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TOA基因变异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的表型-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 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 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验证。 结果: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 OTOA基因纯合变异,5例携带 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 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 结论: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本组病例中临床表型主要为语后发生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表现为语前先天性聋;其致病变异主要以拷贝数变异为主,其次为缺失变异和错义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性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耳聋及不育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是以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低,且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国内外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完全性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耳聋、不育症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hanarin-Dorfman综合征一例国内首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1例以鱼鳞病伴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并明确其诊断。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在家系中对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涂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全身皮肤干燥,下肢可见白色细小鳞屑,伴有转氨酶升高、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脂肪肝。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编码CGI-58蛋白的 ABHD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933dupA),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移码突变(p.R312Tfs*45),其父亲、母亲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突变与疾病符合共分离。先证者外周血涂片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含脂质空泡,即Jordan小体阳性。 结论:先证者表现为鱼鳞病样皮损和肝功能异常,结合其 ABHD5基因纯合突变和外周血涂片Jordan小体阳性,诊断为Chanarin-Dorfma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CTG1基因变异致Baraitser-Winter综合征1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Baraitser-Winter综合征(BW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4月8日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科的1例BW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为5岁6个月男性,具有BWS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先天性非肌源性睑下垂、拱形眉、宽人中、尖下巴,神经系统症状、小头畸形、发育落后、癫痫、耳聋,头颅MRI示额顶叶脑回粗大、脑白质减少、脑积水。WES显示患儿携带 ACTG1基因c.430G>A(p.Asn144Tyr)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显示其父母未携带相同的变异,提示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PS2+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4)。 结论:ACTG1基因c.430G>A(p.Asn144Tyr)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上述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BWS的基因变异谱,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切口内镜辅助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切除及一家系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内镜辅助下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切除的可行性,并对一家系进行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5例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3~31岁,总结小切口内镜辅助下切除瘘管的手术方法及经验,并对其中1个第二鳃裂瘘家系进行报告。结果:5例患者中例1~4在全身麻醉下双侧均采用单一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钛夹高位夹闭并切除瘘管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40~164个月,均未见瘘管复发,恢复良好;例5放弃手术切除,随访24个月,出现急性感染再发作1次。例2和例4来自同一个家系,该家系四代31人中有7例出现第二鳃裂瘘,其中双侧4例,右侧3例,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有耳聋、耳前赘、外中耳畸形及肾脏畸形。结论: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罕见,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钛夹高位夹闭并切除瘘管的方式术野清晰,美容效果理想,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指南(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 [1, 2, 3, 4]。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 [5]。我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超过15% [6, 7, 8, 9];另外还有2.3‰的药物性耳聋线粒体DNA易感变异携带者 [10],这些个体对某些特定环境因素,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感而容易发生耳聋。遗传性耳聋的防控是提高人群听力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耳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对耳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项工作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皆缺少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遗传性耳聋诊断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制定旨在明确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诊疗中的价值,规范我国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促进多学科整合,为遗传性耳聋的科学管理和三级预防提供专业性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的 CDH23基因复合杂合模式导致的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进行探究。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联合郑州大学相关机构对该家系进行了研究。该家系来自河南省濮阳市,2代4人,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先证者及其妹患有先天性耳聋,其父母表型正常。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包括影像学、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检查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靶向捕获12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突变,使用Sanger测序和minigene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代4人,其中第二代2人(即2例患儿)均患有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有双眼视力下降、夜盲症、周边视野敏感度下降及部分视野缺损,前庭功能正常。2例患儿均携带 CDH23(NM_022124.5)、c.6049G>A (p.Gly2017Ser)、c.9856C>G(p.His3286Asp)及c.8699A>G (p.Asp2900Gly),其中c.6049G>A及c.9856C>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c.8699A>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错义突变c.9856C>G及c.8699A>G在gnomAD数据库中未收录。错义突变c.6049G>A位于第46号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位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可能影响剪切,minigene试验表明,该突变位点会造成第46号外显子的跳跃,导致其所表达的蛋白功能异常。通过文献检索,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将c.6049G>A及c.8699A>G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突变,c.9856C>G归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 结论:该病例是由 CDH23剪切变异与错义变异复合杂合导致的Usher综合征1D型(USH1D), CDH23的这种复合杂合形式会导致USH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外显子测序对三例Kallmann综合征遗传病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Kallmann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 KS)是一种以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和嗅觉缺失为特征的遗传病。目前已经报道20余个基因与KS相关。本研究对3例K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进一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3例K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学检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验证,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结果:先证者1为25岁男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头发早灰及感音性耳聋,基因检测在SOX10基因中检出杂合错义突变c.475C>T(p.R159W),具有KS表型的先证者1母亲、姐妹和表姐均检测到该错义突变,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2为15岁男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及左肾缺如,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有ANOS1基因c.844delC(p.R282Vfs*28)杂合突变。其母为c.844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正常,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先证者3为21岁女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及嗅觉缺失,基因检测在FGF17基因中检出杂合错义突变c.149G>A(p.R50Q),该突变经SIFT和PolyPhen2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错义突变,在HGDM数据库未见报道,认为是新发突变。结论:KS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本研究在3例KS患者中通过外显子测序分别发现了ANOS1 c.844delC,SOX10 c.475C>T及FGF17 c.149G>A突变,进一步拓展了KS的突变谱及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双基因Usher综合征1D/F型耳聋家系的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个先天性重度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妹妹进行基因变异位点验证。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与双基因Usher综合征1D/F型耳聋相关的 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和 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 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携带 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先证者妹妹听力正常,携带 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不携带 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 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变异和 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变异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1+PM2+PP3+PP4)。 结论: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变异和 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六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诊治的6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资料、基因测序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发育评估。结果: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4例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2例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Ⅵ型伴感音性神经耳聋、脑病及Leigh样综合征。5例患儿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1例为发病后临床诊断。4例患儿尚未发病,2例已发病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和2日龄,均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及呼吸异常等症状。6例患儿尿3-甲基戊烯二酸浓度为22.38~77.09 mmol/molCr,均高于正常切值。检测到2种基因11种变异,其中10种变异未被报道。4例患儿检测到7种AHU基因变异,分别为c.656-2delA、EX5-EX6 Del、c.942+3A>G、c.373C>T p.(R125W)、c.895-3C>G、c.667C>T p.(R223X)和c.894+5G>A,均未报道;2例患儿检测到4种SERAC1基因变异,包括c.548G>A p.(R138Q)、c.442C>T p.(R148X)、c.1339C>T p.(R447X)和c.973dupA p.(M325Nfs*5),仅c.442C>T p.(R148X)为已报道变异。经限制亮氨酸饮食及左卡尼汀治疗后,4例AUH基因变异患儿效果较好,2例SERAC1基因变异患儿治疗效果较差。2例已发病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和(或)智力落后,其余患儿发育正常。结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患儿临床异质性明显、病情轻重不一,基因变异多为剪接变异,其次为无义变异、错义变异及移码变异,无亮氨酸饮食及口服左卡尼汀治疗对部分患儿有效,新生儿筛查有助于此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