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全埋垂直褥式减张缝合与皮内连续缝合对儿童手术切口愈合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皮内连续缝合(intradermic continuous suture,ICS)是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方法之一,但因减张效果不足容易导致瘢痕增生;改良全埋垂直褥式减张缝合(modified fully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MFBVMS)在整形外科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减张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MFBVMS和ICS对伤口愈合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行开放手术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MFBVMS,对照组采取ICS,比较两组患儿缝合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术后1个月、6个月所测量瘢痕宽度以及温哥华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患儿切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缝合时间(16.66±6.35)min,长于对照组的(7.20±3.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729, 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瘢痕宽度(1.13±0.53)mm,小于对照组的(2.49±1.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20, P<0.001);VSS评分(3.69±1.13)分,小于对照组的(5.49±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52, P<0.001)。观察组手术后无一例切口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11.43%的切口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42,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6.77±0.55)d,小于对照组的(7.83±2.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5, P<0.05)。 结论:MFBVMS应用于儿童手术能明显减少切口瘢痕形成,改善切口愈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颈胸交界处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5~74岁,平均48岁,中位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疾病15例,吸烟20例,0.1~2.0包/天。无症状查体发现43例,≥1个症状者20例。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36例,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手术22例,胸腔镜探查联合锁骨上切口3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半蛤壳(Hemiclamshell)切口1例。其中开放性手术包括前路术式24例(锁骨上切口13例,经胸骨切口8例,经锁骨切口2例,胸骨正中劈开1例)、前外侧术式8例(Hemiclamshell切口6例,天窗切口2例)、后路术式1例、后外侧术式2例、锁骨上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径路、切除程度及肿瘤类型等。结果: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61例(96.8%),R1切除2例。神经鞘瘤27例,纤维组织来源肿瘤6例。总体3年生存率88.9%(56/63),总体5年生存率84.1%(53/63)。结论:颈胸交界处肿瘤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有助于颈胸交界处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索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采用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资料,术式均为甲状腺右侧叶及峡部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Ligasure痔切除术联合免打结倒刺线用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分析日间病房混合痔患者采用Ligasure痔切除术联合免打结倒刺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126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53例,女性73例,年龄22~76岁,平均45.8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 n=63)和对照组( n=63),观察组采用Ligasure痔切除术联合免打结倒刺线;对照组采用开放型痔切除术(Milligan-Morgan)。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或连续性校正 χ2检验。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74, P<0.001; t=-7.07, P<0.001)。两组术后第1、3、7天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7, P=0.144; t=-0.32, P=0.749; t=-0.34, P=0.732)。两组术后尿潴留、术后出血、肛周水肿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 P=0.559; χ2=1.81, P=0.179; χ2=1.92, P=0.165)。但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4.15, P=0.042)。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3, P<0.001)。 结论:对于日间病房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采用Ligasure痔切除术联合免打结倒刺线,其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满足日间病房痔切除术快速、高效及安全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胆囊癌腹腔镜外科治疗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通过与开放性胆囊癌手术(OC)的比较,系统性评价腹腔镜胆囊手术(LC)在胆囊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OC和LC治疗胆囊癌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胆囊癌患者资料后,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软件RevMan 5.3和Stata13.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较新的15项研究,包括14项回顾性研究和1项前瞻性研究,共1 074例患者。其中接受LC的胆囊癌患者528例,接受OC的患者546例。分析后得出:相比于开放根治性切除术(OR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LRC)治疗胆囊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显著,包括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MD=-18.78,95% CI:-36.68~-0.88, P=0.04)、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MD=-166.57,95% CI:-248.51~-84.63, P<0.000 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MD=-5.00,95% CI=-6.43~-3.57, P<0.000 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OR=0.47,95% CI:0.28~0.79, P=0.004),但在长期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括复发率( OR=0.48,95% CI=0.21~1.11, P=0.09)和5年生存率( HR=0.93,95% CI:0.54~1.61, I2=33.5%, P=0.198)。 结论:无论是根治性手术(RC)还是单纯胆囊切除术(SC),相比于传统的OC,LC的短期疗效更显著,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文献质量和试验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予以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北美脊柱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普外科最佳实践组织、ERAS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和高质量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6篇、随机对照研究7篇、类实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最终汇总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促进措施、活动前评估、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6个主题,提取出25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25条关于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多学科合作制订个性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与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Mis-PALF)和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Mis-PALF手术治疗(17例)或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88例,作为对照)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Mis-PALF组男9例,女8例,年龄(45.8±19.8)岁;对照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0.0±1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追加止痛药物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Mis-PALF组围术期出血量较开放组减少[(111.8±35.9)ml比(362.9±18.6)ml, P<0.01]、住院时间较短[(3.06±0.63)d比(4.24±0.14)d, P<0.01]、追加止痛药物人数较少(3/17比56/88, P<0.01)。两组手术时间[(125±7)min比(113±8)min, P=0.525]、术后发热(11/17比37/88, P=0.086)、术后VAS>3分比例(1/17比13/88, P=0.357)、随访JOA改善率(66.9%±28.8%比74.2%±28.6%, P=0.409)及并发症发生率(1/17比3/88, P=1.00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比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患者中,Mis-PALF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常规暴露与神经监测喉上神经在甲状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比较常规暴露与神经监测喉上神经外支(EBSLN)在甲状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乳甲外科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行开放甲状腺癌手术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 n=300)和未监测组(对照组)( n=200),对照组患者术中常规暴露EBSLN,肉眼观察;监测组患者术中给予EBSLN监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版(VHI-10)评分、声带功能及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钙离子(Ca 2+)水平变化。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EBSLN损伤、甲状旁腺损伤及低钙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监测组手术时间[(112.32±10.42)min]、术中出血量[(10.58±5.04)mL]、引流管拔管时间[(2.07±0.54)d]、术后第1天引流量[(10.55±3.58)mL]、术后住院时间[(3.03±1.03)d]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 t=18.68、15.09、15.24、32.98、27.37,均 P < 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标准化噪音能量(NNE)、振幅微扰、基频微扰、基频值均明显降低,谐波噪声比(HNR)值、VHI-10评分明显升高,且监测组术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均更为显著( t=43.31、27.10、46.45、37.11、8.97,均 P < 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PTH、Ca 2+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PTH、Ca 2+水平降低更显著( t=41.14、5.99,均 P < 0.001)。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钙血症4例(1.33%)、甲状旁腺损伤0例(0.00%)、EBSLN损伤8例(2.67%)]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73.41、74.17、76.29,均 P < 0.001)。 结论:开放甲状腺癌术中监测EBSLN,可有效改善患者嗓音及声带功能,降低EBSLN损伤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