年8月)两次相同调查路线下藏原羚野外出现点,结合选取的8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和分布格局的差异,并通过环境响应曲线探讨环境变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研究区藏原羚的适宜生境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901±0.023和0.882±0.024,拟合精度良好;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适宜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83×104、9.78×104 km2,夏季适宜生境面积比冬季明显增加,有向长江源园区以南及黄河源园区方向扩散的趋势.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都呈现出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心、分布概率由中心的高值向周边逐渐递减的模式.季均温、海拔、人口密度和坡度是影响冬、夏季藏原羚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与冬季相比,在气温明显升高的夏季,藏原羚适宜生境向海拔5000 m以上的地区和坡度小于25°的地区扩散,同时,夏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了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ell-bottom皮瓣在足部小趾多趾伴第4、5趾并趾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bell-bottom皮瓣用于足部小趾多趾伴第4、5趾并趾畸形趾蹼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采用bell-bottom皮瓣重建趾蹼的小趾多趾伴第4、5趾并趾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术中切除多趾,用关节面成形及关节囊修补矫正小趾腓偏畸形,用bell-bottom皮瓣重建趾蹼,趾侧创面用多趾残余皮肤软组织形成3个皮瓣修复关闭,同时延长小趾远端软组织长度,形成与正常小趾类似外观。随访第4、5趾术后外观、功能、重建趾蹼的宽度、深度、坡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小趾多趾伴第4、5趾并趾畸形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1个月)46侧足,其中完全性并趾合并多趾19侧足,不完全性并趾合并多趾27侧足。46侧足术中均切除多趾、分离并趾,皮瓣均全部成活,无皮瓣坏死,均无需植皮,重建了趾甲皱襞和掌侧屈曲横纹,无感染和皮肤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随访20个月,重建趾蹼宽度、深度及坡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小趾腓偏得以完全矫正,短趾畸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趾侧瘢痕挛缩,甲襞外观与正常小趾基本一致。结论:Bell-bottom皮瓣治疗小趾多趾并趾畸形,能够重建形态良好的趾蹼,避免了植皮,重建的小趾及其趾甲皱襞的形态自然,掌侧屈曲横纹连线弧度自然,是一种矫正小趾多趾并趾畸形的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字形皮瓣成形趾蹼治疗小儿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足背十字形皮瓣成形趾蹼修复小儿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2019年1至9月的11例先天性并趾多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均为第4、5趾并趾合并第5趾多趾畸形,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3个月~9岁,平均5.6岁;左侧6例,右侧5例。该11例患儿均采用趾背十字形皮瓣重建趾蹼。术后随访趾蹼外观、深度、坡度。结果:所有病例趾蹼、趾根、足趾侧方均未植皮,创面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5~14个月,趾蹼深度、宽度、坡度形态与健侧相近,其中2例趾背出现轻度瘢痕增生。结论:十字形皮瓣设计简单、血供可靠、对趾背皮肤利用率高、术中无需植皮且能重建正常形态的趾蹼,用于治疗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坡度调整床垫的设计及其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儿体位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坡度调整床垫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体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临床中PICU机械通气患儿维持有效体位的方法。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对照组使用医院统一的儿童病床和传统体位管理方法,试验组采用适于人体工学的坡度调整床垫进行体位管理;比较2组患儿的舒适度、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体位下滑和非计划性脱管不良事件以及血气分析指标情况。结果:2组最终各纳入21例。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31.43 ± 27.01)个月。试验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24.57 ± 24.20)个月。试验组在使用第24、72小时的舒适度评分分别是(13.57 ± 0.93)、(12.52 ± 0.60)分;对照组分别是(16.05 ± 1.72)、(15.81 ± 1.66)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2,8.52,均 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5.43 ± 2.48) d、PICU住院时间为(9.29 ± 3.04) d、体位下滑次数为(7.52 ± 2.06)次,优于对照组的(8.52 ± 4.65) d、(12.71 ± 6.76) d、(14.95 ± 6.8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9、2.12、4.75,均 P<0.05)。试验组非计划性脱管0例次,对照组4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 P<0.05)。血气分析中,第2天对照组的PaCO 2为(56.90 ± 6.77) mmHg (1 mmHg=0.133 kPa),试验组为(48.67 ± 8.13) mmHg;第3天,对照组的PaO 2、氧合指数、PaCO 2为(91.19 ± 16.27)、(278.19 ± 71.54)、(51.62 ± 4.73) mmHg,试验组为(110.43 ± 21.73)、(347.33 ± 90.95)、(40.24 ± 5.57) mmH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50~51.00,均 P<0.05)。2组血气分析的时间交互、组间交互、时间与组间交互效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3.62~66.38,均 P<0.05)。 结论:坡度调整床垫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能维持有效体位,改善患儿舒适度,缩短P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体位下滑情况,降低非计划性脱管不良事件风险发生,通过改善换气和通气障碍来提升血气分析指标,该用具可作为体位管理的一种优化选择,有望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阻运动对老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肌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老龄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功能、肌少症及肌纤维形态的影响。方法:老龄雄性大鼠(SD),喂养18月龄后开始8周抗阻运动,测最大抗阻负重跑,再分别以0%、30%、50%、70%最大负重进行间歇跑台抗阻运动,跑台放置坡度为35°,跑速15 m/min,隔天运动。对照组不运动。8周末检测股四头肌线粒体膜电位,释放到胞浆细胞色素C(Cyt c)、凋亡诱导因子(AIF)和凋亡蛋白(Smac/DIABLO)含量,股四头肌纤维横截面积(CSA)和蛋白质含量,并观察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30%、50%和70%四个抗阻运动组线粒体ΔΨmt均升高,且0%、30%、50%组升高( t=7.412、5.611、6.213,均 P<0.01);与0%组比较,30%组线粒体ΔΨmt下降的细胞百分率(10.6%)( t=9.356, P<0.05),而70%组线粒体ΔΨmt升高的细胞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3%)( t=8.341, P<0.05)。与对照组比较,8周抗阻运动老龄大鼠股四头肌胞浆Cyt c、AIF和Smac/DIABLO的含量下降,其中0%、30%、50%三组股四头肌胞浆Cyt c、Smac/DIABLO含量下降( t=8.324、7.516、6.871,均 P<0.05),以及0%、30%、50%三组AI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34、8.78、7.342,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0%、30%、50%三组肌纤维空泡面积下降( t=5.567、6.784、7.432, P<0.01);30%、50%、70%三组股四头肌蛋白质含量升高( t=7.478、6.765、4.564,均 P<0.01);与0%组相比,30%、50%、70%三组股四头肌蛋白质含量升高( t=9.236、8.342、6.456,均 P<0.01)。 结论:低、中等负重抗阻运动可改善老龄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功能,减少股四头肌线粒体释放促凋亡蛋白Cyt c、AIF、Smac/DIABLO;低、中等负重抗阻运动可提高肌纤维蛋白质含量,减少肌纤维空泡面积,维持肌肉质量,延迟肌少症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并趾分趾后M-V嵌合皮瓣重建趾蹼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M-V嵌合皮瓣并趾分趾后重建趾蹼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21年1月采用M-V嵌合皮瓣重建并趾趾蹼患儿12例。不完全性并趾11足,完全性并趾1足。由患儿家属对术后重建指蹼满意度进行评定,采用温哥华评分评价趾蹼瘢痕,根据趾蹼坡度、深度及足趾外展度评估重建效果。结果:本组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重建的趾蹼外观、质地、皮瓣颜色和健侧趾蹼近似,患儿家属对外观均满意。趾蹼瘢痕采用温哥华评分:色泽(0.7±0.3)分,血管分布0分,柔软度(1.1±0.6)分,厚度(1.3±0.7)分。重建趾蹼坡度、深度、足趾外展度和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嵌合皮瓣对趾蹼区皮肤利用率高,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外形美观,是并趾分趾后重建趾蹼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例口腔患者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下颌颊棚区骨斜面坡度,为口腔种植支抗钉在下颌后牙区植入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的成人患者200例,拍摄采集其下颌骨颊棚区锥形束CT影像,分别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和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冠状测量面上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并对左右侧、性别和各冠状测量面间进行比较。结果:从近中至远中5个测量平面的颊棚区骨斜面坡度分别为76.08±8.52°、68.16±9.37°、58.04±10.17°、49.16±11.09°和39.81±12.53°。不同的测量平面两两比较示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至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根变化最明显。同一受试者左右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颊棚区的坡度较大,第二磨牙区域坡度较小。左右侧颊棚区坡度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掌背十字形皮瓣推进重建指蹼治疗小儿并指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掌背十字形皮瓣推进重建指蹼治疗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们共收治中环指并指患儿10例,均采用掌背十字形皮瓣推进重建指蹼,三角形皮瓣缝合修复指侧,皮肤缺损处取腕部全厚皮片植皮覆盖。术后评价采用改良Withey评分标准对指蹼外观进行评价,采用温哥华疤痕量表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指蹼、指根部均未植皮,5例中末节指体侧方部分创面通过植皮修复,创面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植皮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1个月,指蹼深度、宽度、坡度形态与健侧相近,并指术后指蹼未出现蔓延,改良Withey评分平均0.3分,温哥华疤痕量表评分平均1.4分。结论:掌背十字形皮瓣推进治疗小儿并指畸形能重建接近正常形态的指蹼及掌指横纹弧度,皮瓣设计简单、理念科学、疗效确切、学习曲线短,适合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