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ESD组116例,外科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 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ESD组的情绪功能( P=0.008)、认知功能( P=0.013)及总健康水平( P<0.001)的评分高于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出现疲倦( P=0.002)、疼痛( P<0.001)、气促( P<0.001)、失眠( P<0.001)、食欲减退或丧失( P<0.001)、腹泻( P<0.001)及反流( P<0.001)等症状高于ESD组。两组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聚乙醇酸纤维膜联合自体食管黏膜移植联合临时性食管覆膜支架置入可降低ESD术后食管瘢痕狭窄率[53.3%(24/45)比100.0%(55/55), P<0.001],减少术后扩张次数[1.00(0.00,5.00)比9.00(5.00,14.00), P<0.001]。 结论:对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行ESD治疗安全性高,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更高,术后食管狭窄问题通过内镜下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ESD可作为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难治性食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早期食管癌内镜切除术后难治性食管狭窄是临床上的难题。本研究为验证内镜下放射状切开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食管狭窄的效果,回顾性分析了7例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难治性食管狭窄的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对患者在内镜下选择瘢痕狭窄处最厚的部位行放射状切开及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结果提示内镜下放射状切开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难治性食管狭窄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提示未再发生食管狭窄,无出血、穿孔、肿瘤复发及曲安奈德过敏等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 OR=8.457,95% CI:1.227~58.302, P=0.030)及病理类型( OR=15.133,95% CI:1.518~150.870, 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 结论: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性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性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1例难治性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内镜下行放射状切开术,观察手术前后吻合口直径变化、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接受放射状切开治疗,35例在治疗1~5次后吻合口直径、吞咽困难及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5例经多次治疗后吻合口仍在1周内回缩至治疗前,并形成明显瘢痕;1例在第1次治疗中出血较多(≥100 ml),终止治疗。22例(53.6%)吻合口直径扩大至>1.4 cm,13例(31.7%)吻合口直径扩大至0.6~1.4 cm;35例(85.4%)5周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1例(2.4%)发生出血(≥100 ml)。结论: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性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咽伴食管同时性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门诊胃镜检查发现的下咽早期癌伴发同时性食管早期癌病例,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呈B1型(日本食管协会AB分型),2处病灶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提示原手术部位瘢痕形成,食管腔未见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喉切除术后Provox Vega发音纽Ⅱ期植入适应证及常见并发症防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rovox Vega发音纽用于喉切除术后Ⅱ期植入的手术适应证及常见术后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前瞻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Provox Vega发音纽Ⅱ期植入的20例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37~76(60.0±8.4)岁,总结手术适应证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喉切除术后造口无明显狭窄、食道入口无明显狭窄、无明显瘢痕体质、无明显张口受限、放射治疗后颈部无明显僵硬及后仰受限以及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半年以上为Provox Vega发音纽Ⅱ期植入基本手术适应证。20例患者中18例植入成功,1例术中植入失败,1例术后1周因出血取出。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气管食管穿刺瘘口感染(2例),穿刺瘘口出血(1例),颈深部(椎前)脓肿(1例),气管食管穿刺内瘘口肉芽增生(1例),发音纽内陷嵌顿(2例)及发音纽周围渗漏(2例),经处理后均痊愈。结论:Provox Vega发音纽临床Ⅱ期植入的总体安全性好,但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植入适应证,术后常见并发症可以通过预防性和补救性的处理措施得到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膈疝并食管闭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孕38 +5周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67 kg。孕17周行唐氏筛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孕20周行羊水穿刺基因学筛查提示染色体无异常。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先天性左侧膈疝,分别为孕28周、32周、36周,测量肺头比(lung area to head circumference ratio,LHR)分别为1.8、2.1、2.0。产前(孕30周时)MRI提示先天性左外侧膈疝,疝内容物为胃腔、部分肠管(图1)。怀孕过程中无特殊服药史、物理或化学物质接触史。出生后的1 min、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7分、8分,但之后出现气促、发绀,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处理,无明显好转,予以气管插管,血氧饱和度90 %~95%。术前常规置入胃管时,发现置入胃管12 cm左右明显受阻,考虑合并先天性食管闭锁可能。予胃管内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5 ml摄片,提示为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合并左侧膈疝(图2)。继续予抗感染、支持及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因患儿术前准备已完善,无合并重大畸形,血气基本正常,且合并Ⅲ型食管闭锁,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会有大量的气体通过食管气管瘘管进入消化道而加重左侧膈疝,故在出生后的37 h行左侧胸腔镜下膈疝修补术+右侧胸腔镜下食管闭锁一期成形术。行左侧膈疝手术时,见疝内容物为部分胃、大部分小肠、部分结肠、脾,还纳后见膈肌缺损约5.0 cm×3.0 cm,予生物补片修补,手术顺利,用时85 min。取左侧卧位,重新消毒铺巾,胸腔镜下见食管远端位于气管隆突上1 cm与气管相连,食管远近端相距约1.5 cm。结扎食管气管瘘后行远近端单层吻合,检查无吻合口瘘后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手术顺利,用时138 min。术后予呼吸机辅助、头屈曲位、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术后12 h复查胸片提示左侧膈肌位置良好(图3),术后9 d复查食管造影提示吻合口通畅,无吻合口瘘、狭窄,左侧膈肌位置良好(图4),术后第20天出院。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生长发育情况好,呼吸平稳,进食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消化道腔内磁压榨吻合术治疗短段未完全闭锁小儿腐蚀性食管狭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采用磁压榨吻合术治疗腐蚀性食管狭窄的可行性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患儿误食少量强碱后出现吞咽不畅1年余,外院诊断为腐蚀性食管狭窄.我院行食管扩张术6次,效果欠佳;改行磁压榨食管吻合术,先行胃造瘘术改善营养并建立操作通道,待胃造瘘成熟后择期在全麻下分别经口、胃造瘘口放置磁环,完成吻合后经胃造瘘口取出对合压榨后的磁环,术后定期随访复诊.结果 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60 min,术后3d内吐出较多唾液伴阵发性胸部疼痛,对症处理缓解;术后第1天排气,术后第2天排便;术后每日摄胸部X线片连续3d,未发现磁环移位、扭转、成角、滑脱,且磁环间距逐渐缩小至术后第3天不足1mm;术后10d、2周胃镜检查,镜下观察磁环对合良好,活动度大;术后第18天顺利取出磁环,胃镜检查吻合处通畅、黏膜光滑无瘢痕形成,无明显渗、出血及狭窄;磁环完整无破损,磁环间可见直径约1.0 cm圆环状脱落组织块,病理结果为坏死组织.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间隔1个月行食管预防性扩张术2次,胃镜复查未见异常,患儿进食正常.结论 经消化道腔内磁压榨吻合术治疗小儿腐蚀性食管狭窄具有微创、有效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短段未完全闭锁小儿腐蚀性食管狭窄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早期食管癌整体切除率可达95%[1].目前,公认的绝对适应证: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M1、M2);食管黏膜重度异型增生;相对适应证:病变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M3、SM1),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食管狭窄.国外报道ESD术中出血常见,术后迟发出血率不足1%,穿孔率2%~10%[2].国内报道 ESD 术中出血率为22.9%~59.6%,迟发性出血率为0~4.88%,ESD穿孔率0~11.5%[2].早期食管癌大面积ESD术后狭窄是困扰众多临床医生的主要并发症.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的位置和长度以及术后病理分型无关,切除病变的范围和深度是术后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狭窄程度亦与其相关[3,4].食管环周或累及范围>75%管周的食管早期病变行ESD 术后狭窄风险可达到88%~100%[3],其机制是 ESD 大面积黏膜损伤后,2~4周内会形成瘢痕狭窄.ESD 术后狭窄主要是与损伤引起的深层溃疡和炎症诱发的胶原纤维形成、星形肌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平滑肌细胞纤维转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管状胃代食管术在小儿食管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管状胃代食管术在儿童多种复杂性食管疾病的应用经验及术后近-中期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食管烧伤段长段>2 cm、多段或广泛的食管瘢痕狭窄,并且烧伤后6个月左右.(2)食管肿瘤长径>2 cm,或考虑食管不能保留.(3)重度食管瘘,直径>2 cm或经过3次或以上修补仍复发.(4)长度>2 cm的食管软骨移位,或考虑切除病变食管后无法端端吻合.排除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有预后不良的胃原发性疾病、胃体积无法制作足够长的管状胃或家属不接受管状胃代食管术的患儿.根据上述标准,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胸外科接受管状胃代食管术的36例复杂性食管疾病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化学性食管烧伤导致复杂型食管瘢痕性狭窄27例,食管肿瘤5例,重度食管瘘3例,气管软骨移位症1例.27例食管烧伤患儿保留病变食管,行胸骨后隧道管状胃代食管术,其余9例患儿均行病变食管切除及经食管床管状胃代食管术.管状胃代食管构建方式如下:使用切割缝合器于幽门管上方,沿胃小弯侧裁剪胃体、贲门至胃底部,使管径与幽门管直径相当.评估患儿围手术情况,并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CDC 200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表(2~20岁)评估患儿术后近-中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3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患儿术中切除病变食管,27保留原食管.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平均8(4~20)h.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1周后自愈;吻合口狭窄8例,经球囊扩张术后恢复正常饮食.随访6个月至7年,5例术后4~8月发现食管囊肿,均再行手术切除.1例患儿因婴儿型食管纤维肉瘤术后3周复发,家属放弃治疗,2周后死亡;其余35例患儿均存活.全组患儿营养和发育情况较术前改善,85.7%(30/35)患儿术后近-中期身高和体质量基本符合CDC 200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表中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标准.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术可有效治疗儿童复杂性食管疾病,近-中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较理想的食管替代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