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滤-纳滤联用技术优化山萸肉中马钱苷浓缩工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山萸肉饮片中马钱苷的浓缩工艺。方法:以马钱苷为指标,采用超滤-纳滤联用技术,在明确跨膜压力差、pH值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膜孔径、跨膜压力差、pH值,优选山萸肉提取液的浓缩工艺。结果:超滤可去除多糖,改善溶液可滤性;马钱苷纳滤浓缩工艺为膜孔径400 Da,pH值6.7,跨膜压力差1.20 MPa,马钱苷平均截留率为(91.9±1.7)%,与理论截留率93.6%相近。结论:超滤-纳滤联用精制山萸肉提取液中马钱苷,工艺稳定可行,可避免热处理引起的成分转化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绿色制造中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膜分离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分离机制,能够实现中药制药的高效分离与纯化,从而实现中药绿色制造,推动中药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微滤、超滤、纳滤、膜蒸馏、集成膜技术及其他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绿色制造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前景,可为中药绿色制造提供新思路,推动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应用和新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他克莫司的分离提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开发一种他克莫司的分离提纯工艺.方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脱色除杂、纳滤、结晶等手段得到高质量的他克莫司粗粉,再经反相色谱硅胶层析、复合溶液结晶,得到符合USP标准的他克莫司精粉.结果 优选的脱色树脂为D002,所得他克莫司粗粉效价大于800μg/mg,二氢他克莫司含量小于4%;该粗粉经UniSil C8 Ultra Plus层析纯化,精粉含量大于99.5%,最大单杂小于0.1%.结论 该工艺操作简单、能耗低、收率高,适于他克莫司的产业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传质模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中黄连生物碱的纳滤分离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基于传质模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中黄连生物碱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采用纳滤传质模型结合Box-Behnken设计方法,分析黄连生物碱树脂洗脱液的纳滤分离规律,探索乙醇溶液环境下 3 种生物碱类成分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根据构建的纳滤分离数学模型,用于考察分离因素与成分分离行为的内在关系,乙醇溶液浓度对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截留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与溶质的油水分配系数存在相关性.拟合方程并分析黄连生物碱截留率对考察因素的敏感系数,3 种生物碱对纳滤膜相对截留分子质量的敏感系数均大于 50、溶液pH的敏感系数均大于 30,孔径筛分、电荷效应占据纳滤分离的主导地位.黄连生物碱传质系数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而下降,对乙醇浓度的敏感系数表现为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结论:根据 3 种生物碱传质系数与乙醇浓度的幂函数曲线差异,为中药复杂溶液体系下多成分的有序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阴离子交换层析结合低温乙醇法制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及关键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层析结合低温乙醇法制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检测制备过程中杂质去除效果及层析对制品质量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系用健康人血浆,采用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的组分II(以下简称FII)沉淀作为原料,经过一步阴离子交换层析制备IVIG(pH4),检测IVIG制品分子量大小分布、免疫球蛋白(Ig)A含量、IgG含量及IgG亚型分布、蛋白质二级结构,采用孔径为20 nm的纳滤膜过滤,对比分析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及联合阴离子交换纯化工艺制备的IVIG(pH4)制品的IgA,IgM去除效果及纳米膜的通量.结果:FII沉淀经5 倍注射用水溶解,搅拌2h后的IgG溶出率较高,阴离子交换层析结合低温乙醇法制备的IVIG(pH4)制品中IgA含量控制在100 μg·mL-1以内,提高了纳米膜(20 nm)病毒灭活的通量,与市售产品IgG亚型分布、二级结构一致,分子大小分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结论:阴离子交换层析可以降低产品中IgA,IgM等杂质的残留量,提高了纳米膜(20 nm)的通透性,且对IVIG制品关键质量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鱼皮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
对水产加工过程中的鱼皮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处理,对其高附加值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鱼皮来源生物活性肽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菌等功效.对鱼皮废弃物中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及其功能活性进行深入探讨,可为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品和化工产品等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酶法、化学法及发酵法提取鱼皮来源生物活性肽的优缺点,酶法相对于化学法应用广泛,获得的生物活性肽活性高,发酵法成本低,适用于批量生产.归纳总结了超滤、纳滤、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和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联用等鱼皮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多种分离、鉴定方法相结合来获取具有特定功能活性的鱼皮生物活性肽是首选,但获得高纯度及高活性的目标产物仍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难点.此外,分析了鱼皮生物活性肽在抗氧化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抗菌性及其他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功能活性与肽的分子量大小、肽序列结构及位置的构效关系.最后展望了生物活性肽在功能活性研发方面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可为鱼类加工业打造高值化利用功能性产品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基于全局方差和噪声估计的维纳滤波图像的复原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图像复原是从降质图像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恢复接近真实图像的方法.维纳滤波在抑制噪声和恢复模糊图像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维纳滤波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降质图像的信息,在失真图像复原过程中仍存在复原质量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将图像的全局方差和噪声功率谱引入维纳滤波,提出了基于全局方差和噪声估计的二次维纳滤波复原方法.实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增强图像复原算法的稳定性,能够恢复更多的图像细节信息,图像复原质量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调节解离状态的丹参酚酸纳滤分离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调节成分解离状态,研究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 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截留率为指标,酸碱滴定法计算三者pKa.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游离-解离比例和溶质浓度,考察成分解离状态、浓度与纳滤分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pKa分别为7.56、4.01、2.77,当溶液pH为1.8时,三者均以游离态分子存在,纳滤分离以分子筛分为主;随着pH升高,溶质逐步解离,呈现出以Donnan效应为主的纳滤分离机制.同时,受溶解-扩散效应影响,降低溶质浓度可提高其截留率.结论 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是由分子筛分、Donnan效应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在明确溶质解离状态的前提下,将有助于提升纳滤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枳实中辛弗林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理论,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构建预测辛弗林传质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辛弗林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在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其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现幂函数相关,回归系数均大于0.9,发现解离状态下的辛弗林传质系数小于游离态及解离-游离共存态.建立的纳滤传质预测数学模型,通过枳实提取液验证发现辛弗林截留率与实验值接近,该模型实用可行.以辛弗林为例建立的纳滤分离预测模型,解决了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纳滤分离机制不清晰的问题,为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液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总酚酸为指标成分,比较常压蒸发浓缩、减压浓缩、纳滤膜浓缩条件下各指标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过程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总酚酸含量逐步增加,增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增幅较减压浓缩大;丹酚酸B含量逐步减小,降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降幅较减压浓缩大;3种浓缩方法对迷迭香酸均无显著影响.膜浓缩过程对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丹酚酸B降解符合一级反应的特点,常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 -0.114 t+2.9476,减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 -0.083 t+2.9476.结论:丹参提取液中存在热不稳定性成分,在受热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会发生降解与转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真空度、时间等参数,以保证批间的一致稳定,使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可最大程度地保持与药液物质基础一致.应采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进行浓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