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 125I粒子在泡型包虫病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放射性 125I粒子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泡型包虫以及裸鼠皮下泡型包虫的影响。 方法:20只裸鼠,体质量20~24 g,10周龄,皮下种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分组干预。将接种成功的16只裸鼠分为实验组( n=8)、穿刺组( n=4)和模型组( n=4)。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穿刺组仅粒子穿刺针穿刺。实验组瘤体植入 125I粒子。14只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D大鼠,体质量280~ 320 g,12周龄,建立肝泡球蚴病模型。随后分为干预组( n=10)和对照组( n=4)。干预组病灶植入 125I粒子。对照组仅开腹和关腹。两种模型动物均在干预45 d后处死。测定裸鼠瘤体大小变化。分别观察各组病灶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和病理变化。 结果:干预第22、30、40天,实验组瘤体最大直径(10.7±5.2)mm、(10.9±5.0)mm、(8.5±4.3)mm,小于穿刺组(24.5±4.4)mm、(25.4±4.1)mm、(31.4±2.8)mm和模型组(22.5±7.3)mm、(25.0±5.4)mm、(26.7±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病灶中的原头节数量、活性低于穿刺组和模型组。光镜下,实验组泡型棘球蚴育囊及虫体结构明显被破坏,穿刺组和模型组泡型棘球蚴育囊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结构清晰,含多个结构完整原头节。干预组与对照组SD大鼠的病理改变与裸鼠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对泡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进而抑制泡型包虫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反式维甲酸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保种沙鼠体内无菌剖取包囊,经过研磨、过滤、清洗获取活性良好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将原头节分为不同浓度ATRA组(10、25、50、100 μmol/L组,添加对应终浓度的ATRA)、二甲基亚砜(DMSO)组(DMSO终浓度为0.1%)和空白组(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共干预9d,伊红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计算原头节的存活率并绘制存活率曲线.将原头节与大鼠肝癌RH35细胞共培养5~6周,获得多房棘球蚴微囊泡后,使用不同终浓度ATRA(10、100 μmol/L)干预微囊泡9 d,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同时设置DMSO组和空白组.干预原头节48h后,分别使用EdU细胞成像检测原头节EdU阳性率,使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试剂盒检测原头节中Caspase-3相对表达量;干预原头节24 h后,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原头节ROS水平.两组样品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浓度ATRA组与DMSO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10、25、50、100 μmol/L组中的死亡原头节体积明显缩小,可被伊红染液染成红色,随着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升高出现轮廓模糊、透光性减弱、小钩脱落增多等.第4天时,10、25、50、100 μmol/L组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87.33±4.90)%、(74.00±2.08)%、(64.33±2.03)%、(53.33±1.86)%,均低于 DMSO组[(95.67±1.20)%](F=98.41,P<0.05);第 9 天时,10、25、50、100 μmol/L组原头节存活率仅为(62.00±2.64)%、(36.33±2.52)%、(7.67±1.53)%、0,均低于 DMSO 组[(85.67±2.08)%](F=1 154.34,P<0.05).不同浓度的ATRA与多房棘球蚴微囊泡共培养9 d时,随ATRA浓度的升高,囊泡生长缓慢,囊内结构逐渐浑浊;空白组和DMSO组的微囊泡生发层和角质层结构完整.EdU细胞成像可见不同浓度ATRA组均呈现红色及蓝色荧光,10、25、50、100 μmol/L 组原头节的 EdU 阳性率分别为(51.63±3.09)%、(42.09±1.36)%、(38.46±0.65)%、(25.23±1.32)%,均低于DMSO组[(58.32±0.91)%](F=168.59,P<0.05).10、25、50、100μmol/L组的 Caspase-3 活性分别为(19.23±2.27)、(26.27±3.45)、(43.29±2.10)、(72.80±1.40)U/L,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均高于DMSO组[(14.22±0.52)U/L](F=404.08,P<0.05).不同浓度ATRA组ROS均可见绿色荧光,强于DMSO组,10、25、50、100 μmol/L组荧光强度分别为260.96±2.52、282.10±7.40、330.30±12.46、346.10±6.39,均高于DMSO组(236.03±6.89)(F=80.53,P<0.05).结论 ATRA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体外活性及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原头节内ROS显著积累,抑制原头节增殖活性、促进凋亡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外周血中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动态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及其亚型的比例动态变化,以及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与MDSC增殖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 200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30、90和180 d随机各取3只,观察肝、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集眼眶静脉丛外周血制备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用外标抗体CD11b、Gr-1、Ly6G和Ly6C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及其亚型多核MDSC(PMN-MDSC)和单核MDSC(M-MDSC)的占比.感染后180 d,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浓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制图与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30d,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囊泡,囊泡的体积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脾组织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肿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占比分别为(13.2±2.4)%、(15.7±2.3)%和(41.3±4.0)%,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12.4±3.2)%、(6.0±0.9)%和(22.3±1.1)%,感染后90和180 d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949、4.682,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 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PMN-MDSC占比分别为(10.9±2.1)%、(12.5±2.4)%和(35.8±3.6)%,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9.6±3.1)%、(4.5±0.6)%和(18.5±0.6)%,感染后 90 和 180 d 感染组均高于对照组(t=3.237、4.788,P<0.05、0.01);感染后30、90和180d,感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MDSC占比分别为(1.8±0.3)%、(1.1±0.1)%和(4.6±1.1)%,对照组小鼠的占比分别为(2.3±0.2)%、(0.5±0.1)%和(3.4±0.9)%,感染后 90d感染组高于对照组(t=3.246,P<0.05).感染后180d,感染组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的浓度分别为(315.39±13.58)、(339.41±13.35)、(223.53±27.49)和(262.31±2.36)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93±0.55)、(50.74±0.88)、(50.64±1.64)和(115.28±0.58)pg/ml(t=22.100、21.580、6.277、60.460,P<0.01 或0.05).结论 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MDSC比例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PMN-MDSC增加为主.感染晚期小鼠血清中IL-6、IL-13、TNF-α和GM-CSF浓度升高,可能促进MDSC的增殖与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阻断PD-1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方法 免疫组化分析巨噬细胞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分布;阻断PD-1、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分析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CD47、PD-1的表达水平.结果 CD68标记巨噬细胞发现巨噬细胞在泡型包虫病患者病灶近旁肝脏组织聚集;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的荧光强度降低(P<0.001),CD47和PD-1的表达增加;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给予信迪利单抗阻断PD-1与单独多房棘球蚴感染组相比,大肠杆菌的荧光强度增加(q=40.63,P<0.001).结论 阻断PD-1可恢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体外抗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通过观察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评价ABZ-GPs对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为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病药物载体奠定基础.方法 设置ABZ、葡聚糖纳米颗粒(GPs)组、ABZ-GPs组和对照组,各用药组以终浓度50 μg/mL加入原头节培养基,每天用0.4%的台盼蓝染液染色以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使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 ABZ-GPs,原头节与ABZ-GPs和ABZ共培养后,外翻型原头节明显增加,体表失去正常结构.培养第7 d开始至第10 d,ABZ-GPs组原头节存活率一直低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和GPs组原头节吸盘清晰可见,体表微绒毛蓬松,角质层细胞形态均匀饱满;ABZ组原头节褶皱,吸盘变形,小钩排列紊乱,角质层见絮状空洞的分裂区域;ABZ-GPs组原头节明显褶皱,微绒毛消失,吸盘破坏,顶突小钩脱落,角质层广泛损伤,呈条状残留.结论 ABZ-GPs在体外对多房棘球蚴的杀伤作用优于ABZ原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泡球蚴感染青藏高原野生田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为5%、20%、1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01,P=0.107).将造模成功的田鼠病灶切片,从浸润带(灶旁2~3 mm)、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无液化部分)、液化部分、病灶边缘(不含正常组织)、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被红染囊泡的角质层较薄、不连续,囊泡外可观察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原头节.随后将病灶组织体外培养并染色,可发现大量存活原头节,不着色且有活动性.结论 本研究证实高原野生田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皮下接种感染泡球蚴是一种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他克林对多房棘球蚴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他克林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作用以及抗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 方法 在含50~ 2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96孔板中加入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和6.25 μmol/L的他克林,给药后1、3、5和7d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原头节的活性.同时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他克林对3种正常宿主细胞(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以及3种肿瘤细胞(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细胞毒性.4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6个月的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25 mg/kg甲苯达唑组和1%西黄芪胶对照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28 d,停药14 d后处死小鼠,剖取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称取囊重并计算囊重抑制率,采用SPSS 17.0中的非参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他克林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和培养天数的增加,原头节的活性显著降低.100 μmol/L的他克林作用3d后,原头节全部死亡且形态发生强烈改变,难以观察到完整的超微结构.他克林作用7d后,100.00、50.00、25.00、12.50和6.25 μ mol/L组的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100±0)%、(91.2±2.5)%、(80.3±5.1)%、(71.6±2.4)%和(51.7±2.9)%.他克林对正常宿主细胞活性影响较小,药物浓度增加至250.0 μmol/L,对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7.6±4.7)%、(29.6±3.9)%和(26.9±2.1)%.但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大,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Tox50)分别为(178.2±3.2)、(133.2±5.2)和(128.8±4.0) μmol/L.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和25 mg/kg甲苯达唑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3.4%、9.4%和38.2%,上述各组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重的减少与1%西黄芪胶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在实验周期中分别有3、6、2和5只死亡,相较于其他组,25 mg/kg甲苯达唑和15 mg/kg他克林治疗增加了感染实验鼠的生存率. 结论 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活性,可提高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舒隆和奥硝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多房棘球蚴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氯舒隆和奥硝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多房棘球蚴的效果. 方法 从感染细粒棘球蚴绵羊肝脏中收集原头节;从感染长爪沙鼠腹腔中分离多房棘球蚴,加入预先接种人肝癌细胞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2个月后,收集直径为1~5 mm囊泡.实验分氯舒隆组(实验组)、奥硝唑组(实验组)、阿苯达唑组(阳性对照)和0.2%二甲基亚砜(DMSO)组(溶剂对照组).每种药物设2个平行孔,终浓度均为40μmol/L,重复2次.每孔加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100个或多房棘球蚴囊泡25~35个.药物处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24、48、72、96、120、144和168 h后,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形态,用台盼蓝染色,计算原头节存活率,组间存活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药物处理多房棘球蚴囊泡36 h和120 h后,显微镜下观察囊泡的形态学改变,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组间酶活性的比较采用卡方分析. 结果 氯舒隆、奥硝唑和阿苯达唑作用于原头节后,原头节颜色变深、钙颗粒减少、头钩脱落、头节外翻并伸长,0.2% DMSO对原头节形态无影响.氯舒隆、臭硝唑和阿苯达唑作用24、48、72、96、120、144和168 h后,原头节存活率分别为79%、70%、56%、42%、33%、16%、15%,86%、67%、63%、48%、32%、28%、21%和85%、71%、45%、36%、21%、15%、8%;0.2% DMSO组原头节存活率为100%.氯舒隆、奥硝唑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存活率与0.2% DMSO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7.83、130.58、170.37,P<0.05).氯舒隆、奥硝唑和阿苯达唑作用后,多房棘球蚴囊泡均塌陷、皱缩,0.2% DMSO对多房棘球蚴囊泡形态无影响.作用36 h后氯舒隆、奥硝唑、阿苯达唑和0.2% DMSO组培养上清液碱性磷酸酶的吸光度(A405)值分别为0.196±0.030、0.186±0.004、0.244±0.049和0.131±0.020,作用120 h后分别为0.431±0.006、0.271±0.004、0.423±0.007和0.116±0.004.氯舒隆、奥硝唑和阿苯达唑组与0.2% DMSO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6、0.004、0.007,P< 0.05). 结论 氯舒隆和奥硝唑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多房棘球蚴均具有较强的作用,足潜在的抗棘球蚴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培养基与饲养细胞组合对多房棘球绦虫体外培养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的体外成囊培养是提取与研究其生发层干细胞的实验基础.D-MEM与RPMI-1640是最适宜用于泡球蚴体外培养的商业培养基,HeLa细胞与大鼠肝癌细胞(ATCC No.CRL-1600)也是常用饲养细胞.目的:构建多房棘球绦虫体外培养模型,观察泡球蚴在不同饲养细胞[HeLa细胞与大鼠肝癌细胞(ATCC No.CRL-1600)]及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不同培养基[D-MEM(高/低糖型)与RPMI-1640]下生长情况.方法:预先培养HeLa细胞及大鼠肝癌细胞(ATCC No.CRL-1600),从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感染多房棘球绦虫6个月以上的种鼠体内提取原头节后分别与不同饲养细胞及培养基体外共同培养.实验经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5-018-01,批准时间:2017-04-07.实验根据饲养细胞与培养基组合分为6组,每组加入1×106饲养细胞与50 mL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及5000个原头节,Ⅰ组:HeLa细胞与1640培养基培养;Ⅱ组:HeLa细胞与D-MEM(高糖型)培养基培养;Ⅲ组:大鼠肝癌细胞与1640培养基培养;Ⅳ组:大鼠肝癌细胞与D-MEM(高糖型)培养基培养;Ⅴ组:HeLa细胞与D-MEM(低糖型)培养基培养;Ⅵ组:大鼠肝癌细胞与D-MEM(低糖型)培养基培养,观察泡球蚴原头节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每隔7 d计算原头蚴成囊率,使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囊泡平均直径大小.结果与结论:①原头蚴在6种组合中均可长期存活,大部分都形成囊泡,囊泡直径分布在1-6 mm;②培养第56天原头蚴成囊率和囊泡平均直径均为大鼠肝癌细胞与D-MEM(高糖型)培养基组效果最佳(P<0.05),成囊率(72.08±1.79)%,囊泡平均直径(3.379±0.199)mm;③囊泡囊液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6组囊液蛋白含量均低于体内囊泡,Ⅳ组蛋白含量高于其他5组(P<0.05);④结果证实:同条件下D-MEM(高糖型)培养基囊泡大小与数量优于其他2种培养基.大鼠肝癌细胞(ATCC No.CRL-1600)作为饲养细胞囊泡大小与数量优于HeLa细胞.D-MEM(高糖型)与大鼠肝癌细胞(ATCC No.CRL-1600)共同作用的环境下原头蚴生长发育的成囊率及囊泡大小最佳,可作为体外培养泡球蚴原头蚴获得囊泡的最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病程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 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μl(约4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无菌缝合关腹.分别于感染后30、60、90、120 d,肝脏灌注法观察病变组织血管分布和新生情况;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的表达;实验组取棘球蚴组织和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相应肝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不同部位肝脏组织中VEGFA、CD34和CD31的表达情况. 结果 肝脏灌注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肝脏棘球蚴组织逐渐增大,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分布.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0、60、90和120 d,实验组小鼠血清中VEGFA浓度分别为269.00、420.62、539.00和271.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VEGFA浓度(194.00、173.00、234.00和127.00 pg/ml)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棘球蚴组织体积逐渐增大,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内部区域可见原头节和钙化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棘球蚴组织中均可见VEGFA、CD34和CD31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棘球蚴组织内皮细胞.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VEGF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60±0.52)、(3.10±0.87)、(4.80±1.32)和(2.40±1.07)分,其中感染后30 d与感染后60 d、9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棘球蚴组织与棘球蚴周围组织(VEGFA评分均为0)和对照组(VEGFA评分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后30、60、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CD34-MVD)分别为(38.70±11.06) /HP、(65.50±8.46) /HP、(109.90±9.40) /HP和(56.86±6.64) /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且均高于棘球蚴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0.01).棘球蚴组织中CD31-MVD分别为(19.80±3.12) /HP、(30.70±2.50) /HP、(47.90±4.77) /HP和(31.10±3.84) /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低于Em周围组织和对照组(P<0.001). 结论 多房棘球蚴浸润性生长中伴有血管新生,VEGFA的分泌刺激了血管新生,新生血管促进棘球蚴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