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濒危植物光叶蕨的珠芽形成与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珠芽胎生繁殖是蕨类植物孢子繁殖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植物的繁殖再生系统,影响着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为对象,通过形态学与解剖学方法,探究其羽片后面不明突起——珠芽的形态与解剖特征,揭示其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追溯珠芽胎生起源和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显示:(1)珠芽和孢子囊群同期出现在光叶蕨羽片背面末级细脉中部,只是珠芽位于顶端裂片.珠芽形成包括启动期、膨大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由黄绿色球状体逐渐成长为深绿色纺锤状,基部变黑形成离层时成熟.(2)珠芽起源于维管束鞘延伸区的薄壁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形成珠芽原基,逐渐突破叶下表皮形成圆球形珠芽;随着珠芽不断膨大,中下部细胞分化形成贮藏细胞和维管束,顶端分化出生长点形成芽.(3)极少数珠芽在叶片上可直接萌动形成新的自养个体.成熟珠芽掉落在土壤内1周后开始萌发,基部长出圆柱形根,顶部萌发出拳芽.残留珠芽第2年仍可萌发形成新叶,与茎芽产生的叶片形态有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本草图经》中涉及今山东省的草木类药图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草图经》有48幅药图名称涉今山东省区域,其中草木类药图共42幅,分属7个州军。对《本草图经》涉及到今山东省区域草木类药图进行考证,可推测到种的药图26幅,可推测到属的药图3幅,尚有11幅药图待考。《本草图经》涉及今山东省区域的州军冠名药图中,以兖州、齐州、淄州药图篇幅最多,反映了北宋时期该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水平。“单州菟丝子”图刻画了菟丝子属植物吸器,“兖州茯苓”图如实描绘了野生茯苓生境,这说明《本草图经》绘图者开展了细致严谨的实地调查,体现了《本草图经奏敕》“欲望下应系产药去处,令识别人,仔细详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的要求。“鬼臼”“人参”“山茱萸”“淫羊藿”“漏芦”等部分药图出现文图不一致,这说明北宋时期存在射干混鬼臼、由跋混半夏、漏芦品种混乱等现象,也反映了苏颂“举凡进呈药物,所记形类,与文献不符者,则并存之”的编写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膀胱大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五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膀胱大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large nested variant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LN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诊治的5例膀胱LNU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和基因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岁(48~81岁),肿瘤平均直径3.4 cm(1.7~4.7 cm)。镜下观察,浸润性的中等至大的癌巢呈规则的圆形、球茎样、椭圆形,至不规则的融合状、分支状、哑铃状排列,伴有轻度的间质反应。5例癌巢中均可见局灶的中央坏死和微囊变性。4例瘤细胞为低级别,1例局灶高级别,核分裂象少见。5例均可见表面尿路上皮肿瘤(3例低级别乳头状癌,1例高级别乳头状癌,1例原位癌)。3例可见伴随的小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2例可见伴随的普通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4例分别可见神经侵犯和淋巴管血管内癌栓。4例行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pTNM分期:2例为pT3aN0M0期,各1例分别为pT4aN0M0和pT4aN1M0期;1例行经尿道膀胱切除,pT分期为pT2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细胞角蛋白(CK)7、p40均为阳性(5/5),GATA3阳性4例,CK20阳性2例,Ki-67阳性指数平均为18%。3例行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检测:1例为突变型(C228T),2例为野生型。5例术后均接受辅助化疗,随访2~11个月,1例死于其他疾病,各1例出现远处和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无疾病生存。结论:LNUC具有"欺骗性"的低级别组织学特征和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准确的认识其独特的浸润方式可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LNUC并不偶然的与小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并存,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种尿路上皮癌亚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西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系统地掌握南丹县中药资源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为当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野外实地调查、走访栽培基地及相关的管理部门等方式,对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类型、生活型、入药部位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南丹县共有药用维管束植物1 222种,隶属174科691属;优势科为豆科、菊科、大戟科、蔷薇科、茜草科、百合科;生活型多以草本、灌木或小乔木为主;入药部位种类最多的为全草类,其次为根及根茎类.南丹县重点调查的植物药材67种,涉及基原植物63种.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中有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物种有1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估为濒危(EN)、近危(NT)、易危(VU)的物种有4种.结论: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但存在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等问题,且当地中药材种植尚未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议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制定有效措施,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永修县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永修县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揭示永修县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分布特点,为永修县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方法调查永修县不同植被下药用植物的组成、重点药用植物的数量等信息,统计分析药用植物多样性水平、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变化,从而揭示药用植物的分布特点.结果:永修县不同植被类型的样方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37科383属676种;药用植物的物种数呈现随植被正向演替发展而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植物优势科的组成差异较明显;草本药用植物在各植被类型下均占较大比例;入药部位分析显示,全草、根及根茎、枝叶、藤茎为主要类型;Jaccard指数分析显示,不同植被类型间药用植物表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草丛和阔叶林中重点药用植物相对丰富.结论:永修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和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药用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水分也是影响药用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根据药用植物分布特征,提出了永修县药用植物的保护、利用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的铁皮石斛鲜品品质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优选铁皮石斛鲜品的性状评价指标,揭示其性状与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测定不同批次铁皮石斛鲜品的外观性状指标(中部节间长、色度值等)及内在品质指标(粗纤维、多糖等),并通过Excel和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中部茎粗、中部节间长可作为优选铁皮石斛鲜品的性状指标;铁皮石斛鲜品糖类成分中多糖和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和半乳糖醛酸及半乳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可将12批铁皮石斛鲜品分为3类,第1类品质较优,包括修水、余干大棚,龙虎山、修水挂树附生及修水崖壁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第2类品质居中,包括龙虎山、余江、鄱阳大棚和广丰、横峰崖壁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第3类品质相对较差,包括德安大棚和德兴挂树附生种植的铁皮石斛.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建立多指标、多成分铁皮石斛鲜品品质评价体系,有助于建立铁皮石斛鲜品品质评价标准和规格等级划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韶关丹霞地貌铁皮石斛野生资源调查与生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调查广东韶关丹霞地貌现存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生存现状,为野生铁皮石斛就地保护、回归保育及仿野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情况进行整理,基于本课题组近 10 年来对广东韶关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和生境开展的跟踪调查,对 11 个调查地点的海拔、朝向、铁皮石斛数量、坡位、坡向进行分析,探讨丹霞地貌野生铁皮石斛植物形态和生境特点.结果:调查记录了广东韶关丹霞地貌中的野生铁皮石斛 300 余丛,约 3000 g,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实地观察发现,野生铁皮石斛茎多呈紫红色,长 5~10 cm,有"形似蚱蜢髀"的茎条,叶铁锈色斑点明显;丹霞地貌的野生铁皮石斛大多生长在海拔 100~500 m的丹霞崖壁中部或近坡顶处,常与苔藓和地衣伴生,一般生长在东南至西南朝向、通风良好、傍水潮湿的丹霞岩壁上,且半阳偏阴、温凉高湿环境下长势较好.结论:野外考察证实,《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今用石斛出始兴"的石斛为铁皮石斛,其药用历史在 1500 年以上;丹霞地貌的铁皮石斛为目前国内铁皮石斛的主要种源之一;野生丹霞铁皮石斛因自身繁殖率低、人为长期采摘等原因,现已极度濒危,亟须开展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的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旨在探究广西特色药材薄叶红厚壳植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深入了解植株生长特性,以期为后续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植物标本信息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结果,在广西境内设置10个调查点(遍及8个市县行政区)开展资源分布调查.每个调查点随机选取3个以上植株,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数据,对比野生植株与栽培植株的生长指标差异,同时在个体水平上探究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地理因子、生长指标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野生薄叶红厚壳种群呈零星分布模式且多生长于林分下部;与人工栽培的薄叶红厚壳相比,野生薄叶红厚壳植株平均年龄为(14.47±1.74)a,平均地径为(8.28±0.53)mm,平均株高(75.68±5.10)cm,平均总生物量(43.31±5.96)g,上述生长指标远低于人工栽培植株;就生物量分配特征而言,各调查点植株茎生物量最大(56.48±18.79)g,茎质比均超过35%,而叶质比与根质比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因子及植株生长参数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发现根冠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根质比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茎质比与纬度、地径、株高、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叶质比与除海拔外的其余5种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地理因子对其生物量分配的整体解释度为23.2%,略高于生长参数(19.6%).结论:广西境内薄叶红厚壳植株分布广泛,但资源总量逐渐减少,植株生长状况稳定.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存在显著的空间地理差异,除地理因子与生长因子外,生物量分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大豆GmALMT33基因在镉胁迫应答中的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由于工业发展以及生活废弃物污染的不断加剧,作物中的重金属浓度超标,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铝激活苹果酸转运体编码一类阴离子通道蛋白,在植物有机酸的跨膜转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研究GmALMT33基因在大豆应对镉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以大豆黑农48的叶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克隆得到GmALMT33基因.该基因CDS区全长162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含有1个ALMT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GmALMT33在大豆根部的表达水平最高;镉胁迫后,该基因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PB-GmALMT33并对烟草、大豆毛状根进行遗传转化,转基因植株抗逆表型与生理指标分析表明,镉(66pmol/LCdCl2)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叶片黄化、褪绿,边缘褐化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型烟草.转基因大豆毛状根复合体植株茎秆和叶脉呈现的红褐色毒害症状程度明显弱于转空载体植株.在镉胁迫处理7d后,转基因烟草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对照,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在镉胁迫处理0 d、1 d、3 d后,转基因大豆毛状根复合体根和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转空载体对照,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表明GmALMT33基因提高了植株的耐镉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GmALMT33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为大豆抗逆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大豆胞囊线虫相关基因GmSBPC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以黑农37(感)和东农L10(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胁迫RNA-seq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GmSBPC,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抗病东农L10根系cDNA克隆GmSBPC.将含有pCAMBIA1302-GmSBPC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农杆菌GV3101(psoup-p19)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重组pCAMBIA3300-GmSBPC转至根癌农杆菌K599进行大豆毛状根侵染.线虫土种植东农L10(抗)、东农50(感),大豆胞囊线虫胁迫处理0 d、3 d、6 d、9 d、12 d、15 d分别取根、茎、叶进行qRT-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SBPC蛋白编码146个氨基酸,为不溶性蛋白,α螺旋区占28.08%、延伸结构占15.75%、无规则卷曲占56.16%.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过表达毛状根相比野生型大豆单位面积内线虫数目减少.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该基因在东农50和东农L10根系的表达模式为先升高后降低,整体表达水平东农L10根系>东农50根系,东农L10根系中12 d表达量最高,该时期为线虫侵染大豆的二龄幼虫时期,因此判定该基因对线虫胁迫存在响应应答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大豆胞囊线虫的胁迫反应.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SBPC基因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