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管切开会导致言语、吞咽、呼吸、嗅觉等多方面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说话瓣膜作为单向通气阀,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重塑声门下压力,有利于改善言语功能,减少渗漏及误吸,改善呼吸及嗅觉功能,提升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说话瓣膜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构及操作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流体力学分析说话瓣膜对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流体力学的方法 ,研究佩戴说话瓣膜(SV)对围术期气管切开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误吸、口腔分泌物、嗅觉及发音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组的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瓣膜组及对照组.瓣膜组予术后第2天佩戴SV,对照组不予佩戴SV,观察患者误吸、口腔分泌物、嗅觉、发音情况.吞咽功能采用染色实验,口腔分泌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能正确回答易挥发分子的气味即嗅觉功能阳性,能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即发音功能阳性.采用锥形束CT(CBCT)扫描,Mimics和Gambit、Fluent软件,三维重建两组患者气道模型和气道流场,应用SPSS 23.0软件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前、术后咽腔及声门下腔压力的变化,数据结果 以中位数(25%值,75%值)表示.结果 两组相比,瓣膜组4例均改善误吸、嗅觉及发音,口腔分泌物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声门下压分别为101327.00 Pa(101326.25,101327.75)、101270.00 Pa(101269.25,101270.75);瓣膜组佩戴SV后恢复声门下气压,术前、术后声门下压均为101327.00 Pa(101326.25,10132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气管切开患者佩戴SV能够减少误吸风险,改善嗅觉功能,此外,恢复患者言语交流能力,缓解患者围术期焦虑,有利于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因此,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运用SV值得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疗效评估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用于声带息肉患者术后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 78例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前后及80例正常成人行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比较两组平均气流率、最长发声时间、声门下压、声门效率和声门阻力.结果 声带息肉患者术前的平均气流率、最长发声时间、发声效率、声门阻力的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分别为0.25[0.20;0.35] L/s、9.2[6.9;12.5]s、64.2[28.5;155.9]×10-6、68.2[37.6;129.7] cmH2O/(l/s),声门下压平均为9.0±2.1 cmH2O;术后分别为0.13[0.08;0.21] L/s、15.9[0.8;20.7]s、79.8[32.7;195.8]×10-6、45.6[33.2;126.7] cmH2O/(L/s)(5.6±1.7 cmH2O);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4[0.11;0.20] L/s、17.3[13.8;23.2]s、82.5[35.1;210.4]×10-6、43.7[32.8;43.1] cmH2O/(l/s)、5.4±1.3 cmH2O.可见,声带息肉患者术前的平均气流率和声门下压均明显高于术后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息肉患者术前的最长发声时间和发声效率明显低于术后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前后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声门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后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的平均气流率、声门下压、最长发声时间和发声效率较术前明显改善,可作为患者术后疗效客观、量化评估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查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汉语普通话应用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空气动力学检查的特点及康复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选取45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康复生理途径进行康复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言语空气动力学系统(PAS6600)测量患者肺活量、最长持续发声及发音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治疗后呼气峰值流量、发音时平均声压级、声门下压和声门阻力均优于治疗前(t>2.474,P<0.05),呼气气流持续时间、呼气量、音调、最长发声时间、平均气流率和发声效率有所改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类型构音障碍间喉发声空气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空气动力学检查可作为构音障碍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但不宜用于各种构音障碍的鉴别或分类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声门下压的变化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分析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声门下压的特点及术后改变.方法 对30例正常者与200例声带良性病变(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声带任克水肿、声带小结、声带沟、声带麻痹、慢性肥厚性喉炎)患者的声门下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患者术后声门下压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声带病变患者声门下压较正常者高且除声带小结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067,P<0.05),其中声带任克水肿、声带麻痹患者声门下压最高,其次为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声带沟、慢性肥厚性喉炎.声带良性病变患者术后声门下压均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任克水肿P=0.000,声带息肉P=0.012,声带囊肿P=0.000,声带沟P=0.000,声带麻痹P=0.000).但声带任克水肿、声带沟、声带麻痹患者术后声门下压仍然高于正常,声带息肉、声带囊肿术后声门下压与正常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声带良性病变声门下压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声带病变手术后声门下压有不同程度改善,声门下压可以作为评价病变严重程度及手术效果的客观依据,同时为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带占位病变患者多维嗓音声学分析及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声带息肉、声带白斑、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嗓音声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声带息肉、45例声带白斑和38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术前的多维嗓音声学分析及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结果,并与4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比较,比较各组间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平均气流率(mean flow rate,MFR)、声门下压(subglottal pressure,SGP)、声门阻力(glottal resistance,GR)和发声效率(vocal efficiency,VE).结果 各病例组与正常组间及各病例组间F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息肉、喉癌组其余各项指标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白斑组与正常组比较jitter、shimmer、NHR均升高,MPT、VE均下降(均为P<0.05),SGP、MFR、G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7).在声带息肉组、声带白斑组、喉癌组,jitter、shimmer、NHR值依次升高(P<0.05),MPT依次降低(P<0.05),SGP分别为10.73±2.49、8.73±2.23、18.24±5.17 cmH2 O(P<0.05),MFR分别为0.23(0.18,0.28)、0.15(0.10,0.17)、0.26(0.22,0.31),VE分别为64.96(42.29,90.89)、48.76(30.99,67.61)、30.68(22.19,49.44),各病例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R在声带息肉[85.46(66.67,98.73)]和声带白斑[66.13(49.38,89.13)]、声带白斑和喉癌组[93.19(46.96,152.55)]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在声带息肉和喉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声带息肉患者的嗓音以反映声门闭合程度的N H R、SGP、MFR异常为主;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除基频外其余指标均异常;声带白斑患者则以微扰参数及MPT、VE异常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癌术后气管切开佩戴说话瓣膜1例的康复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1例肺癌术后气管切开佩戴说话瓣膜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要点为佩戴说话瓣膜,重建声门下压力,恢复患者言语功能,同时做好坐位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限制液体总入量,加强心理护理.经康复训练和护理,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恢复说话功能,患者住院50 d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治疗环杓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治疗环杓关节脱位的疗效,为环杓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1例明确诊断为单侧环杓关节脱位的患者,将其分为环杓关节拨动组(12例,采用环杓关节拨动治疗)和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组(19例,采用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嗓音声学分析、空气动力学检测及简化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估,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嗓音声学分析指标(F0、jitter、shimmer、N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矫治前降低(P<0.05),且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组下降更明显,与环杓关节拨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空气动力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长发声时间(MPT)、声门下压(SGP)升高、声门阻力(GR)升高、平均气流率(MFR)降低,发声效率(VE)提高且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HI-1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HI-10得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组VHI-10得分较环杓关节拨动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环杓关节拨动联合嗓音矫治治疗环杓关节脱位较单独环杓关节拨动术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多维嗓音及发声空气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对患者嗓音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维嗓音分析软件分析45例重度OSAHS患者(OSAHS组)与38例正常人(正常组)嗓音基频相关指标、基频微扰相关指标、振幅微扰相关指标、噪声相关指标、扰动相关指标、次谐波成分指标、嗓音不规则性测量、嗓音中断测量8大声学指标间的差异,并分别检测并比较OSAHS组及正常组的发声空气动力学指标.结果 OSAHS组与正常组的基频相关指标、扰动相关指标、次谐波成分指标、嗓音不规则性测量、嗓音中断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基频微扰相关指标、振幅微扰相关指标及噪声相关指标OSAHS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中,OSAHS组的基频微扰百分比、振幅微扰百分比、噪谐比、嗓音紊乱指数分别为1.6119±0.822%、4.124%(3.497%,5.341%)、0.149(0.141,0.165)、0.076(0.056,0.100);而正常组的基频微扰百分比、振幅微扰百分比、噪谐比、嗓音紊乱指数分别为0.471%±0.220%、2.621%(2.160%,2.969%)、0.131(0.114,0.140)、0.057(0.043,0.060).基频变化系数、振幅微扰、噪谐比的ROC曲线下面积在相应指标类别中最大,可作为诊断OSAHS患者嗓音异常的重要声学指标,其值分别在1.134%、0.318 dB、0.141时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空气动力学指标中平均气流率、声门下压正常组分别为0.17(0.1225,0.220) L/s、6.199±2.421 cmH2O,OSAHS组分别为0.215(0.17,0.26)L/s、7.850±1.867 cmH2O,正常组明显小于患者组(P<0.05).正常组声门阻力、发声效率分别为40.1(29.975,61.345) cmH2O·L-1 ·s-1、666.895(537.485,842.058) ppm,OSAHS组分别为29.72(18.528,36.102 5)cmH2O·L-1 ·s-1、359.96(247.575,531.035) ppm,正常组大于OSAHS组(P<0.05),声门下压为6.005 cmH2O时是检测OSAHS患者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空气动力学指标.结论 OSAHS患者声门闭合欠佳,声带振动不规律,嗓音声学分析及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可对OSAHS患者的发声功能进行客观评估,是检测OSAHS患者嗓音状况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喉切除术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吞咽障碍作为喉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喉切除术包括全喉切除术和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患者的吞咽障碍多是由于食团下咽阻力增加、食管蠕动障碍、新造咽的狭窄而造成.喉部分切除术后因吞咽相关解剖结构损伤或缺失,导致声门下压力降低、气管保护机制下降、声门开闭受损,呼吸与吞咽动作协调紊乱,患者常出现呛咳、误吸等症状.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包括临床床旁检查和吞咽障碍量表评估.客观评估常采用吞咽造影检查、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和高分辨率压力测量.早期吞咽康复训练、心理干预以及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等均可促进喉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