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心盾翅藤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对倒心盾翅藤Aspidopterys obcordate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MCI gel CHP20P等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旋光、核磁共振、质谱和圆二色光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一水草酸钙结晶(COM)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损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探讨各单体成分对COM致NRK-52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倒心盾翅藤藤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儿茶素(2)、异黄烷香豆素(3)、龙脑苷(4)、大柱香波龙烷-9-O-β-D-葡萄糖苷(5)、长春花糖苷Ⅱ(6)、2,3-seco-sonderianol(7)、木栓酮(8)、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9)、(24S)-24-乙基胆甾-3β,5α,6β-三醇(10)、辛二酸单甲酯(11)、1-壬二酸甘油酯(12)、(9S,10E,12S,13S)-9,12,13-三羟基-10-十八碳烯酸(13)、(9S,10E,12S,13S,15Z)-三羟基十八烷-10,15-二烯酸(14)、异丙醇-[6-O-(β-D-木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3,4-二羟基苯甲酰胺(16)和4'-O-(β-D-吡喃葡萄糖基)-维生素B5(17).结论 化合物3~5、7、9~17共1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盾翅藤属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7的13C-NMR谱数据.其中,化合物1~3、10、13和14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情况下,对COM所致NRK-52E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溪黄草的苯丙素、大柱香波龙烷、生物碱和烷基糖苷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阐明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Kudo]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对比,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甲酯 (1)、3,3′-双(3,4-二氢-4-羟基-6,8-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 (2)、7-大柱香波龙烯-3,5,6,9-四醇 (3)、7-大柱香波龙烯-3,5,6,9-四醇9-O-β-D-葡萄糖苷 (4)、5,6-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3,9-二醇 (5)、(?)-黑麦草内酯 (6)、3-醛基吲哚 (7)、乙基α-L-呋喃阿拉伯糖苷 (8)和乙基β-D-木糖苷 (9).化合物1和2为苯丙素类、3~6为大柱香波龙烷类、7为生物碱类、8和9为烷基糖苷类.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降香檀叶的非黄酮类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阐明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叶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叶的醇提和水煮液中得到8个非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S)-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1)、淫羊藿次苷B1(2)、淫羊藿次苷B6(3)、淫羊藿次苷F2(4)、苯甲醇 β-巣菜糖苷(5)、苯乙醇 β-巣菜糖苷(6)、2,3-丁二醇2-O-β-D-葡萄糖苷(7)和腺嘌呤(8).化合物1为单萜、2和3为大柱香波龙烷糖苷、4~6为芳基糖苷、7为烷基糖苷、8为嘌呤,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软枣猕猴桃果实中1个新的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软枣猕猴桃75%工业乙醇冷浸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共分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6R,9R)-三羟基-大柱香波龙烷-4,7E-二烯-3-酮-9-O-β-D-吡喃葡萄糖苷(1)、(6S,9R)-玫瑰花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紫云英苷(4)、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5)、1-O-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6)、阿魏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红景天苷(8)、3-hydroxy-1-(4-O-β-D-glucopyranosyl-3-methoxyphenyl) propan-1-one (9)、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1)、5-O-阿魏酰基奎宁酸甲酯(12)、5-O-香豆酰基奎宁酸甲酯(13)、咖啡酸(14)和原儿茶酸(15).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甲基环己烯型降倍半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软枣猕猴桃苷A;化合物2、5和7~13为首次从猕猴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软枣猕猴桃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桃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地桃花为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以根、地上部分或全草入药,是我国壮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用药,主要含有黄酮、木脂素、大柱香波龙烷和酚酸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3个方面对地桃花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八角枫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八角枫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南烛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川素馨木脂苷(3)、枇杷苷(4)、(6R,9R)-大柱香波龙烷-4-烯-9-醇-3-酮-O-β-D-(6′-O-β-D-呋喃芹糖基)吡喃葡萄糖苷(5)、马钱酸(6)、(1S,4S)-7-羟基去氢白菖烯(7)、(1R,4S)-7-羟基去氢白菖烯(8)、八角枫碱(9)、尿嘧啶(10)、尿苷(11)、胸苷(12)、5-羟基-2-羟甲基吡啶(13)、2,6-去氧果糖嗪(14)、3,4′-O-β-D-二甲基逆没食子酸(15)、3′-O-β-D-甲基-3,4-亚甲二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水杨醇(17)、香草醛(18)、没食子酸(19)、没食子酸甲酯(20)、没食子酸乙酯(21).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在八角枫属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现代分离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以及ECD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采用CCK-8法对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34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5为裸花紫珠烷A1(1)、(4S,6S)-4,6-二羟基-a-松油醇(2)、(1R)-2,2-二甲基-3-羟甲基-3-环己烯-1-甲酸(3)、(1R,4R)-2,2-二甲基-3-亚甲基-4-羟基环己烷-1-甲酸(4)、(1R)-2,2-二甲基-4-羟甲基-3-环己烯-1-甲酸(5);化合物6~34为2,6-二甲氧基-对-苯醌(6)、对薄荷-8-烯-1,2-二醇(7)、天目地黄素B(8)、北玄参素G(9)、黄牡丹醇B(10)、香桂酮(11)、8-羟基-2,6-二甲基-(2E,6E)-辛二烯酸(12)、8-羟基-2,6-二甲基-(2E)-辛烯酸(13)、裸花紫珠烷A(14)、丁子香烷-2β,9a-二醇(15)、丁香烷-1,9β-二醇(16)、(8R,9R)-异丁香烷-8,9-二醇(17)、(S)-(+)-去氢催吐萝芙叶醇(18)、(3S,5R,6S,7E)-5,6-环氧-3-羟基-7-大柱香波龙烯-9-酮(19)、脱落酸(20)、紫珠醌B(21)、12-羟基茉莉酸(22)、(-)-12-羟基茉莉酸甲酯(23)、齐墩果酸(24)、熊果酸(25)、蔷薇酸(26)、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27)、毡毛美洲茶素(2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9)、柳叶柴胡酚(30)、九里香亭(31)、芥子醛(32)、香草醛(33)和丁香酸(34).结论 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裸花紫珠烷A1~E1,化合物6~13、17~18和31均为首次从马鞭草科中分离鉴定,化合物30、32~33均为首次在紫珠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5、21和28均为首次从裸花紫珠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 24.0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降香檀叶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降香檀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鹰嘴豆芽素A(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二十八烷醇(3)、羽扇豆醇(4)、5-羟基-4',7-二甲氧基异黄酮(5)、二甲基鸢尾苷元(6)、7-O-methyltectorigenin(7)、金色酰胺醇酯(8)、单棕榈酸甘油(9)、鸢尾苷(10)、5,7-二羟基色原酮(11)、伞形花内酯(12)、irilin D(13)、樱黄素(14)、东莨菪亭(15)、鸢尾苷元(16)、去氢吐叶醇(17)、黑麦草内酯(18)、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19)、(+)-丁香脂素(20)、10,16-dihydroxyhexadecanoic acid(21)、(+)-丁香脂素-O-β-D-吡喃葡萄糖苷(22)、鸢尾苷元-7-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3)、(+)-isolaric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24).结论:其中,化合物8、11、13、18~21、24为首次从黄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2、16、17、22、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