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通过与TLR2结合负向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功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尿素酶B(UreB)是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的重点候选抗原,本研究拟探究UreB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重组UreB蛋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M0型巨噬细胞,经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极化和抗原提呈分子表达;共培养试验、CFSE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增殖及IFN-γ表达水平。构建UreB截短体,NanoBiT和免疫共沉淀检测UreB与TLR2结合表位。 结果:UreB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并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同时,UreB也能抑制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并进而抑制CD4 +T细胞增殖和IFN-γ表达。分子机制研究表明UreB主要依赖于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以上调控作用。 结论:本研究证实UreB可通过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免疫负调控功能,有助于以UreB为基础的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及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筛选诱导肠道病毒71型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短氨基酸基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肠道病毒71型(EV71)中和表位,确定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基序,为合成肽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EV71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克隆并测序,推导出中和表位的关键序列。合成含有关键序列且N端乙酰化(AC)和C端连接血蓝蛋白(KLH)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后收集血清,经Western blot、ELISA和中和试验验证肽段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活性。结果:经过3轮淘选和克隆测序后,分析确定关键基序为KQEKD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含关键基序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获得的血清与EV71和VP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结合。ELISA结果表明仅含有最短关键基序的合成肽段(AC-KQEKDL-KLH)免疫后血清对其余3条肽段及EV71的反应最强。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肽段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效价也最高。结论: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EV71中和表位,确定KQEKDL关键基序可能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序列,为了解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原性评价及多肽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表位预测及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预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刺突蛋白的抗原表位,分析刺突蛋白的变异规律。方法:从基因库(GenBank)和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数据库下载2019-nCoV的基因序列(截至2020年3月4日)。应用ClustalW、MEGA 7.0、免疫表位数据库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刺突蛋白潜在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位,分析比较刺突蛋白的变异在表位区与非表位区的特点。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刺突蛋白有130个潜在表位,包括25个线性B淋巴细胞表位、18个非线性B淋巴细胞表位、71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类限制性T淋巴细胞表位和16个HLA Ⅱ类限制性T淋巴细胞表位。S 404-426肽段有较高的抗原性,且在中国的人群覆盖率达73.4%。与1月31日之前的2019-nCoV刺突蛋白相比,其在1月31日之后的变异频率在非表位区(15.4%比21.7%)和表位区(6.2%比8.7%)都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2019-nCoV刺突蛋白有多个抗原表位,为2019-nCoV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刺突蛋白的变异有增加趋势,需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痘疫苗对20岁及以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水痘疫苗接种对20岁及以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并描述其临床特征。依托宜昌市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3家医疗机构就诊的20岁及以下带状疱疹患者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水痘疫苗接种史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对比其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共纳入46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7~20岁,男性26例(56.5%)、女性20例(43.5%),接种组15例(32.6%)、未接种组31例(67.4%),受累部位依次是胸背部(28例)、腰腹部(8例)、头面部(7例)、四肢(7例),疱疹皮区波及范围:2例涉及面积太大、21例10 cm×10 cm、14例5 cm×5 cm、9例1 cm×1 cm,疱疹个数:7例数量较多无法数清、4例50~99个、26例10~49个、9例<10个,病程[ M( Q1, Q3)]为20.5(13.5,24.8)d,5例出现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水痘疫苗接种组与未接种组临床表现及转归比较发现,接种组脱痂时间短于未接种组( Z=-2.01, P<0.05),其余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综上,多数儿童青少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疱疹数量较少且波及范围散在,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少。水痘疫苗接种能缩短带状疱疹患者的脱痂时间,缓解部分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oll样受体10基因rs10004195位点突变或能预防新生儿疫苗接种后的卡介苗骨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TLR2亚家族由Toll样受体1(TLR1)、TLR2、TLR6和TLR10组成。我们之前一项关于132例卡介苗骨炎的对照研究表明:TLR1、TLR2和TLR6突变与卡介苗骨炎的发病风险有关。本次我们评估此队列中TLR10基因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之前132例卡介苗骨炎患者的5个TLR10 SNPs同源位点(rs10004195、rs10856837、rs10856838、rs1109695和rs11466652),5个TLR10基因的SNP错义突变位点(rs11096955、rs11096957、rs11466649、rs11466653和rs11466658)进行测序。结果:与芬兰正常人群相比,TLR10基因rs10004195位点多态性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13.6%的病例出现突变基因型(AT/AA),对照组为26.2% ( P=0.024)。相应地,病例组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s)低于对照组(0.152; P=0.009)。其余9个TLR10基因的SNPs或MAFs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TLR10基因的10个SNPs中,仅rs10004195位点突变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2020年度济宁市乙型流感病毒监测及 HA和 NA基因变异和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济宁市2017—2020年度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异情况及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2017—2020年度济宁市哨点医院和流感暴发疫情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选取20株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毒株进行 HA和 NA基因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进化树并分析分子进化特征。 结果:2017—2020年度共监测病例标本4 575例,流感病毒阳性842例,其中乙型流感病毒阳性398例,阳性率8.70%(398/4 575),占比47.27%(398/842)。2017—2020年度济宁分离的BV系和BY系流感病毒与疫苗株比, H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7%~98.8%、98.5%~99.1%。2018—2020年度BV系流感归属于Victoria clade 1A分支,2017—2018年度BY系流感归属于Yamagata clade 3分支。对抗原表位和耐药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处抗原表位发生了变异,但未发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的变异。 结论:2017—2020年度济宁市BV系和BY系乙型流感病毒均发生了数个抗原位点变异,出现了抗原转变,可能是引起乙型流感暴发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2021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为裂解疫苗,LAIV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实行自愿、自费接种。2018-2020年,中国CDC均印发了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21-2022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1-2022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推荐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③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④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⑤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妊娠的女性。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IIV。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广谱中和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与特征及其运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的长期不进展者(LTNP)体内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已被证明可以预防HIV-1感染并降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成为了指导HIV-1疫苗设计和被动免疫治疗的突破口。中和抗体的功能除了与靶向表位有关,其亲和力也极大的影响了抗体的活性。HIV-1 bNAbs通过体内的多轮亲和力成熟获得了较高亲和力,从而实现了广谱度和中和活性的增加。高亲和力HIV-1 bNAbs在治疗过程中能更好的协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原体,并且使用剂量更少,毒副作用也相对较低。在亲和力成熟的同时,HIV-1 bNAbs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体细胞超突变(SHM)、插入缺失、较长的重链第三互补决定区等不寻常的特征。这些特征阻碍了通过有效疫苗诱导HIV-1 bNAbs在体内产生并发育成熟,因此了解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突变及其要点,有助于理解中和抗体的活性与特征的关系,并为设计有效的HIV-1潜在免疫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人源CD8 + T细胞表位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CD8 + T细胞表位,为了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SFTSV非结构蛋白中预测潜在表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胞内因子染色、四聚体染色验证表位的免疫原性,体外复性试验验证表位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合力。结果:NS-3多肽能刺激特异性CD8 + T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CD107a表达水平升高。康复病例中检测到NS-3表位特异性CD8 + T细胞分群。NS-3与HLA-A*3001能稳定结合。 结论:从SFTSV的NS蛋白中鉴定到首个人源HLA-A*3001限制性CD8 + T细胞表位NS-3,为疫苗开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且处于COVID-19确诊后3~8周的138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分为哮喘控制良好组(84例)与哮喘控制不佳组(54例)。比较2组哮喘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确诊哮喘时长、吸入过敏原阳性比例、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比例、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史)。分析哮喘患儿COVID-19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和影像学表现)。比较2组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前3个月内和就诊当日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一秒率(FEV 1/FVC)、呼气流量峰值、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 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 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脉冲振荡技术测定肺功能指标包括共振频率(f res)、5 Hz下的电抗(X 5)、5 Hz下的阻力(R 5)、20 Hz下的阻力(R 20)、5 Hz与20 Hz下的阻力差值(R 5-R 20)和电抗面积(A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后肺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哮喘控制良好组男60例,女24例,中位年龄7岁;哮喘控制不佳组男39例,女15例,中位年龄8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33例(96.38%)为轻型COVID-19,5例(3.62%)为中型COVID-19;临床表现有发热[132例(95.65%)]、咳嗽[106例(76.81%)]、喘息[18例(13.04%)]、腹泻[14例(10.14%)]等。所有患儿治疗均以解热镇痛药和中成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型COVID-19患儿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磨玻璃影。哮喘控制不佳组患儿的咳嗽时长和喘息发生率均高于哮喘控制良好组[6(4,8) d比4(3,6) d,22.22%(12/54)比7.14%(6/84),均 P<0.05]。COVID-19确诊后,哮喘控制良好组FEV 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pred)、FEF 50%pred、FEF 75%pred和MMEF%pred较COVID-19确诊前均降低,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pred、FEV 1/FVC%pred、FEF 50%pred、FEF 75%pred和MMEF%pred较COVID-19确诊前均降低;哮喘控制良好组X 5%pred、R 5-R 20和AX较COVID-19确诊前均升高,哮喘控制不佳组f res、R 5-R 20、AX较COVID-19确诊前均升高(均 P<0.05)。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FEV 1/FVC、FEF 75和MMEF下降率均较哮喘控制良好组高,f res和R 5-R 20上升率均较哮喘控制良好组高(均 P<0.05)。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下降≥8%、MMEF下降≥25%比例均高于哮喘控制良好组[35.19%(19/54)比14.29%(12/84),51.85%(28/54)比21.43%(18/84),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控制不佳是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后肺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OR=8.000, P=0.008)。 结论:COVID-19会导致哮喘患儿肺功能水平下降,且哮喘控制不佳的患儿肺功能水平下降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