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CA-GTWR模型的中国肺结核发病率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肺结核发病率及其宏观影响因素在中国的时空异质性,为相关部门制订防控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分析肺结核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使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除外)肺结核发病率与地区生产总值(二级指标)等数据,建立宏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1个二级指标PCA得分量化,确定综合经济、医疗保障、文教交运、资源环境4项一级指标。由此构建主成分-最小二乘(PCA-OLS)模型、主成分-地理加权回归(PCA-GWR)模型、主成分-时空地理加权(PCA-GTWR)模型。结果:3个模型均通过 F检验, F值分别为58.74、196.62、1 202.90,均 P < 0.05,即一级指标对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CA-GTWR模型的均方误差(0.01)、平均绝对误差(0.08)、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0.02)、更正的赤池信息(-358.76)均低于PCA-OLS的0.13、0.28、0.07、258.38和PCA-GWR的0.06、0.15、0.03、23.41,确定系数(0.95)高于PCA-OLS的0.44和PCA-GWR的0.77,表明其拟合优度表现最好。同时PCA-GTWR模型回归系数分布图表明综合经济、医疗保障、文教交运、资源环境对肺结核的发病率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 结论: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详细全面的防控措施,做好肺结核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脑萎缩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中Mismatch比值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转归;深度学习重建辅助流动敏感黑血序列在豆纹动脉MRI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CT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22欧洲指南下CT肺动脉成像参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预测价值研究;胸腺类癌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实性成分质量比预测IA期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高分辨率CT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CT脂肪衰减指数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的影响因素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基于联合DCE-MRI灌注参数、ADC值和临床特征模型对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T2 mapping序列结合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CT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基于高分辨率MRI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复杂性肛瘘诊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基于MRI-T2W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基于CT增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术前评估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应用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基于MRI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双参数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诊断宫颈癌患者阴道受累和宫旁浸润价值分析;MRI影像组学对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3~4的移行带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基于腰椎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脊柱关节炎影像表现特点;儿童睾丸畸胎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胸部增强CT在咯血患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放射科CT辐射剂量的管理;联合80 kV管电压及Karl迭代重建降低320排CT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三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和肝静脉一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压缩感知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增强扫描在肿瘤脑转移检出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及脑肿瘤的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与颅内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基于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基于OBE理念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R实训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中药抗炎作用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内多蛋白复合体,是人体组织受损后构成局部炎性微环境复杂体系的重要成分.当炎症小体被激活后诱导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活化,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及分泌,如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并诱导细胞的焦亡,在调节宿主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和细胞损伤的组织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和衔接蛋白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组成的NLRP3炎症体是目前研究的最为深入和广泛的炎症小体类型,在炎症调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参与多种炎症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药能够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多种疾病的病理状态,发挥防治多种炎症疾病的作用,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关节炎症、糖尿病等.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 NLRP3炎症小体在多种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中药提取物作用于NLRP3炎症小体治疗炎症疾病的最新研究报道,以期为多种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传质模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中黄连生物碱的纳滤分离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基于传质模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中黄连生物碱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采用纳滤传质模型结合Box-Behnken设计方法,分析黄连生物碱树脂洗脱液的纳滤分离规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下 3 种生物碱类成分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根据构建的纳滤分离数学模型,用于考察分离因素与成分分离行为的内在关系,乙醇溶液浓度对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截留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与溶质的油水分配系数存在相关性.拟合方程并分析黄连生物碱截留率对考察因素的敏感系数,3 种生物碱对纳滤膜相对截留分子质量的敏感系数均大于 50、溶液pH的敏感系数均大于 30,孔径筛分、电荷效应占据纳滤分离的主导地位.黄连生物碱传质系数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而下降,对乙醇浓度的敏感系数表现为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结论:根据 3 种生物碱传质系数与乙醇浓度的幂函数曲线差异,为中药复杂溶液体系下多成分的有序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液相色谱-多级多反应监测模式(LC-MRM3)的高灵敏定量分析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L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MRM)已经成为复杂体系中多成分同步定量分析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药品、中药、食品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选择性的限制,在对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定量时,MRM无法有效降低噪音或基质干扰,灵敏度不足.多级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cubed,MRM3)是对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CID)产生的子离子碎片进行富集并再次裂解,检测其孙离子碎片信号.通过多次离子筛选,显著提升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因此LC-MRM3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原理、参数设置及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药物分析、法医和毒物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系统综述,为利用LC-MRM3实现复杂基质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黄芪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对近年来黄芪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对黄芪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建立黄芪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对黄芪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归纳综述,并从黄芪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有效性、不同生长年限和产区、网络药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其Q-Marker的预测,对黄芪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黄芪的化学成分复杂,包含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和氨基酸等;药理活性多样,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血管、抗衰老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但是现行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指标单一,存在局限性,因此,应建立安全、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品质评价体系.通过预测分析,建议将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山柰酚、芒柄花苷、正己醛作为黄芪Q-marker的参考.黄芪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黄芪炮制品的药理研究较少,应扩大其炮制品的研究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应用配体垂钓技术筛选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医临床无理想治疗药物.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七福饮、通窍活血汤等)及单味药(远志、肉苁蓉、人参、石菖蒲等)防治AD有明显功效.然而,其主要活性成分尚不明确.科学合理的活性成分辨识对于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及药物研发有重大意义.配体垂钓是基于药物靶点与活性配体之间的亲和作用,从复杂样品体系中"垂钓"活性配体的筛选技术,较传统筛选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等优势.此外,配体垂钓-液质联用技术可以实现活性成分快速筛选及结构鉴定.目前与AD相关的潜在药物靶点主要有NMDA受体、5-羟色胺受体、乙酰胆碱酶、α-1肾上腺素受体等,结合配体垂钓技术(磁性纳米粒子技术、细胞膜色谱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技术、固定化酶反应器等)可为防治AD中药活性成分辨识及临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突破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中医药网络药理研究的瓶颈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药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凭借其特有优势与疾病抗争并延续至今.在"还原论"无法阐述的领域,分析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探究"整体观"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将进一步助力新药发现,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网络药理学是连接"整体观"与"还原论"的纽带,善于从整体把握局部,近年来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文章的数量逐年上升.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第一,临床基础不扎实.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其价值在于其临床有效性.在众多以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忽略中药复方在如今医疗环境下的临床有效性.中药种类众多,在配伍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复方更是千变万化,有意义的研究要从临床出发,并以临床为根本探究其背后的道理.第二,网络分析基础不实.应用网络分析进行的研究一般包括数据挖掘、网络构建与分析、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等过程.中药化合物数量众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到目前虽已有多个中药数据库,但由于数据的来源不同,含有信息不同,更新频率不同,使得没有一个"完美"的数据库可供统一使用.第三,网络方法缺乏创新性.较之湿实验,归类于干实验下的网络分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现有许多研究均是基于网络分析,辅以湿实验验证,这类研究中,前端的网络分析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然而,现阶段的诸多研究囿于固定的网络体系,诸如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分析、通路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等,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颇有流水线产品的味道.开发新方法要避免陷入工具主义,我们应首先聚焦问题并为之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仅仅是软件或算法的堆叠.第四,网络分析结果的验证问题.基于网络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仍属于干实验结果,其是否有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仍需要经过验证,这一重要环节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被遗漏.若是验证诸如化合物对靶点产生的效应这类微观的结果,可通过设计湿实验增强研究力度,而若是一些相对宏观的研究,如探索一个方剂对某一疾病或不同疾病靶点的影响,也可以结合文献或计算等方法进行辅助验证.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不仅可用于中药或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探索,也可为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以下简要举几个我们课题组的例子.在中西药合用方面,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是心血管疾病领域,在医生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时,患者自己有可能同时摄入具有相同功效的中药产品,如丹参,这可能会引发新的出血风险.此背景下,课题组通过结合西方药物靶点网络与丹参-川芎药对的靶点网络,应用虚拟分子对接与斑马鱼实验,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潜在风险(Pharmacol Res,2020,159:104963).此外,课题组创建了一个名为ChemGenerator的网络服务器,用于定向生成针对某个靶标的化合物分子,该服务器模型采用长短时记忆-自编码神经网络算法,通过训练700万个分子SMILES数据成功生成有效的化合物分子,然后通过引入迁移学习实现了针对不同靶点的定向生成,通过EGFR进行验证,为进一步探索寻找新的生物活性分子奠定基础(Brief Bioinform,2020,DOI:10.1093/bib/bbaa407).网络药理学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在中药研究方面,研究者迫切希望网络分析能帮助解释科学内涵,因此在该阶段出现各种问题也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做研究的同时要逐步发现并解决暴露出的各个问题,也要在基于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打开思维拓宽思路,使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动物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上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且缺乏根治手段,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性健康问题.AR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B细胞、辅助性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有关,临床主要通过抑制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进行治疗.近年来,动物类中药活性成分因其较高的安全性、专一性、选择性和生物效能,在AR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研发优势和潜力.该研究从AR的发病机制入手,对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能调控AR免疫功能的动物类中药(如牛脾、蜂巢、蜂毒、五谷虫、紫河车等)活性成分及混合提取物治疗AR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为动物类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动物类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多项免疫平衡对AR产生确切的疗效,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已呈现出"传统医学经验基础-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预测-新实验技术验证研发"三大互动体系,基于该体系,动物类中药能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中药活性成分治疗作用,以更高效和更创新的形式服务于AR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咖啡酸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金银花抗炎作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制备咖啡酸分子烙印聚合物(MIP)并特异性地去除金银花提取物中的咖啡酸,考察咖啡酸去除前后金银花提取物抑制前列腺素E2(PGE2)释放的变化,从整体上评价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粒径为 62~105 μm的二氧化硅微珠为载体、咖啡酸为模板分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四氢呋喃为溶剂,合成了咖啡酸MIP.以此MIP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以甲醇-乙酸(500∶1和 9∶1)为流动相,特异性去除了金银花提取物中的咖啡酸.通过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 释放PGE2 实验评价去除咖啡酸前后金银花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咖啡酸MIP能够从复杂体系中特异性地分离和富集微量的咖啡酸,对咖啡酸的容量因子和烙印效率分别为 15.8 和 9.7,最终从金银花提取物 2.6 g中分离了咖啡酸146 μg,纯度为 92%,回收率为 89%.金银花提取物和去除咖啡酸的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 100、200、400 μg·mL-1时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 细胞释放PGE2 的抑制率分别为 5.8%、35.6%、62.5%和 5.4%、13.3%、57.5%,去除微量咖啡酸以后的提取物在 3 个质量浓度时的抑制率较金银花提取物均有所降低.结论:咖啡酸是金银花提取物抗炎活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咖啡酸分子烙印聚合物可以实现金银花提取物中微量咖啡酸的特异性分离,分子烙印技术能够在保证中药完整性的前提下评价中药的药理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