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脑卒中的大疱性类天疱疮7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脑卒中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与不伴脑卒中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其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BP患者病历资料,按其是否伴有脑卒中分为BP +脑卒中组(BP + ST组)、BP - ST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卒中结局的评分将BP + ST组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分)、预后不良组(mRS > 2分),并对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亚组间比较;对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与m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P - ST组256例,男151例,女105例,年龄19~92(66.8 ± 13.6)岁;BP + ST组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48~92(74.6 ± 9.6)岁。BP + ST组较BP - ST组年龄大( t = -5.57, P < 0.001),BP病程短( Z = -3.07, P = 0.002)。两组皮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51, P = 0.015),BP + ST组皮损泛发比例低( P<0.05),累及四肢者比例高( P<0.05),抗BP180 IgG抗体水平高[215.0(157.2,283.1)U/ml比155.0(63.9,279.8)U/ml; Z = -2.12, P = 0.034]。亚组分析显示,ST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与BP - ST组3组间年龄、BP病程、皮损分布及抗BP180 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0.83, P<0.001; Z = 17.24, P<0.001; χ2 = 15.57, P = 0.026; Z = 6.29, P = 0.043)。ST预后良好组年龄与预后不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 P = 1.000),但均高于BP - ST组(校正后 P值分别为0.001、0.007);ST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和BP - ST组BP病程短(校正后 P = 0.016、 P < 0.001),皮损累及四肢比例高(均 P<0.05);ST预后不良组较BP - ST组抗BP180 IgG抗体水平高[226.2(163.6,285.8)U/ml比155.0(63.9,279.8)U/ml;校正后 P = 0.037]。BP + ST、BP - ST两组间及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与BP - ST组3组间性别构成、皮损形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血清总IgE及抗BP230 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P + ST组BP病程与mRS评分负相关( r = -0.33, P = 0.004),抗BP180 IgG抗体水平与mRS评分正相关( r = 0.34, P = 0.032)。 结论:伴与不伴脑卒中的BP患者在年龄、BP病程、皮损分布及抗BP180 IgG抗体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上述差异在脑卒中预后不良组BP患者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15日),收集ICI致类天疱疮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使用的ICI药物、类天疱疮潜伏期、主要症状、分布部位、活检及免疫检查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2篇,涉及患者103例,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者82例(79.6%);原发疾病为黑色素瘤者45例(43.7%),肺癌29例(28.2%)。103例患者共涉及6个品种的ICI,包括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47例,45.6%)、纳武利尤单抗(44例,42.7%)和特瑞普利单抗(4例,3.9%);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3例,2.9%)、度伐利尤单抗(2例,1.9%)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3例,2.9%)。84例患者有开始应用ICI至发生类天疱疮的时间记录,帕博利珠单抗为3~850 d,纳武利尤单抗为21~790 d,特瑞普利单抗为70~728 d。103例患者中,类天疱疮类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者88例(85.4%),黏膜类天疱疮8例(7.8%),非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3.9%),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1例(1.0%);临床表现为大疱、水疱样皮损98例(95.1%),皮疹51例(49.5%)和瘙痒48例(45.6%)等。94例患者有皮肤活检结果记录,78例(83.0%)病变部位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92例(97.8%)进行了免疫学检查,其中63例(68.5%)为IgG沉积和C3沉积。53例患者有类天疱疮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记录,检测抗原共35例,其中检测BP180者25例,24例阳性;同时检测BP180和BP230者8例,其中6例2项均阳性,2例BP180阳性而BP230阴性;检测BP-Ag2者2例,均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103例患者中86例(83.5%)好转,6例未见好转;8例死亡,其中7例类天疱疮好转但死于其他病因,1例死因未报道;9例未报道结局。结论:使用ICI类药物可致类天疱疮,老年人发生率高,潜伏期不一,最短3 d,最长可达2年以上;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多数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桥粒芯糖蛋白1抗体阳性的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64岁,因全身丘疹、溃疡伴瘙痒7个月就诊。2020年2月患者无诱因前胸部出现散在红斑、丘疹,米粒大小,伴轻度瘙痒。后逐渐累及头面、颈、背、腹部及左侧大腿,间歇自行涂抹软膏(具体不详),经数日皮疹可消退并遗留色素沉着。2020年7月新发皮疹明显增多,躯干、头面部均受累,背部瘙痒剧烈,部分皮疹中央轻度糜烂并结痂,自行口服抗过敏药物,病情未见改善。当地医院诊断"大疱性疾病可能",给予抗过敏、调节免疫治疗,用药数周效果不理想,故至本院就诊。门诊以"类天疱疮?"收住入院。患者近期体力、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既往皮肤疾病史,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面部、躯干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脐状丘疹、斑丘疹,色泽暗红,边缘清晰,部分中央溃烂,上覆褐色痂皮,不易去除,部分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未见大疱及水疱(图1A、1B)。实验室检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72 ng/ml(参考值:0.8 ~ 2.0 ng/ml,下同),总甲状腺素4.78 μg/dl(5.1 ~ 14.1 μg/dl),其他甲状腺功能指标未见异常。血脂系列:甘油三酯1.99 mmol/L(0.48 ~ 1.7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0.91 mmol/L(0.18 ~ 0.78 mmol/L),余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体液免疫(补体C3、补体C4、IgG、IgA、IgM)、自身免疫性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均阴性。2020-09-21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nce,IIF)法检测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阳性(1∶100)、抗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1抗体186.00 Ru/ml(<20 Ru/ml);2020-09-28行IIF检测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阴性,抗Dsg1抗体>200.00 Ru/ml,抗表皮基底膜带抗体、抗Dsg3抗体、抗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180抗体、抗BP230抗体均阴性。头颅、肺部、腹盆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疱病,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靶抗原主要为定位于基底膜的BP180和BP230,以躯干及四肢屈侧常见,约10%~30%的患者出现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最常受累.本文报道一例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60岁,阴茎、龟头、冠状沟糜烂、溃疡4个月,胸部反复出现一米粒大小水疱1个月,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陈旧性水疱,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基底膜C3阳性,线状沉积,IgG、IgM、IgA阴性.外周血抗BP180、230、Ⅶ型胶原抗体均阴性.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雷公藤及烟酰胺治疗,半月后生殖器糜烂、胸部水疱均愈合,2个半月后生殖器溃疡愈合.泼尼松逐渐减量,半年后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与针对皮肤及黏膜组织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相关.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桥粒的组成部分,而类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真表皮连接的结构蛋白.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予以鉴别.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IBT).近年来,不断有新型实验室技术出现.生物芯片技术简化了IIF的判读,成本较低且高效,对桥粒芯糖蛋白(Dsg3)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BP180)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100%和94%;EUROTide? 孵育技术比传统DIF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背景荧光更少;MESACUP anti-Skin profile TEST能同时检测多种抗体,对Dsg1和Dsg3的检测特异度可达100%;侧向流动免疫层析技术(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可用于快速定性检测,能肉眼观察结果;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与ELISA相比符合率可达到94%~99%,且检测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荧光叠加抗原定位-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overlay antigen mapping using 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FOAM-LSCM)能够一次性对皮肤基底膜带的不同成分进行区别染色,比传统手工DIF法效率更高,且有助于诊断在传统方法下难以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或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区分的AIBD.实验室诊断技术对AIBD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实验室方法,比较并探讨了新技术在A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热分离法制备的人表皮侧抗原的Western印迹实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热分离方法制备人表皮侧蛋白,评价表皮侧蛋白Western印迹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热分离健康人皮肤制备人表皮侧抗原,以此为底物,对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住院的22例BP患者及25例非BP对照血清行Western印迹检测,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血清行BP180 NC16A ELISA检测.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结果 表皮侧蛋白Western印迹、BP180NC16A ELISA诊断BP的敏感性分别为86.36%(95% CI为64.03%~ 96.41%)、95.45%(95% CI为75.11%~ 99.76%)(P=0.294),特异性分别为100%(95% CI为83.42%~100%)、92%(95% CI为75.11% ~ 99.76%)(P=0.149).BP患者表皮侧Western印迹条带分析显示,4例见相对分子质量(RMM)为230000的蛋白条带,18例见180000的蛋白条带,1例见120000和1例见97 000蛋白条带,且为180000蛋白条带的BP患者BP180 NC16A ELISA结果均大于50 U/ml.结论 对BP患者行表皮侧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主要阳性条带RMM为180000;表皮侧蛋白Western印迹诊断BP的敏感性低于BP180NC16A ELISA,当患者自身抗体滴度较低时表皮侧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往往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准确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血清中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 1,BPAG1,又称BP230)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 2,BPAG2,又称BPl80)作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血清学标志物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BP230和BPl80相关研究数据来自于电子数据库: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CNKI、 万方数据、 维普数据库,检索血清BP230与BP180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范围为从建库到2018年4月,将所纳入的研究均按QUADAS-2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 Disc 1.40、Review Manager 5.3.5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统计分析灵敏度、 特异度、 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绘制层次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ierarchical 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HSROC曲线),并进行异质性来源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21个研究,BP180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合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95%CI:0.78~0.89)和0.98(95%CI:0.93~0.99);合并阴性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16(95%CI:0.11~0.23)和40.37(95%CI:12.04~135.32);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合并值为249.87(95%CI:65.92~947.05);H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BP230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5(95%CI:0.55~0.74)和0.97(95%CI:0.81~0.99);合并阴性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36(95%CI:0.28~0.47)和18.95(95%CI:3.10~115.97);DOR合并值为52.18(95%CI:7.89~344.95),HSROC曲线下面积为0.90.中国学者的研究与非中国学者的研究在诊断精确性方面相差1.72倍.结论 目前研究证据表明,血清学标志物BP180较BP230对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在不同种族患者的临床研究中,两者联合检测尤其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BP早期患者,以及病理性靶抗原位于BPl80蛋白中NCl6a功能区之外的部分BP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人角阮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160000类天疱疮抗原片段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有两个自身抗原。本研究根据已公布的cDNA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以人角朊细胞cDNA文库DNA为模板,成功地扩增出160000BP抗原氨基端一段长588bq的片段,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实BP抗原由角阮细胞合成;而直接以表皮DNA为模板则未能扩出这一片段,提示BP抗原的有效基因片段可能被一些内含子隔开。扩增出的这一片段将用于制备cDNA探针及重组抗原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来探索BP的自身免疫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60000类天疱疮抗原片段cDNA克隆的建立及测序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疱性类天疱疮(BP)存在两个自身抗原:BPAGl(220000~240000)和BPAG2(160000~180000),二者为不同的基因产物。为了研究BP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我们通过PCR技术建立了BPAG2片段的cDNA克隆。首先根据已知序列合成了特异引物,下游引物导入Hind Ⅲ酶切位点。然后从人角朊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得到BPAG2氨基端588bp的cDNA片段,经Nco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连入质粒载体pKPL-3a,最后转化受体菌pop2136。我们筛选得到了一个重组阳性克隆,经酶切和测序分析证实重组克隆的插入片段为BPAG2编码细胞内氨基端非胶原区的片段。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外表达和抗原特性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