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MRN)技术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0±16)岁(范围:16~70岁);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7例,转移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胶质瘤、室管膜瘤、动脉瘤样改变及淋巴瘤各1例。术前通过开源软件构建术前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图像,采用自主研发的MRN系统进行多模态图像的融合与交互,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损伤病变周围重要白质纤维束。结合传统导航、术中超声及荧光素钠造影确定病变切除范围。分析MRN辅助手术的术中情况,并测量MRN系统配置用时和定位误差,记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实现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MRN系统配置耗时[ M(IQR)]36(12)min(范围:20~44 min),定位误差为3.2(2.0)mm(范围:2.6~6.7 mm)。11例患者重要白质纤维束定位的可靠性分级为“优”,3例为“中”,1例为“差”。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运动、语言或视觉功能术后新发损害。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2周内恢复至术前状态。 结论: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系统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度学习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AD已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在AD大数据处理、寻找有效检测指标和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展示出优越的性能。主要介绍了深度学习在神经影像学、脑电、血液和基因及多模态融合数据等方面对AD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获取颅内病变病理组织的最佳方式。对颅内病变,特别是多发深部、功能区病灶需要明确诊断才可进一步治疗者(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应当首选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明确病理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对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个体化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联合国内从事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经验,围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步骤、技术要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特殊区域病变的活检技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措施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编写了本共识,旨在促进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生物医学和分子影像的飞速发展,融合光、声、电、磁、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模态和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和活体动物等多个尺度的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的研究热潮,多功能造影剂随之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种能够将长波长的低能光子转化成为短波长的高能光子的荧光纳米材料,其为多模态造影剂的研发提供了新平台,在多模态医学成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神经影像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系统解剖复杂、手术风险高,对神经外科医师的基础知识、空间思维、操作经验要求很高。本研究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助力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实践。通过神经影像学与虚拟现实技术多模态融合,桥接神经影像与手术视野,为医师提供了全息三维空间影像,使其能够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模拟;为下一步现实手术过程提供定位依据和实践指导,可显著缩短神经外科专培医师的培养周期并提高学习成效;从多个层面提高专培医师的能力水平,并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产生深远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6例脑肿瘤患者,采集其术前头颅CT及MRI资料,并利用美国GE公司AW工作站软件将上述多种影像数据进行配准融合、三维重建,以构建出脑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数字化影像,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及手术计划,术后应用术者一致性等级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融合重建后的三维数字化影像可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与术前原始影像及术中所见基本相符。4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均无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为价值突出者36例、有价值者8例、无价值者2例。结论:术前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可视化信息,有效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脑肿瘤的精准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度学习用于影像学预测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影像学的早期肺腺癌浸润性预测,对于肺结节的临床管理、手术方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基于特征构建的统计学方法和影像组学方法,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方法用于预测肺腺癌浸润性具有性能高、可靠性强、自动勾画等优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研究对多模态学习、浸润性分类、多任务处理、辅助临床、可解释性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并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随着融合模态的丰富、多中心大样本的建立、小样本学习方法的应用以及前瞻性研究的开展,深度学习将在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合迁移学习和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肺功能预测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结合迁移学习和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肺功能预测方法,旨在提升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预测的准确性。方法:首先,对CT影像和临床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设计自适应模块寻找最适合IPF患者的肺功能衰减函数。其次,特征提取模块包括CT特征提取、临床文本特征提取和肺功能特征提取3个子模块,以全面提取特征。然后,使用多模态特征预测网络全面评估肺功能的衰减情况。最后,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以提升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针对OSIC肺纤维化进展比赛数据集,通过自适应模块发现线性衰减假设更符合患者肺功能衰减趋势。不同模态数据预测实验表明,加入临床文本特征的模型预测能力优于只使用CT影像的模型,使用CT影像+临床文本特征+肺功能特征的模型预测效果最优。结合迁移学习和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肺功能预测方法改进的拉普拉斯对数似然(LLLm)为?6.706 5、均方根误差(RMSE)为184.5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46.2,在性能上优于其他方法。且预训练模型相较于零基础训练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结论:设计的结合迁移学习和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肺功能预测方法有效地预测了IPF患者在不同周数的肺功能状态,为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体化计算机流体模型评估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装置对二尖瓣反流超声定量分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使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技术探索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装置对术后二尖瓣反流血流会聚的影响,探寻TEER术后准确测量二尖瓣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的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33例二尖瓣反流患者TEER术前心脏CT影像和术中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图像并进行多模态融合。使用该数据构建TEER术后包括TEER装置和去除TEER装置后的二尖瓣反流CFD模型。测量二尖瓣反流口中点到TEER装置的距离(D)。测量保留和去除TEER装置时的近端等流速面(PISA)半径(R),并据此计算出相应的EROA1和EROA2。计算EROA矫正因子(CC,CC=EROA2/EROA1)。结果:共获得42组保留和去除TEER装置的轻度及以上二尖瓣残余反流的CFD模型和50组PISA。根据PISA与TEER装置的相对位置,共观察到4种PISA:1型,PISA远离TEER装置(D>R,14个),CC为0.93±0.07; 2型,PISA紧邻TEER装置(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