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外阴鳞状细胞癌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按照病理机制可分为普通型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以HPV 16型感染为多见;另一类为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这类癌前病变的病理发生机制目前还在研究中。局部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外阴皮肤病,如棘层肥厚性皮肤病的慢性单纯性苔藓和苔藓样皮肤病的硬化性苔藓等组织学表现可见于这类病变。根据p53表达的最新研究,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可分为:p53突变型,即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和p53野生型,即分化性外生型外阴上皮内病变和外阴棘皮病伴分化改变。以上所述上皮内瘤变或上皮内病变不仅在临床表现上不同,早期病理变化细微,在分子发生机制上也截然不同。因此,此类病变在病理诊断和临床处理方面均具挑战。本文阐述并总结了目前dVIN的国内外病理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及临床靶向治疗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真菌感染发生率的上升,侵袭性真菌的分子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群体感应是微生物进行细胞间交流的独特机制,探索参与群体感应效应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是侵袭性真菌分子基础研究的热点。法尼醇(farnesol)作为一种当前研究最多的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其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节假丝酵母菌的多种生物活性,不仅在真菌形态发生、生物膜形成以及抗菌、细胞毒力、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法尼醇众多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密切相关的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辅助手术治疗外阴乳房外Paget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了探索准确判断乳房外Paget病手术边界的方法,对2例经病理确诊的外阴原位乳房外Paget病,术前使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肿瘤边界,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扩大切除术。术后切缘行4点病理监测未见肿瘤残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性外阴腺泡软组织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泡软组织肉瘤(ASPS)是一种罕见的、组织来源不明确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少数伴有疼痛等不适;影像学检查常可见迂曲血管及丰富血窦,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腺泡或器官样排列。目前,ASPS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术;近年来,安罗替尼(anlotinib)靶向维持治疗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ASPS的一线治疗,但其在国内还存在着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等问题。本文报道了1例年轻原发性外阴ASPS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以了解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为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股前外侧KISS皮瓣在头皮和女性外阴肿瘤切除修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头皮及女性外阴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集肿瘤患者32例,女24例,男8例,年龄18~68岁,平均49.4岁。对15例头皮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及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转移修复,对17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行外阴肿物扩大切除及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转移修复。结果:15例头皮修复及17例外阴修复患者皮瓣全部完全成活,头皮修复患者中2例出现缝合口愈合不良,外阴修复患者中2例发生皮瓣尖端部分坏死,4例出现缝合口感染,2例出现皮下通道血肿。所有皮瓣供区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头皮及外阴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KISS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修复效率高、皮瓣血供可靠、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在修复头皮及女性外阴较大面积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尖锐湿疣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尖锐湿疣(CA)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初发CA患者64例(初发组)和复发CA患者48例(复发组),另选择同期31例接受包皮环切术患者以及19例女性性器官美容整形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正常包皮及健康外阴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疣体内HMGB1水平,并对疣体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生存素(Survivin) 、caspase-3表达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 ± 0.20、1.53 ± 0.14、1.05 ± 0.11,三组HMGB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5.20, P<0.05);初发组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而复发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Fas、Bcl-2、sFasL 、caspase-3 mRNA表达量低于复发组、对照组(0.52 ± 0.08比0.82 ± 0.16和1.10 ± 0.19、0.50 ± 0.05比0.79 ± 0.13和1.08 ± 0.21、0.47 ± 0.06比0.81 ± 0.15和1.01 ± 0.19、0.35 ± 0.04比0.68 ± 0.09和0.91 ± 0.16),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2.14 ± 0.40比1.60 ± 0.27和0.99 ± 0.18),而复发组Survivin mRNA表达量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复发组、对照组[(20.08 ± 1.95) μg/L比(26.93 ± 2.74)和(37.65 ± 3.83) μg/L、(31.05 ± 3.24) μg/L比(38.13 ± 3.76)和(45.98 ± 4.69) μg/L],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复发组、对照组[(423.71 ± 28.68) ng/L比(384.26 ± 21.70)和(335.43 ± 19.65)ng/L、(289.50 ± 18.53) ng/L比(251.07 ± 15.96)和(214.67 ± 13.20) ng/L],而复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疣体内caspase-3、sFas、Bcl-2、sFasL mRNA表达呈负相关( r = - 0.602、-0.734、- 0.692、- 0.717, P<0.05),与Survivin mRNA表达呈正相关( r = 0.645, P<0.05);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血清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 r = 0.673、0.685, P<0.05),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 r = - 0.698、- 0.764, P<0.05)。 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疣体内HMGB1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炎性相关因子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CA的发生、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阴良性叶状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外阴叶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20例,其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外阴叶状肿瘤的来源有两种假说,一是起源于外阴异位乳腺组织,即“乳房线”学说;二是来源于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体,可分泌雌、孕激素,具有分化成良、恶性肿瘤的潜力。本文报道1例16岁青春期女性原发性外阴叶状肿瘤,单侧发病,肿瘤切面为典型叶状肿瘤外观,行外阴肿物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表面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梭形间质细胞丰富,管内生长呈叶状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阳性,肌上皮细胞中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表达阳性,符合良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形态、病理检查等情况,以期对外阴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内首报色素性大汗腺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女,9岁,被发现外阴部无症状不规则黑褐色丘疹2周,临床拟诊色素痣,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扩张的腺体及管腔,管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及色素颗粒,内层细胞可见断头分泌现象,管腔外周为扁平的肌上皮细胞;腺体及管腔上皮内、间质内含大量棕黑色色素,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诊断为色素性大汗腺错构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首诊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16/23),晚期(Ⅲ~Ⅳ期)7例(30%,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13例(57%,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 125)和癌抗原199(CA 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未控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术后均辅助化疗,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 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头颈部肿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其中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宫颈癌。头颈部肿瘤多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主要包括口腔癌、咽癌(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和下咽癌)和喉癌。头颈部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频繁饮酒和HPV感染。近年来,全球HPV相关头颈部肿瘤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且在高收入国家中尤为显著。中国HPV相关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和变化趋势尚未明确,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提示了可能存在的高HPV感染率和上升趋势,但研究间存在HPV检测方法学的不同和地区差异性。头颈部肿瘤部位中已证实由HPV感染导致的是口咽癌,HPV与其他部位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将从HPV感染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研究入手,比较全球研究和中国研究的头颈部肿瘤中HPV感染的差异,深入探讨HPV感染与不同类别头颈部肿瘤之间的关系,旨在总结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入推进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