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近年是否有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进行汇总更新。方法:基于2015年发表的1项系统分析,就其后有数据更新的GLOBOCAN、《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年报)和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CI5)3个数据源,新增全球疾病负担项目(GBD2017)、《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鉴)3个数据源,摘录6个数据源中我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分部位构成变化等数据,主要采用世标率,分析最新疾病负担情况。应用Joinpoint Trend Analysis Software 4.7.0.0软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作为广义疾病负担的一部分,采用文献法汇总整理我国结直肠癌经济负担相关数据。结果:①现状: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1/10万和7.9/10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和城乡比分别为1.5和1.4,死亡率分别为1.6和1.4。与年报数据接近,死因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为6.9/10万。GBD显示2017年我国结直肠癌所致DALY负担达425.4万人年(为1990年的2倍),占全球22.4 %。②趋势:年报数据显示,2009-2015年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10.2 %和9.5 %,城市亦均下降,但农村均上升(增幅分别为20.0 %和15.2 %);对应Joinpoint分析提示全国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1.6 %( P<0.05),其中城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AAPC分别为-1.5 %和-1.4 %)(均 P<0.05),农村发病率上升(AAPC为3.3 %)( P<0.05)。年鉴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2017年城市和农村死亡率分别增加9.8 %和20.6 %,但Joinpoint分析AAPC无明显变化( P<0.05)。③分部位: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中,结肠癌、直肠癌和肛门癌分别占49.6 %、49.2 %和1.2 %,对应2009年占比依次为51.3 %、47.6 %和1.1 %,结肠癌占比始终为城市(>52 %)高于农村(<44 %)。CI5第Ⅺ卷细化部位信息显示,结肠癌以升结肠和乙状结肠居多。④经济负担:我国结直肠癌例均诊治费用年均增长率在6.9 %~9.2 %不等,患者确诊1年内的个人卫生支出约占其家庭收入的60 %。 结论: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近年整体平稳中可能略有下降,在农村的上升应关注;与前期研究一致,城市和男性仍为防控重点;结肠部位的癌症占比在城市更高,提示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对疾病发生发现有影响。此外,结直肠癌所致经济负担在持续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调查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患者及外科医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11月5―30日,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全体委员所在单位或行业协会中已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的调查研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发放,软件平台为问卷星。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完整有效问卷229份。(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229位外科医师中,男195例,女34例;年龄为(40±8)岁,年龄36~45岁120例,年龄≤35岁80例,年龄>45岁29例。86.46%(198/229)外科医师来自教学医院,74.67%(171/229)来自省会城市医院。229位外科医师中,医师职称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职称分别占17.90%(41/229)、27.51%(63/229)、37.12%(85/229)、17.47%(40/229);参加工作年限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分别占19.21%(44/229)、22.27%(51/229)、26.64%(61/229)、31.88%(73/229);医师专业以肝胆胰外科(48.03%,110/229)和食管胃肠外科(14.41%,33/229)为主。229位外科医师中,开设自媒体平台初衷(多选题):52.84%(121/229)通过增加患者数量提高收入、54.15%(124/229)积累病例开展临床科研项目、64.19%(147/229)增加行业知名度获得同行认可、58.08%(133/229)增加社会知名度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17.90%(41/229)被动开展。(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60.26%(138/229)外科医师每年参与线下社会公益活动1~3次,26.64%(61/229)参与次数>3次。47.60%(109/229)外科医师每周手术量为5~10台,33.19%(76/229)每周手术量>10台。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英文文章:38.43%(88/229)外科医师尚未发表,24.89%(57/229)已发表1~3篇,36.68%(84/229)发表>3篇。51.09%(117/229)外科医师尚未主持纵向课题(包括已结题项目),13.54%(31/229)主持过国家级项目,35.37%(81/229)主持过省部级项目。(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65.50%(150/229)外科医师开设微信公众号,55.02%(126/229)开设问诊平台,31.44%(72/229)开设抖音,21.40%(49/229)开设微信视频号,同1位外科医师可开设多种自媒体平台。35.81%(82/229)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时间<1年,42.79%(98/229)开设时间为1~3年,21.40%(49/229)开设时间>3年。45.85%(105/229)外科医师>2周更新自媒体内容。63.32%(145/229)自媒体平台获得科室或医院精神支持,12.66%(29/229)获得科室或医院学科经费支持。82.53%(189/229)自媒体平台为外科医师自行运作。47.16%(108/229)自媒体平台顺利运营,50.22%(115/229)无法持续运营,2.62%(6/229)停用。60.70%(139/229)运营自媒体平台耗时<30 min/次,27.07%(62/229)耗时30~60 min/次。89.08%(204/229)自媒体平台后台可留言或咨询,52.84%(121/229)留言或咨询次数<5次,>50次占6.99%(16/229)。平均每项内容被点赞量或阅读量<100次占59.39%(136/229),100~300次占29.26%(67/229),60.26%(138/229)内容获最高点赞量或阅读量<1 000次,6.99%(16/229)>10万次。平均每项内容被转发次数<100次占74.67%(171/229),>300次占6.55%(15/229)。87.34%(200/229)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1万。自媒体受众(多选题)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小同行”“医护专业大同行”“本专业患者群体”“普通大众人群”,其占比分别为42.36%(97/229)、31.00%(71/229)、52.40%(120/229)、53.71%(123/229)。(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34.93%(80/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后可增加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29.69%(68/229)认为可增加其所在科室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75.98%(174/229)外科医师认为近期门诊或住院患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就诊比例<10%。患者依从性(多选题):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39.74%(91/229)外科医师认为住院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25.33%(58/229)认为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46.29%(106/229)认为术前谈话、化疗或放疗前谈话更节省时间。(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20.09%(46/229)和6.55%(15/229)外科医师分别通过“长期、持续、用心做自媒体平台”和“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和广泛的受众”获得成功,72.49%(166/229)尚未成功。26.64%(61/229)外科医师认为开设自媒体平台有利于增加行业协会任职,22.27%(51/229)认为有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54.59%(125/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40.17%(92/229)认为可提升自身临床科研能力水平,48.91%(112/229)认为可提升带教水平。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88.65%(203/229)外科医师认为个人全部收入增加幅度<20%,47.60%(109/229)认为工作方面的成就感或愉悦感显著提升,48.91%(112/229)无停止或退出计划,7.42%(17/229)计划停止运营自媒体平台。(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希望得到科室、医院、行业协会、社会层面帮助分别占61.57%(141/229)、72.05%(165/229)、47.16%(108/229)、53.28%(122/229),仅9.61%(22/229)认为无需帮助。40.17%(92/229)外科医师允许自媒体平台插入商业广告,59.83%(137/229)禁止插入商业广告。选择性建议:70.74%(162/229)外科医师认为需更多不同专业医师参与,40.61%(93/229)认为需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严密监管;32.75%(75/229)认为需要斟酌。27.95%(64/229)外科医师提供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7.81%(5/64)不建议盲目尝试。结论:国内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多面临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收入增加不明显和缺少专业推广维护团队及外部支持问题。仍有较多外科医师长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获得成功,增加患者就诊量,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职业成就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医师对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和指南认知的抽样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研评估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的掌握和认知程度,以期对更新、制定诊疗规范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全国115座城市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1 500名结直肠肿瘤相关专业的医生。调查包括的指南规范为:(1)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7版;(3)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结肠癌诊疗指南2017.V1;(4)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直肠癌指南。调查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两个时间段进行,第1阶段问卷包含4个维度(指南认知、检测与诊断、病理与分期、治疗),发放问卷1 500份;第2阶段问卷包含3个维度(基本情况、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学术期望),发放问卷350份。结果数据分类变量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第1阶段回收有效问卷1 472份,问卷有效率98.1%(1 472/1 500);第2阶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率96.3%(337/350)。第1阶段调查中,结直肠相关专业的医生对各种指南规范都有一定的知晓和依从,但其中最为熟悉的是NCCN指南,医生熟知比例为90.7%(1 335/1 472)。在检查和检验维度方面,回答总体正确率为64.1%(944/1 472),一线城市医生的回答正确率为55.6%(148/266),低于二、三线城市的59.1%(182/308)和72.9%(369/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140, P<0.001)。60.0%(883/1 472)以上的医生清楚分期检查和病理检查的规范要求,但在直肠癌局部分期检查方面,选择盆腔MRI的一线城市医生比例低于其他城市医生[51.5%(137/266)比65.6%(202/308)、63.2%(320/506)和61.2%(240/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886, P<0.001)。在检查检验及病理分期的维度方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生之间认知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治疗的维度,对于cT 3以上的中低位直肠患者,79.8%(1 175/1 472)的医生认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治疗是必要的选择。46.3%(681/1 472)的医生对于伊立替康不能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仍然概念模糊,其中包括了60.3%(433/718)的外科医生和31.4%(225/716)的内科医生。第2阶段调查中,对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93.8%(316/337)的医生认可转化治疗,95.3%(321/337)的医生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依据临床指南。在学术期望调查方面,临床医生关注的外科问题较实际,79.2%(267/337)的医生希望了解转移性结直肠癌转化治疗的最佳方案;而关注的内科问题更具探索性,80.1%(270/337)医生关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靶向药物的选择以及治疗顺序。 结论:此次调研对国内结直肠癌诊治现状有了初步了解:(1)目前国内结直肠癌诊疗规范选择较多,但医生对国内指南的掌握程度不及NCCN指南;(2)城市之间对指南规范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3)规范指南的推广应注重基础概念和理论;(4)应重点规范化推广结直肠癌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5)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转化治疗等理念认知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向农村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生儿复苏技术的问题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生儿复苏项目向农村基层发展有别于城市推广应用,需要适当调整策略措施。正确认识复苏技术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农村基层推广应用的依从性。对照"国际新生儿复苏教程更新及中国实施意见",要把培养复苏团队作为长效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坚持"一例一准备、一次一监控、一周一回顾"。农村基层应因地制宜创新推广应用方法,建议逐步构建县(市)域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后救治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规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性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形成了更多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队伍,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地区逐渐增多。目前已覆盖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受检人群从最初的耳聋患者或耳聋高危家庭成员转变为覆盖新生儿、婚前、孕前、产前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并且技术方法逐步多样化。本文围绕耳聋基因筛查原则、流程、技术方法、报告解读、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指导性意见,规范中国的耳聋基因筛查及筛查后的工作流程,使耳聋基因筛查更有效地服务于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人群肝癌疾病负担:多数据源证据更新整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肝癌疾病负担。方法:基于《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GLOBOCAN、五大洲癌症发病率(CI5)、WHO死亡数据库、全球疾病负担项目(GBD)国内外8个数据源,摘录我国人群肝癌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信息,分析肝癌疾病负担既往、现况及预期。结果:①既往:CI5 1973-2012年的长期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以上海市为例)男、女性肝癌发病率分别下降41.3 %和36.3 %,农村(以启东市为例)分别下降了32.3 %和12.2 %;近10年年报也显示2005-2015年全国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下降8.1 %和12.8 %;基于年鉴数据的Joinpoint分析也提示下降:2002-2017年全国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0 %( P<0.05)。②现况:GLOBOCAN估计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率、死亡率和1年患病率分别为18.3/10万、17.1/10万和10.8/10万;最新年报显示,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为17.6/10万和15.3/10万,且均随年龄上升;监测数据报道2017年全国死亡率与之接近(16.7/10万),男女死亡比为3.1。GBD报道2017年我国肝癌所致DALY达1 115.3万人年,占全球的53.7 %,HBV感染始终居归因首位。③预测:GLOBOCAN 2018预测至2040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将分别达到59.1万例和57.2万例,分别比2018年增加50.5 %和54.9 %,>70岁人群增幅明显。④经济负担:相关文献汇总显示,基于个体的研究报道的例均直接医疗费用呈上升趋势。 结论:多数据源均显示,我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率在数十年间有所下降,提示人群干预的有效性;但人群负担依然沉重,应继续加强优化一、二级预防为主的综合干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银川市≥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更新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更新近10年银川市≥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流行病学数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2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4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本次调查抽取14 666例,最终11 547例肺功能测量合格和问卷调查完整并纳入分析,获取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疾病相关因素暴露情况、慢阻肺相关症状、疾病知晓率和肺功能检查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1 547例纳入研究,检出慢阻肺患者1 841例,慢阻肺总体患病率为15.9%。男性患病率(18.6%)高于女性(12.9%);城市患病率(17.3%)高于农村(14.7%);现吸烟人群患病率(24.4%)、曾吸烟人群患病率(24.6%)均高于不吸烟人群(13.0%)(均 P<0.001)。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1.7%、12.9%、16.9%、24.6%,随着年龄增长慢阻肺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P<0.001)。10.5%的慢阻肺患者表示知晓本病、17.4%的患者曾经做过肺功能检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慢阻肺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龄、居住于城区、低文化水平、现吸烟史、曾经吸烟史、二手烟接触史、低体重、生物质燃料使用史、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 结论:银川市≥40岁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较10年前明显升高,且高于全国数据,但疾病知晓率低,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加强宣教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系统整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行更新整合分析。方法:基于前期研究及摘录6个数据源信息,包括《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GLOBOCAN、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整合更新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信息,分析乳腺癌现况、变化趋势和预期的疾病负担状况;应用Joinpoint软件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文献法系统更新分析相关经济负担数据。结果:①现状:GLOBOCAN 2022估计2022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死亡世标率和1年患病世标率分别为33.0/10万、6.1/10万和40.1/10万。《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世标率与死亡世标率分别为28.4/10万和5.8/10万。《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显示,2021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世标率为4.5/10万,城乡死亡比为1.2∶1。GBD报道2021年中国乳腺癌DALY数为292.1万人年,占全球的14.4%。②变化趋势:《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09-201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世标率和死亡世标率分别下降2.1%和11.4%,而农村分别上升43.9%和8.2%;Joinpoint分析提示中国女性乳腺癌总体发病世标率和死亡世标率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2%( P>0.05)和-1.6%( P<0.05),农村发病世标率和死亡世标率AAPC分别为3.9%( P<0.05)和0.6%( P>0.05),城市发病世标率和死亡世标率AAPC分别为-0.3%( P>0.05)和-1.2%( P<0.05)。《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2021年中国城市女性死亡世标率下降12.3%,对应AAPC为-2.6%( P<0.05)。③预测:GLOBOCAN 2022预测2050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将分别达387 776例和111 133例,相比2022年分别增加8.6%和48.2%,其中≥65岁女性增长明显(发病和死亡例数分别增加80.8%和124.9%)。④经济负担:纳入13项基于患者个体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诊疗例均医疗费用( M=2.1万元~3.9万元)及例均住院时间( M=11.0~30.5 d)呈下降,而次均费用( M=0.9万元~2.3万元)呈上升趋势;人群层面的全国分析仅1项,显示2018年中国乳腺癌治疗费用达252.4亿元,占全部肿瘤治疗费用的6.4%。 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十年整体平稳,但农村的上升趋势值得关注;乳腺癌例均诊治费用可能有下降,但因老龄人口构成增加,人群经济负担仍会较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惠州地区及周边城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惠州地区及周边城市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7年3月~2019年12月20 934例新生儿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13个易感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20 934名新生儿中共检出突变携带者760例(3.63%),其中纯合/复合杂合突变和线粒体均质/异质突变携带者共62例(0.29%)。对5个异常病例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发现3人携带 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人携带 CDH2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结论:耳聋基因筛查对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听力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筛查范围需不断更新,同时不断完善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城市扩张所导致的绿地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城市双修"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的固碳作用,以及优化城市及社区更新方式,改变居民出行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城市碳汇能力提升和碳排放的降低.基于2005-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城市双修"政策使城市碳排放显著降低了 5.6%,但该效应有3年的滞后期;(2)机制分析揭示了城市绿地的增加是"城市双修"政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绿地面积每增加1000hm2,城市碳排放降低1.5%;(3)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双修"政策会扩大碳排放最高和最低城市之间的碳排放差距,城市的生态基础、财政基础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会影响"城市双修"政策的碳减排效力,并对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城市的碳减排助推作用更强.研究据此提出了充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系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等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